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自然选择血战到底。
他的骁勇,在汉军将领中是有名的。如今敌我人数差距悬殊,若换作其他人早就开溜了,可公孙瓒却仍有信心,他的信心来自他手上的那支军队。
东汉帝国的军事重心集中于边疆,幽州古为燕代之地,民风尚勇,幽州兵团与西北凉州兵团同样属于精锐部队。事实证明训练有素的军队战斗力要远远强过一群乌合之众,公孙瓒以寡击众,在东光南郊大破黄巾军,斩首三万,黄巾军被迫撤退。
以两万兵力杀敌三万,这样的战绩足以笑傲江湖,但对公孙瓒来说,这只是个开始。
黄巾军没有杰出的领袖,撤退时毫无章法,甚至把粮食辎重都扔掉,一路狂奔到黄河边。公孙瓒并不急着进攻,要知道困兽犹斗,何况是人呢?若是逼迫太甚,黄巾军没法逃命,只能背水一战,他就没有胜算了。这位精明的幽州将军耐心地等着黄巾军渡河过半,才以雷霆之势发起总攻。此时滞留在河边的黄巾余部,只想着抢渡黄河,没几个人存有斗志。
名将就是名将,公孙瓒对攻击的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一击致命。此役幽州兵团横扫黄巾军,再斩杀数万人,黄河的河水都被染得猩红。剩下没能渡河的七万名黄巾军,集体向公孙瓒投降。黄巾军一路所掠来的金银财宝,也悉数落入公孙瓒之手。
这等惊人的战绩让公孙瓒威名远播,震动天下,各路诸侯争先恐后地想拉拢他。可是公孙瓒与老上司、幽州牧刘虞的关系却日趋恶化。“刘和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他们决裂。
刘和是幽州牧刘虞的儿子,在朝廷担任侍中,他和一帮大臣们连同汉献帝一起,被董卓挟持到了长安城。汉献帝在董卓的**威下,终日惶恐惊惧,长安城对他来说,形同人间地狱。他想返回洛阳,可是他没兵没卒,如何逃脱董卓的魔掌?
皇帝思来想去,在封疆大吏中,威望最高、声名最著的人物,便是被晋升为大司马的幽州牧刘虞。于是汉献帝密诏刘和入宫,嘱咐他逃离长安,前往幽州通知其父刘虞,出兵相救。刘和得到皇帝的密令后,就乔装打扮,混在一堆流民中,逃出长安城。从长安到幽州,距离是比较远的,为了避开董卓军队,他决定绕道南阳。
之所以要绕道南阳,是因为在东方群雄中,打击董卓最卖力的人是孙坚,而孙坚名义上受袁术节制,两人的根据地都在南阳。可以说,南阳就是当时反董卓的一面旗帜,刘和认定走这一条线最为安全。
可是他错了。
孙坚固然是反董卓的急先锋,袁术却不是坚定的革命派。
袁术可不想勤王,他野心勃勃,幻想自己称帝,过过天子瘾。刘和到南阳地界后,求见袁术,希望他提供帮助。袁术一方面答应刘和,承诺派军队参加拯救皇上的行动,另一方面却暗地里将刘和扣留下来,不让他前往幽州。
袁术这样做,是希望以刘和为筹码,拉拢幽州牧刘虞。他逼刘和给刘虞写了一封信,要刘虞派出一支军队前往南阳。刘虞接到信后,一看是儿子写的亲笔信,没有任何迟疑,便派出一支数千人的骑兵前往南阳。有一个人看穿了袁术的野心,这个人便是公孙瓒。公孙瓒向刘虞进言,袁术的目的绝不是要拯救皇帝,而是想自立为皇帝。刘虞宅心仁厚,根本听不进公孙瓒的话。
公孙瓒知道自己与刘虞的矛盾越来越大,冀州牧袁绍对他又虎视眈眈,这令他有一种极度不安全感。为了突破困局,公孙瓒索性与袁术结盟,如此一来,必要时可以袁术作为外援,牵制袁绍与刘虞。想到这里,他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转而向袁术抛出绣球,派堂弟公孙越率一千多人马,前往南阳协助袁术。
刘虞与公孙瓒的军队陆续抵达南阳,袁术如虎添翼。公孙瓒趁机派人游说袁术,对他分析说:你想拉拢刘虞,这根本是痴心妄想。你袁家虽然四世三公,声名显赫,但刘虞是皇亲国戚;你是后将军,刘虞是御封的大司马兼幽州牧。无论出身或是官职,你都不如刘虞,如何能让刘虞屈居你之下呢?
