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当保持新鲜感:神奇的莫法特休息法(1 / 1)

詹姆斯·莫法特在翻译《圣经新约》时,在书房里摆放了三张桌子:第一张桌子上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第二张桌子上摆的是一篇没写完的论文原稿;第三张桌子上则是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这三张桌子上都是他需要去做的工作,这些工作之间并没有太多必然的联系。

莫法特意识到自己无法长时间在一件工作上保持专注,时间一久,自己就会对该项工作产生疲倦心理。此时选择做另外一件事,选择运用不同的思维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新任务,无疑会帮助自己从疲劳和单调的工作中挣脱出来。

这样的工作和休息模式类似于农田里的“间作套种”,农民发现如果在一块田里连续种植某一种作物,那么过不了几年,土壤中的肥力就会下降很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他们想到了一种方法,那就是将不同类型的作物间隔着种植,这样就可以避免田地里的养分被某种单一作物吸收掉。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这一季种植某类作物,下一季种植另外一种作物,从而确保田地里的肥力得到更长久的保存。

人往往也是如此,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专注力通常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人们一直都对着某一项工作,那么可能会出现疲劳、低效的情况。这个时候,适度改变工作内容,利用新鲜的工作事项来刺激大脑,能够让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的调剂、放松。正如前面章节所提到的那样,大脑对于新鲜事物的刺激非常敏感,人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及时更换工作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原本疲劳的大脑从厌烦的压抑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这种压力的释放会让大脑变得更有活力。

为了减少长时间做一件事带来的困扰,人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切换。比如进行左右脑切换,因为左脑主要处理文字和数据等抽象的、复杂的信息,侧重于分析、判断、理解等抽象思维活动,偏于理性;右脑重在处理声音和图像等具体信息,具有想象、创意、灵感和超高速反应(超高速记忆和计算)等功能,比较感性。当人们长时间从事数学、文艺理论、方案编写等工作后,可以及时将左脑模式切换到右脑工作模式,选择做一些拼图、绘画、建筑设计等工作。

体力与脑力工作同样可以互相交替和切换,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身体容易疲倦,还容易造成一定的损伤,为了避免身体累坏,可以抽出时间去从事脑力活动,给疲劳的身体一些休息时间。反过来说,长期从事脑力活动的人,会面临精神压力,适当进行一点儿体力活动,可以缓解大脑的负担。

这两种切换都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作而言的,这些恰恰是莫法特休息法的精髓。如果对这个时间管理法进行拓展,就会发现它在管理时间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更换工作,更换工作的角度同样能够起到一些作用。比如某些工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而不同的角度往往会带来不同的新鲜感,会给大脑带来不同的刺激和提示,通常类似于一些分析工作就可以选择不同角度进行切换,就像顺着去推理以及逆向推理这种类型一样。

不同的工作形式也会带来不一样的刺激和感觉,就像一些人喜欢在剧场里练习话剧一样,一旦他们觉得劳累了,也可以在公园或者家里尝试一下,或者在街头进行表演,不同的形式会带来不同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同样可以有效缓解疲劳。

总体来说,莫法特休息法是一个比较灵活的时间管理方式,与一般的劳逸结合相比,它更能够将时间利用到工作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前面的第四章在提到“一次只做一件事”的时候,提到了多任务模式带来的困扰,认为多任务之间的切换模式会造成彼此干扰的情况。而莫法特休息法似乎也是在多个任务之间进行切换,似乎两者是矛盾的。但前面提到的多任务模式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一次性追求多个目标,在整个切换模式中,工作者会承受巨大的压力,经常为那些没有做完的工作担忧。而莫法特休息法是人们在疲惫时进行切换,切换时的心境和状态都不一样。此外莫法特休息法并没有一次性追求多个目标,各种用于切换的工作的目标是有先后顺序的。

由此可见,工作切换是以工作状态为标准的,如果工作状态不错,那么就没有必要进行切换,毕竟切换本身往往就会消耗时间。因为大脑在处理任何一项工作信息时,都需要做好一定的“热身”,然后才能动用思考和分析来指导执行,如果任意打断和切换(不是因为感觉劳累,想要换一种工作模式),那么就可能会破坏状态。

一般来说,切换次数越频繁,那么耗费的时间就越多。比如在不同的工作中来回切换两次时,就需要“热身”三次,先做任务A时,需要热身一次;任务A紧急切换成任务B,需要在处理任务B时热身一次;当任务B没做多久又临时切换成任务A时,为了找回做任务A的状态,还需要热身一次。在不同的任务中切换时,需要注意切换的次数,最好要注意依据个人的工作状态来进行调节,避免个人的状态一直在破坏和重建中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