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想法才能有作为”,在我们遇到问题时,正面考虑如果行不通的话,不如运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为人处事要动脑子,要灵活。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孙膑与齐威王的故事。
孙膑从魏国到了齐国,齐威王十分高兴。他早就从元帅田忌那里听说过,孙膑精通兵法,有智有谋,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过,齐威王还没有亲自领教过,他很想找机会试一试孙膑的智谋。
有一天,齐威王由元帅田忌和其他几个大臣陪着,与孙膑一块儿来到一个山脚下。齐威王对周围的人说:“你们谁有办法让我自己走到这座小山顶上去?”这道考题出得未免太怪了。大家端详了一下小山,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过了一会儿,元帅田忌说:“现在正叶落草黄,在周围点起一把大火,陛下就得往山上走。”“这是用火攻。”齐威王说,“也是一个办法,不过太笨了点。”“再就是用水淹。”一个大臣这么说。齐威王摇了摇头,没作声。“要引外国军队打进来,包围起这座山,不怕陛下不上去。”一个大臣心里这样想,不过没敢说出口。大家想来想去,都说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陛下自己走上山。这时,齐威王问孙膑:“你有什么办法能让我走上山吗?”一直没出声的孙膑,见威王问,十分为难地说:“陛下,我没有办法让你自己从山脚下走到山顶上去。可是,你要是在山顶上,我倒有办法让你自己走下来。”“真的?”“陛下不妨试一试。”于是,齐威王由元帅、大臣们簇拥着,往山顶走去。边走,齐威王边琢磨:孙膑能用什么办法让我自愿走下来呢?大家也都边走边想:孙膑能有什么妙法呢?到了山顶,孙膑谦虚地对齐威王说:“陛下,请饶恕我的冒昧,我已经让您自己走到山顶上来了。”
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孙膑惊人的智谋,赢得了每个人由衷的敬佩。孙膑运用聪明的智慧赢得了大家的赞许,更赢得了齐威王的赏识。
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胡以晃的起义军,在安徽境地,遭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围剿。两军每次交战都非常激烈,却又总是难分胜负,暂时处于对峙状态。
当时,曾国藩官任一方。一天,有人向他密报,说有些军人心存不轨,劣迹累累,经常去民家抢劫财物,调戏民女。曾国藩听说后,便到乡间微服私访,从中了解到,许多良民对依仗权势欺压他们的贪官污吏,非常痛恨,对一些地主的强横恶霸之行,更是敢怒不敢言。人们怨仇在心,却不敢向衙门检举控告。曾国藩将了解的情况对下属们说了,有人建议在营署前挂一个大箱子,然后张贴文告:凡是地方有人想控诉某人,可以用匿名信的形式,写好控诉文书投入箱内。本官定时派人从箱中取出文书,即行究办。曾国藩觉得此法可行,便很快采纳了。文告贴出不久,果然很奏效,每天晚上开箱都取出许多信件。根据信中所检举之事,进行调查后查办了不少人,没有检举到的贪官污吏、恶霸闻听后,也将自己的行为收敛了不少。可是,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心底不善、心术不正的百姓,因与人存有私怨,就捏造事实投书控告,以泄个人私愤。一时投告之风猛若旋风。甚至有高风亮节、行正品优的官吏,因秉公办事,得罪了一些小人,这些奸小之徒,就借机诬告陷害。尽管最终都能查明为诬陷,但是,最初审判质询时,往往令人很难堪,也极大地伤害了其自尊心。而担任主审判的官员,对这些空穴来风的申诉,却又很难找到原告,以至于处理起来十分困难,弄得他们很烦恼。于是,有一位官员向城中的一位讼师求教,该怎样解决此类问题。这位老讼师德高望重,经验非常丰富。他沉思了一会儿说:“你放心,三天之内此事就会销声匿迹,这位官员听后,将信将疑,又不便多问,就谢过老讼师回去了。老讼师说这话后的第二天,曾国藩突然下令,将营署外的大箱子全部撤掉!停止投诉之事。原来,老讼师写了十几张匿名控诉文书,都是痛斥曾国藩本人的。曾国藩对此既不能置之不理,可又实在查不出是谁写的。抓不到诬告人,只得夜夜反省自己,觉得自为官以来,总是竭尽职守,秉公办事,没有做过负国负民的事,却竟然遭严厉的指责!想到自己所管辖的官吏,也会无缘无故地被诬告,那么,这文诉箱便与初衷相违了。留它还有何意义呢?只好取消了先前的命令,撤掉了文诉箱。
在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一条路走到底,转换考虑问题的角度,同样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事情要动脑子,机智灵活。讼师的方法成功了,文诉箱成功的被撤除。既然不能解决它,那么就加剧他的矛盾,让他自己去退缩,这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