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内向者大多不习惯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讲,公开的演讲会让他们感到恐惧,但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内向者往往是演讲效果更好的人。许多内向者都是非常出色的演说者,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并不喜欢在公众面前讲话,事实上他们的谈话拥有非常大的感染力。史蒂夫·乔布斯、富兰克林·罗斯福、甘地、罗莎·帕克斯等,这些人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演讲天赋,这也证明了内向者并非真的不会说话,并非真的不会演说,只不过有时候他们缺乏勇气和信心。
外向者在演讲的时候,更喜欢运用情感的力量,他们的表达更加抽象、灵活,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而这容易导致他们刻意对演讲的内容进行修饰,有时甚至会脱离事实。讲故事专家安妮特·西蒙斯曾经说过:“在沟通中,人的存在和展示经常被那些试图让沟通变得清晰、简短和吸引注意力的各种标准所掩盖,但是这些标准实际上会让沟通过于简化、断断续续,并且令人烦躁。这些‘次要目标’经常会混淆真正的目标:人与人的联系。如果没有个体的独特性格作为背景,沟通就无法让人感觉到真诚。沟通时,你得在现场。真正的你,而不是经过粉饰的、理想化的那个你。大部分失败的沟通所缺乏的要素就是人情味……为了在每次沟通中都融入人情味,你只需要讲更多的故事……你的沟通里就有了人的存在。”
在这一方面,内向者无疑要好很多,真诚与客观就是他们演讲的最大优势,他们是更好的信息传递者。内向者的表达往往更加具体、客观,而且思维清晰,比如人们通常在评价某个人不够友好的时候,外向者的描述会比较笼统和抽象:“张先生为人不太友好。”而内向者的描述则比较具体:“张先生经常对着他人大喊大叫。”
他们常常不会说一些模棱两可或者容易被人误会的话,他们希望传递一些更为直白的信号,并且让人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这么说绝对不是感情用事,或者主观上存在什么意见,而是客观的一种描述,他们旨在传递的信息是:这就是事实。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不善于沟通,但是更加真实可靠,他们的信息传递效率往往非常高,或者说能够做到有效沟通。因此在演讲的时候,如何更加客观地陈述事实非常重要,他们需要保持真诚的态度。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内向者应该知道自己发表演讲的目的,是单纯地传达通知,还是说服、指导或激励其他人。他们必须明确了解自己想要别人做些什么,自己想要强调的重点内容是什么,以及对方为什么要在意自己所说的事情。在强调内容的时候需要举例子,以确保对方可以接收到这些重要信息,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真诚与客观的特点,提升演讲的说服力。
内向者在演讲中的第二个优势就是准备充分,由于不像外向者那样可以表现得更加轻松,内向者为了避免在演讲中出错,往往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比如乔布斯就承认自己在演讲之前会排练几个小时,并且反复修改演讲稿。而完美主义的倾向性又促使他们更多地关注演讲的每一个细节,并且提前进行修缮和改进,以确保自己不会出现任何纰漏。
他们非常善于在演讲之前做好准备,而这种准备就使得他们能够掌控好演讲的过程,这种控制力会有效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和怯场心理。一般来说,为了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向者会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行动,比如在事前就对演讲内容进行分析,拟订一份演讲稿,演讲稿会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然后为了确保自己能在演讲中拿出更加轻松的状态而进行排练,独自排练或者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排练都是不错的方法,这类场景模拟的方法往往能够提升演讲的效率。
如果足够细心的话,他们还可能对演讲的场所进行布置,并准备好演讲的相关道具。对于演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进行预测,然后提前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一些互动环节,他们会提前做出设想,对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提前设定好互动的问题与环节,这样都可以有效缓解演讲的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内向者由于不怎么积极发言,这种特性往往会增加他们谈话和发言时的魅力。
陈洁是一家公司的职员,此前,她很少在大家面前发言,也很少对领导和同事的发言发表意见,这种情况就导致她成了职场隐形人。然后某一次,领导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之前提交上去的项目方案,并要求大家积极发言,当时许多人都赞同这个方案的执行,并认为该方案可能会成为公司最大的利润增长点。公司内部的一位工程师还特意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执行方案,可是在工程师发言的过程中,陈洁突然站了起来,打断了对方的发言,并且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说道:“我觉得这个方案目前还不够成熟,缺乏潜在的市场,整个项目的回报率可能并不高,至少在未来十年内都可以预见它并不能带来预期的利润。”
仅仅是这样一句话,就让之前还非常热闹的会场瞬间安静下来,大家都将目光聚焦在陈洁身上,随着陈洁将自己分析的内容娓娓道来,大家都以敬畏的眼神看着她,一个个都忘记了鼓掌。在这一刻,陈洁成功地利用其“在场”的力量影响了其他人,并成功使自己的形象得到了提升。
显而易见的是,内向者在多数时候都选择隐身,但是一旦当他们突出自己“存在”的价值时,这种在场的力量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有效提升演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