最后,公孙瓒出了个阴招:既然刘虞派了数千人马到南阳,何不干脆将这几千人吞并呢?这才是捞得实利。只要继续扣押刘和为人质,刘虞也不敢轻易出兵。
袁术一听,果然是一笔好买卖。首先自己与公孙瓒结盟,就是强强联合,天下人都知道公孙瓒是当世豪杰,军中蛟龙;其次,在自己地盘吃掉刘虞的几千人马,这是无本生意,纯赚。
就这样,刘虞成了冤大头。皇上没救成,儿子被扣押,军队被吞并。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他与公孙瓒的决裂。
此时的关东群雄,可以说是各怀鬼胎。起初大家还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帜,义愤填膺,但是很快,关东联盟一盘散沙的特点决定了讨伐董卓之战不过是虎头蛇尾,光打雷不下雨。其实谁也不在乎傀儡皇帝的生死,没皇帝的日子,是幸福的日子,大家个个感觉自己像土皇帝似的。对这些军阀们来说,道义不过是嘴上说说罢了,实际上大家都争着抢地盘。
袁术与公孙瓒的联手,引起了袁绍的恐慌。
袁绍与袁术虽是兄弟,但在政治利益面前,没有兄弟情分。袁绍想立刘虞为皇帝的时候,袁术站出来拼命反对,让袁绍很是尴尬。如今公孙瓒赖在冀州不走,而袁术居然与之结盟,袁绍岂能不恨上加恨呢?
前面说过,当初袁术为了拉拢孙坚,抛给他一个豫州刺史的头衔。不过谁都知道,袁术哪有权力任命刺史一级的官员呢?袁绍当然不认了,他也提名一个人为豫州刺史,此人名为周昂。一个豫州出现两名刺史,势必会有麻烦。周昂在袁绍的指使下,出兵偷袭孙坚部队所驻扎的阳城。
在勤王讨董的义军中,只有孙坚一心只想着擒杀董贼,岂料人心叵测,义军内部居然相互厮杀,这令他痛心疾首。他仰天叹道:“大家兴师讨伐贼人,都是为了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如今董卓覆灭在即,我等却自相残杀,我还能为谁效力呢?”从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不仅对义军盟主袁绍感到失望,对后将军袁术也很失望。
既然有人敢来挑衅,就必须坚决还击。
孙坚对周昂的偷袭予以还击,袁术恐他有失,派公孙越前往支援。这一仗,周昂被打得屁滚尿流,狼狈鼠窜。可是在战斗中,公孙越中箭身亡。
公孙越是公孙瓒派去支援袁术的,堂弟之死,令公孙瓒大为悲恸。谁该为堂弟的死负责?公孙瓒的矛头直指袁绍,他怒吼道:“袁绍就是整件事的罪魁祸首!”必须严惩罪魁祸首。公孙瓒是行动力果断的人,他即刻发布文告,对袁绍大加挞伐,指责他身为盟主,尽干伪善之事。檄文发出后,公孙瓒当即点兵,发动对袁绍的全面战争。
此时的公孙瓒可谓实力雄厚。
在与黄巾军的战争中,他俘获七万人,收编为己用,军力大为膨胀。不仅如此,他还迎来了一个人:他的同学刘备。
刘备怎么跑到公孙瓒麾下呢?
这个说来话长。
前文说到刘备讨伐黄巾军立了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后鞭打督邮,弃官亡命,前往投奔大将军何进的手下都尉毌丘毅,因杀贼有功,任职下密县丞。奋斗了这么久,还只是区区一名县丞,刘备有点心灰意冷,索性辞职不干了。
此时刘备以及他的两个兄弟关羽、张飞已经混出了点名声,不久后,朝廷又任命他为高唐县尉,负责抓贼办案、维持治安。让刘、关、张三人去做这种事,大材小用,很快盗贼就绝迹了,刘备也得以升迁为县令。
就在这时,洛阳巨变,董卓入京,政局大乱。关东义军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刘备虽然位卑言轻,仍然奋起响应。
然而与关东群雄相比,刘备的力量简直微不足道。如今关东群雄热衷于内斗,凭刘备那点微不足道的力量,实在混不出个名堂。兄弟三人一合计,要有所作为,还得投靠强者。只是现在整个中国乱哄哄的一片,他们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如何为“伯乐”所识呢?
刘备这才提出:公孙瓒与我是同学,咱们可以去投奔他。
关羽、张飞一听,不禁奇怪:大哥也真是的,有这层特殊关系还藏着掖着干吗呢?天下谁不晓得公孙瓒乃是帝国悍将,威震北方,要是早投靠公孙瓒,咱们犯得着走那么多冤枉路吗?犯得着碰那么多次壁吗?投奔公孙瓒,咱们兄弟才有用武之地,凭这身本领,要混出头还会难吗?
其实刘备并非没有想过这点,只是英雄向来不愿向人低头,他想通过正正当当的途径建功立业。然而天下形势大变,朝廷已落入董卓之手,群雄纷起,军阀割据,这时哪来的正当途径?难道还指望靠着一点一滴的战功,求得朝廷的封赏吗?朝廷已经自身难保了,天子诏令没人理会,谁会顾得上看刘备一眼呢?
