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要抑得彻底,扬要扬得有理(1 / 1)

作文篇幅比较短,要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得把情节安排得跌宕起伏,让人读起来就好像坐过山车一样,给人造成强烈的印象,让人一读难忘。

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抑扬法”。不管是先抑后扬,还是欲扬先抑,只要前后安排的情节能够形成强烈反差,那么就能满足读者“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心理,让文章体现出波澜壮阔的感觉,更加引人入胜。

那么先来说先抑后扬。

在写作文时,当你打算赞美一个人,如果只是正常地平铺直叙,讲述这个人有多少优点,怎么值得人敬佩。那么整个文章读下来就会有一种很平的感觉。但如果换一种方法,你先“贬低”这个人,“批判”他的缺点,等“抑”到极致之后,再一步步通过讲述“他”做的种种事情,展现出“他”值得敬佩的一面,将“他”推向“扬”的顶峰。这样一来,文章的起伏曲折立马就体现出来了,前后的巨大反差也会给读者一种惊喜的感觉。

马烽在《我的第一个上级》中描写老田,用的就是先抑后扬的手法。他先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老田懒散、迟钝的形象,将老田这个人物“抑”到极致。然后在关键时刻,又让老田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另一面,让读者看到老田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的英雄本色和沉着、坚毅的性格。如此一来,前后的巨大反差让读者对老田这个人物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再说欲抑先扬。

这种表现手法与上面提到的先抑后扬,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样的,同样是利用前后的反差,来加深读者的印象,以及文章的跌宕起伏程度。只不过先抑后扬,重点在于“扬”,而欲抑先扬则正好相反,重点在于“抑”。主要是用来贬抑和批判某种人、某个现象或者某种倾向的。

无论是先抑后扬,还是欲抑先扬,说到底,都是利用“抑”和“扬”的反差效果,加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并在鲜明的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

需要强调的是,在使用“抑扬法”的时候,不管你最终是想“抑”还是想“扬”,在写作过程中,都一定要确保“抑”与“扬”之间的对立和反差,这两种情感表现的差距越大,文章读起来才会越精彩。简单来说就是,抑要抑得充分,抑得彻底;扬就要扬得有理,扬得酣畅淋漓,让人在出乎意料的同时,又产生一种“理应如此”的感叹。

范文一

藤野先生(节选)

鲁迅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

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

点评

作者描写藤野先生,用的就是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藤野先生登场之初,呈现出的整体形象并不是太好,“黑瘦”“八字须”“忘带领结”。当这个其貌不扬、平平无奇的形象“抑”到极致之后,作者突然来了一个反转,用“扬”的方式,把藤野先生一步步推向了顶峰。

“不倦的教诲”、传播新的医学、推广学术,一个个令人敬佩的优点与之前的“贬低”相对照,让藤野先生的低调与伟大更加深入人心。

范文二

三个年轻人

佚名

7月的一天中午,天气闷热,我边走边用手擦头上的汗。走到人民路路口时,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

我连忙到商场的一张广告牌下避雨。雨一直也没停,广告牌下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远处,三个穿着时髦的小青年正气喘吁吁地向这边跑来。我最讨厌这些打扮“时髦”的人,

他们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务正业,没有同情心。瞧!那第一个跑来的小青年,把头发染成了红色。看!那第二个青年,穿的裤子通过真实细节来体现怪异,左腿膝盖那儿还有一条水浪形的窟窿,也不知是割的还是原来就这样。第三个人就更别提了,他那小八字胡,让人看着心里怪别扭的。三个小青年来到广告牌下,不是吸烟就是晃腿,没个人样,就和广告牌上的几个女模特差不多,我都懒得瞧他们。

“哗”,路边的水花溅起老高,一辆公交车在我们前面不远的地方停下了,从车上走下来一位拄着拐杖的老爷爷,也许是雨太大了,老爷爷也到这儿来躲雨。那位老爷爷好像腿脚不好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也许由于路滑,老爷爷刚走了几步,就摔倒了。呀!老爷爷摔倒了,谁去扶扶他呀,我心里一惊,这时,那三个小青年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入雨中,扶起了老爷爷,关切地说:“大爷,您没事吧……”

真没想到他们三个会扶老爷爷。

雨停了,在回家的路上,我走得很慢,不住地回头看那个广告牌,仿佛我在那儿丢了什么。那广告牌上的女模特正朝我笑,她们是不是在笑我戴有色眼镜看人呢?

点评

文章的开头,小作者以“贬低”的口吻,描述了三个从穿着打扮上看着就不像“好人”的年轻人。为了突出三个年轻人的不良形象,小作者对他们的穿着打扮和行为举止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写。染成红色的头发,破洞的裤子,在公共场合吸烟晃腿的轻浮举止……

当读者对三个年轻人的印象跌至谷底后,小作者立马抛出了一个大反转,三个不像好人的年轻人热心地扶起了一个在雨中摔倒的大爷。这种强烈的反差顿时就扭转了三个年轻人的不良形象,同时也让人不禁开始反思,偏见所带来的误解。

这种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让文章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更具可看性和趣味性,人物形象前后对比的强烈反差也更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