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阶官,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官号。它类似于宋朝的寄禄官,领一个虚职,没有固定的职责,又称“散官”。
一开始,有些效劳多年或者功勋卓著的官员,因为年迈或者疾病而辞官,朝廷会在他们辞官之余,任命他们一些虚职,继续领取一份俸禄、享受相应的待遇。这算是给官员的一种优待,事实上这名官员很可能从来没有担任过这一职务,只是享受这一级别的待遇而已。一般是给低级别的官员抬高一两个级别,让他享受高级的待遇。
隋唐以后,阶官开始流行,用来赏赐、拉拢官员,安慰那些在官场竞争中失利、长期得不到提升的官员。比如“检校”原是代理官职的意思,唐朝中期以后就成了散官。不少官员都“检校”比自己现职等级高的官职。宋朝阶官之风更盛,中高级官员在正职之外,都加检校之官。《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接受招安后被授予的节度副使、太尉、保义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都是散官——想想也是,朝廷怎么会给招安的土匪实职呢?
明清时代,阶官完全成为例行公事,官员人人都加了阶官。比如,明代正一品文官初授特进[1]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清代官员任满一定年限(一般是两年),或者遇到重大庆典,都可以请求授予相应的散官,称“封赠”[2]。
勋,勋官,是奖赏有功官员的称号。
北周给作战有功的将士授勋,作为奖励。将士受的勋就是勋官。因为受勋者都是出身行伍的赳赳武夫,勋官开始并不为士大夫所重。虽说如此,士大夫们很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滋味,他们也眼红勋官,逐渐染指勋官名号。隋唐以后,勋官不再为武夫所垄断,中高级文武也获封勋官。唐朝将勋官定为十二转,转多为贵[3]。勋官名有:上柱国、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正治卿、资治尹、武骑尉等。明代定文官散勋十级,授予五品以上官员,武官散勋十二级,授予六品以上军官,人人有份,沦为中高级官员的荣誉。清代没有勋官,奖励官员就授予爵位。
阶和勋很类似,都是用来标识官员待遇的,名称也很相近。高级文官的散阶一般是大夫,低级文官的散阶一般是郎;高级武官的散阶一般是将军,低级武官的散阶一般是校尉。勋官一般是柱国、护军和各种都尉、骑尉。
古代还常常追封死者官职,称“赠官”。比如,某位老臣不幸去世了、某位军官阵亡了、当权者要追封自己那来不及享福的早死的老爸,都可以赠官。追封的既有官,也包括爵、阶等。比如,历代野心家篡位前,总要给自己脸上贴金,其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追封死去的祖父、父亲官爵。南朝四位创立者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出身贫寒,都不约而同地追封死去的祖、父为王,外带尚书令、都督天下军事等官职。此外还可以给死者加谥号。谥号是古代朝廷在官员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给予的一种称号,用来盖棺定论、褒贬善恶。谥号的颁布程序是一定级别的大臣死后,礼部草拟一个谥号,经皇帝同意后赐谥。在古代,一个人能获得谥号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仿佛是全社会对他莫大的肯定和赞誉。后人对有谥号的前辈多将谥号加在他的姓氏之后而不称名字。比如,欧阳修死后获谥“文忠”,后人就尊称他为“欧阳文忠公”;李鸿章死后也获谥“文忠”,晚清和民国时期人们就尊称他为“李文忠”。
清朝官制还有“缺”一说。所谓“官缺”,指的是清朝对任职者提出了民族成分的要求,比如,某某官必须由满族八旗担任,某某官必须由蒙古人担任,某某官必须由汉军八旗担任,某某官可以由汉族人担任。比如,中央六部尚书必须满汉各一人,侍郎必须满汉各两人,等等。如果满族尚书离任,空出了缺,即便有汉族官员资历、能力都符合条件,也不能接任。这就是官缺的要求,本质上是清朝的民族限制政策。