为了心中不灭的英雄理想,刘备暂时放下自尊,投奔同学公孙瓒,寄人篱下。
说来公孙瓒也是个有义气的人,同学在落魄时前来投靠,他也没有拒绝,盛情接待。只是公孙瓒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刘备,后来居然比自己走得更远,站得更高,成了蜀汉的开国皇帝。
再来看看袁绍的情况。
袁绍设计从韩馥手中夺取冀州,但根基不深。特别是韩馥自杀后,以前的一些部将看清了袁绍的嘴脸,纷纷脱离冀州,投奔他处。其中有一人,大家相当熟悉,他便是三国时代赫赫有名的武将赵云。据史书载,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是个美男子。赵云从冀州拉走一支部队,投奔公孙瓒。
赵云的到来,令公孙瓒喜出望外,他拉着赵云的手问道:“听说冀州都归附袁绍了,为什么你偏偏离开他呢?”赵云回答说:“如今天下汹汹,不知道谁是谁非。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冀州民众只盼政治清明。我前来投奔,并非轻视袁绍而有意巴结将军您。”言下之意,谁能行仁政,我赵云就归附谁。
公孙瓒能不能行仁政呢?赵云并不知道,但他知道袁绍并非仁义之人——从夺冀州、逼死韩馥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袁绍的为人。
赵云的慷慨陈词,也许并没有打动公孙瓒,但肯定打动了另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刘备。别看刘备现在还没混出个模样,但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大志一直没有磨灭。听罢赵云的话,他怦然心动。正所谓英雄重英雄,刘备对赵云的为人相当钦佩,有心与他结交,时不时请来喝酒,畅谈国家大事、人生理想。几番往来,两人惺惺相惜,引为知己。
赵云率部离去,对袁绍来说,不啻为一大打击。这个时候,公孙瓒展开了复仇之战。公孙瓒一起兵,一些不愿归附袁绍的韩馥老部下纷纷倒戈,举白旗投降。公孙瓒兵不血刃,连下数城。
冀州牧袁绍坐卧不安了。他想,公孙瓒之所以发动报复之战,完全是因为把堂弟公孙越之死归罪于自己,既然如此,就给予公孙瓒一定的补偿吧。怎么补偿呢?在夺取冀州牧之前,袁绍不是挂了个渤海太守吗?他打算把渤海太守一职,让给公孙瓒的另一个堂弟公孙范,以为这样就可以阻止公孙瓒继续进攻。
袁绍把渤海太守的官印交给公孙范,企图以此换取公孙瓒的谅解。但是他低估了公孙瓒的野心。在公孙瓒看来,这年头,谁的拳头硬,谁才是大爷。既然我的拳头硬,我何不多捞点利益呢?渤海郡我笑纳了,其他州郡,我也要。
公孙瓒如同一头张牙舞爪的雄狮,狮子大开口,要把冀州、青州、兖州三个州都置于自己的铁腕之下。他一口气任命了三位刺史: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这三人,当然都是他的亲信。自从朝廷中枢瘫痪后,许多州郡的人事任免权,不在中央,而在军阀。袁术、袁绍的做法是先任命人选,然后往中央一报,当作备案,而公孙瓒甚至连备案也不用了。
当然,任命归任命,能否成为事实,还得以武力说话。
公孙瓒实际上只占据了冀州、青州、兖州的一部分,但这并不妨碍他设置虚衔。为了抢得更多地盘,公孙瓒指派“青州刺史”田楷进攻青州,武力夺权。
刘备跟随田楷参加了夺取青州之战。有关羽、张飞相助,刘备战功颇多,战后公孙瓒让他去担任平原相。刘备前去平原赴任时,顺便挖走了一个人,便是新结识的好友赵云。
在与公孙瓒的对抗中,袁绍处于下风。
但是不要忘了,袁绍是有雄厚政治资本的。
论名望,无论是公孙瓒还是袁术都无法与他相比,更不用说曹操、孙坚、刘备等人;论地位,袁绍还是关东义军的盟主,尽管义军联盟已分崩离析,多数军阀仍尊他为领袖人物。袁绍唯一的问题,是兵力不够强大,比不上公孙瓒。
军阀割据,令一门古老的学问复活了。
战国时代的纵横术枯木逢春。
公孙瓒与袁术结为军事同盟,一东一西,可谓是连横。袁绍对付公孙瓒已倍感压力,又要分神对付袁术,更加吃力。此时袁氏兄弟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兄弟变成敌人。袁术虽然是弟弟,却打心眼里瞧不起袁绍,因为袁术是嫡子,而袁绍是庶子,还过继给别人。可偏偏袁绍一直混得比袁术好,甚至在他被董卓逼得逃离洛阳后,还能坐上盟主宝座,一大帮军阀在背后为其摇旗呐喊。据说袁术曾禁不住破口大骂:“这帮瞎了眼的东西,不来归附我,反倒去归附我们袁家的家奴。”在袁术看来,袁绍的母亲出身低微,他根本就只是当家奴的料。在写给公孙瓒的私人信件中,袁术甚至说:“袁绍压根儿就不是我袁家的儿子。”可以想象袁绍听到这些话后暴跳如雷的样子。
你袁术无情,也休怪我袁绍无义。
你能搞连横,我就不会搞合纵吗?
至于跟谁合纵,袁绍的心里已经有了人选:荆州刺史刘表。
袁术联合公孙瓒夹击袁绍,袁绍便联合刘表夹击袁术,这就是袁绍的反制手段,维持战略上的均衡,不至于落入下风。
那么,荆州刺史刘表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能有效牵制住袁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