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走不通,不妨换一条路(1 / 1)

在绝望中觉醒 大鹏 540 字 4个月前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或困难或复杂场面,不少人只知直来直去,往往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结果往往是竭尽全力也于事无补,只能被绝望的思绪所困扰,被眼前的困境所蒙蔽。即使最终强取而得,也耗费了超出常规几倍的资源,碰得头破血流。

曼春是某重点大学的高才生,毕业后她进入一家软件公司做程序员,但程序员工作枯燥,而且经常加班,这让曼春倍感压力,经常和身边人埋怨自己当初进错了行业。当别人问她为什么不换份工作时,曼春却说,自己当初上大学时学的就是这个专业,付出了那么多,现在放弃这份工作,换个行业,再从零做起,以前所付出的努力岂不是白费。同时,她还有这样的疑虑:“如果我继续努力,或许慢慢就好了”,之后她继续选择了等待与死扛。

而曼春好几位非常熟悉的朋友,在通过多方考虑,发现原行业不适合自己后,就果断地转行,从零起步,现在已是大有所为。例如,曼春的一位大学同学在5年前辞去了教师工作,她的理由是自己没耐心,性子急,不适合教育工作。之后,她开始创业,她有冲劲,敢想敢做,如今企业资产已经数千万元。而曼春的坚持依然没有进展,眼里满是“何必当初”的绝望。

最糟糕的不是这个世界原本的弯曲,而是我们近似执着地固守直线思维,坚持做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死守着一份不属于自己的爱情……殊不知,有许多问题很难用直接求解的方法得出答案。与其在一条路上跌跌撞撞走到底,不如适当地转个身走另一条路,也许就能获得柳暗花明的改变,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蒲松龄,清初山东人。由于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家境优越,蒲松龄自小志存高远,安心预习举业,以图通过科举功名而飞黄腾达,一展雄才,但其命运不济四次赶考都落第。

蒲松龄没有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一样继续自己的科举梦想,他意识到自己不适合科举考试,于是果断地放弃从官之路,立志要写一部“孤愤之书”。他在压纸的铜尺上镌刻一副对联,上云:“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以此自敬自勉。

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写作,一部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终于写成。随着《聊斋志异》的广泛传播,蒲松龄的声望与交游日渐扩大,受到了文人官士的认可和青睐,实现了飞黄腾达的梦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此可见,人生并非只有一处辉煌,没有必要一味地坚持。当走在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我们很容易有一种走入死胡同的感觉,于是抱定绝望的心态。然而,这一切都只是错觉,当你及时觉醒,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重新走另一条路,往往就能绝处逢生,走向生命开阔之处。

要知道,上帝关闭一扇门,一定会打开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