这么多古代官制的项目,作用大小时有不同。最初的主角是爵位,官职后来居上,从秦汉后渐成核心项目。唐代大臣陆贽说,虽然有品、阶、勋、爵等体系,“然其掌务而受奉者,唯系于职事一官,以序才能,以位贤德,此所谓施实利而寓之虚名者也”。和官职相比,官品用来区分等级、爵位用来酬赏权贵、勋官用来奖励功劳、阶官更多的是安置官僚,它们主要是用来确定待遇,是“虚名”。官职是“实利”。“虚实交相养,故人不渎赏;轻重互相制,故国不废权。”
最后,我们一起来解读本篇开头的四个官衔。
刘昌的官衔可以分为:“开府仪同三司”是阶官,表示刘昌可以开府、可以享受三司的仪仗;“检校尚书右仆射”也是阶官,刘昌并不用去尚书省代理右仆射;“使持节”是一项差使,表示刘昌手持天子节杖,在唐朝可以调动军队;“泾州刺史”是核心官职,刘昌应该常驻泾州;“兼御史大夫”是兼职,授予刘昌监察权;“上柱国”是很高的勋官,可见刘昌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南川郡王”是爵位;“追赠司空”是赠官,朝廷在刘昌死后追封他司空一职。刘昌生前主要是在泾州当刺史,是从三品官,其他都是政治待遇。由此也可见,唐代官衔的书写顺序是阶、官、勋、爵。
范仲淹的一长串官衔其实都是官职:“龙图阁直学士”是馆职、“户部郎中”是本官、“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是差遣、“兼知延州事”既是差遣也是兼职。范仲淹的核心职务是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延安地处北宋与西夏战争的前线,延州知州是重要岗位,所以范仲淹以安抚副使的身份兼任了这个职务。
孔贞运的官衔可以分为:“赐进士及第”表明他是科举出身、“柱国”是勋官、“光禄大夫”是阶官;“太子太保”和“礼部尚书”都是官职,但他本官应该是礼部尚书,主持礼部的工作,太子太保是加官;“兼文渊阁大学士”是兼职,表示孔贞运进入了内阁;“总裁国史玉牒”和“同知制诰、起居经筵日讲”都是差遣,表示孔贞运承担了编辑和讲课的任务。
第四位张令璜的官衔中“诰授通议大夫”是阶官;“吏部右侍郎”是官职、“兼顺天府府尹”是兼职,顺天府就是首都北京,清朝顺天府尹岗位极其重要,不仅被定为正三品,而且还常由侍郎兼任;“前吏部左侍郎”是曾经担任过的职务。张令璜的核心工作,应该是治理京城。
| 扩展思考:官僚制度 |
1.官僚制度发达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特点。有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官僚制度强大到超越政府范畴,泛溢到其他领域,如文化教育、经济贸易、社会生活等。请问,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2.科举制度是中国的发明。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这种方法被今天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所沿用。在古代,科举制度在增加社会流动性的同时,也束缚了读书人的出路、限制了读书人的思考。请问,你如何看待考试选官制度?
[1]特进:原意为“引见”,西汉成帝时,大臣张禹因老病罢官,仍以列侯身份参加朝觐,引见的时候位置独特(特进),见礼如丞相。行之既久,渐成加官。以赐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朝会时位仅次三公。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加官,隋朝以后特进成为散官。
[2]清朝文官的散官封赠分别为:正一品授光禄大夫,从一品授荣禄大夫;正二品授资政大夫,从二品授奉政大夫;正三品授通议大夫,从三品授中议大夫;正四品授中宪大夫,从四品授朝议大夫;正五品授奉政大夫,从五品授奉直大夫;正六品授承德郎,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宣德郎);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宣义郎),从七品授征仕郎;正八品授修职郎,从八品授修职佐郎;正九品授登仕郎,从九品授登仕佐郎。武官正一品授建威将军,从一品授振威将军。
[3]唐朝规定凡守城苦战、立一等功者酬勋三转,立二、三等功者,递减一转。凡破敌城敌阵者、杀敌俘虏者也依照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