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是印度裔的美国经济学教授,过去很多年,他一直都在为自己的拖延症所困扰,比如他常常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不得不一次性制订多项工作计划,但拖延使得他常常陷入无法及时兑现目标的懊悔和自责之中。
在解决个人问题的时候,他将这一坏习惯与自己所从事的国际扶贫工作联系在一起,并且进行了深入研究,很快发现自己和那些穷人身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穷人往往缺少钱,但是给穷人更多的钱,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这笔钱来致富,他们还是会像过去一样将获得的每一笔钱都用来救济眼前的生活;拖延症的人需要更多的时间,但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也无法很好地利用,更多的时间只会带来更大的浪费。
根据这种相似性,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在研究之后提出了一个概念:稀缺头脑模式。按照他的说法,当人们长期缺乏钱、有效信息、时间之类的信息时,对于这些资源的渴求和追逐会垄断自身的注意力,这时候他们可能会忽略身边一些更重要的且更有价值的因素,并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的困难。简单来说,稀缺头脑模式就是在长期资源稀缺下产生的行为模式,而当一个人特别穷、特别缺乏有效信息或者缺乏时间的时候,个人的智力和判断力会全面下降,并做出误判。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抱怨时间不够用,以至于自己始终处于忙碌状态,并且长时间都在为那些看起来很紧急的事情所拖累、所困扰。这种模式限制了他们的注意力和视野,限制了他们对于事务的长远规划,他们看到的只有眼前,只有眼前发生的事情。一旦人们觉得自己的时间非常短缺,那么就会想方设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多的选择,追求更多的任务,或者拼命挤压时间,对有限的时间精打细算,最大限度地利用片段时间工作,这种做法会导致他们忽略掉那些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反而增加了拖延和浪费的情况。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还提到了一个名词“带宽”,它指的是决策力以及决策所需的心力,对于“穷忙族”来说,长期的时间短缺已经侵蚀和消耗掉了他们的带宽,使得他们无法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也没有心力做出好的决策,没有办法去做更为长远、更为全面的规划,这样一来,就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稀缺头脑模式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它却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大批“穷忙族”,他们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每天都有各种计划要实施,时间的缺乏使得他们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失去了高效利用时间的能力,他们觉得什么事都应该去做,觉得什么工作都很重要,因此多数时候都会精神紧绷,陷入“越做越忙,越忙越做”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一类人虽然做得很多,但是却没有办法创造更多的价值,他们的一些行动往往缺乏太大的现实意义。
有人将稀缺头脑模式比喻成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延展开来,意思就是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后,往往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将会获得更多的机会来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反过来说,那些处于弱势的个体、群体或者地区,则会遭受进一步的剥削和冷落,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马太效应是外在施加的影响,而穷人会认为自己越来越穷,没有时间的人会觉得时间越来越短缺,这实际上是一种内生资源的马太效应。
现实情况是,多数人并不缺少时间,只是被稀缺头脑模式给束缚住了,而为了避免当“穷忙族”,人们需要借助某种力量来打破这种束缚。那么该如何脱离稀缺头脑模式的不良影响呢?
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和态度,不要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就无所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了。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更精准且更高的定位,即明确自己是专门做有价值的事的,而不是做那些没价值的事情的,这样一来,人们可能会优先选择那些更重要的工作。
其次,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忙中出乱。当自己接受多项任务或者制订多个目标的时候,不要草率行动,最好先将所有的工作任务列出来进行分析,然后按照等级进行划分,弄清楚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事情是次要的,什么事情应该去做,什么事情可以交给别人去做,什么事情可以量力而为,什么事情可以不予理会。当任务顺序划定之后,人们就可以更加自由从容地支配自己的时间。
不过,为了确保人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好时间与任务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有必要学习一下相关的时间管理知识,掌握更多的时间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