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必须死(1 / 1)

宋金和谈重启,完颜宗弼对赵构、秦桧二人明确提出:“你们朝夕请和,岳飞却正在图谋河北,必杀岳飞,才可议和。”

绍兴十一年(1141年)七月间,秦桧开始了对岳飞的迫害。秦党的右谏议大夫万俟卨首先上章弹劾岳飞。万俟卨首先弹劾岳飞爵高禄厚,志得意满,生活颓废,不思进取。谁都知道岳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人。后来,秦党又给岳飞强加上了“不战”和“弃地”的罪名,弹劾坚持抗金的岳飞不抗金,要求罢免岳飞的枢密副使职务。秦桧控制的御史台官何铸、罗汝楫等接连弹劾岳飞,要求尽快处分。岳飞因此被罢官。秦桧要置岳飞于死地,还需要寻找更大的罪名。“消极抗金”的罪名是“杀”不死岳飞的。于是,一场政治谋杀展开了。

岳飞有个部下叫作王俊。王俊在绍兴五年(1135年)就担任了湖南安抚司统制。岳飞进驻湖广的时候,王俊调入岳家军,只担任前军副统制。此后数年,王俊因为无功,岳飞一直没有给他升官。秦桧看出王俊对岳飞有不满心理,伙同张俊以观察使的职位引诱王俊,指使王俊出面“告发”张宪与岳云谋反。

谋反是大罪。现在有官员出面检举,张宪、岳云立马被逮捕入狱。岳飞随即受到牵连。十月,朝廷张榜宣布张宪一案“其谋牵连岳飞,遂逮捕归案,设召狱审问”,将岳飞逮捕入狱。岳飞入狱时长叹道:“皇天后土,可以证明我岳飞对朝廷的忠心。”

岳飞入狱后,赵构派大臣出使金朝,希望缔结和约。宋朝使臣在宗弼面前再三叩头,哀求议和。宗弼同意讲和。十一月,金朝使臣萧毅到江南册封赵构为宋国皇帝,并带来了最后的和议文本。宋朝向金称臣,赵构向金熙宗发誓:“臣赵构蒙大金朝恩典,才能够成为大金朝的藩属,臣世世子孙都谨守臣节。”每年金帝生辰或元旦,南宋都向金朝遣使送礼祝贺;宋朝每年向金朝进贡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边界线从黄河南移,两国以东起淮河中流、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地跨边界线南北的唐、邓、商、秦四州的大部分土地给划给金朝;南宋不得随意更换宰相。

萧毅还带来了宗弼的一个“口信”:岳飞必须死!

赵构和秦桧加快了岳飞案件的“审理”进度。最开始负责审理工作的是大臣何铸。开堂审理时,岳飞撕开自己的衣裳,露出背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给何铸看。何铸看到四个字字字深入肤理,又遍阅案宗没有发现确实的证据,知道这是一个冤案,顶住不办。秦桧马上撤掉何铸,改命万俟卨审理岳飞案件。万俟卨随即整理出了岳飞的“罪状”:岳飞和张宪等人虚报战功,窥探朝廷虚实,意欲谋反。万俟卨还逼迫孙革等“证人”指证岳飞时常抗旨。但是岳飞一案始终缺乏确凿的证据。

已赋闲的韩世忠跑去质问秦桧:“岳飞到底是犯了什么罪?”秦桧敷衍道:“岳飞和儿子岳云、部将张宪的罪过虽然尚未查明,但事体莫须有(或许有,也可能没有的意思)。”韩世忠愤愤地说:“朝廷以‘莫须有’三字处置岳飞,何以服天下?”

十二月,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当天,大理寺执法官遵旨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一生光明磊落的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服毒酒身亡,时年三十九岁。

民间传说则有所不同:转眼就到了寒冬腊月,秦桧一天独自在书房里吃橘子。他用手指划划橘子皮,若有所思。秦桧妻王氏看出秦桧想杀岳飞又不敢下决心的心思,讪笑着说:“老汉怎么一直没有决断呢!捉虎容易,放虎难哪!”秦桧听懂了王氏的意思,写了一张小字条交给狱吏。当日监狱就回报:岳飞、岳云、张宪三人已死。

岳飞死后,岳家被抄,家属被流放岭南。幕僚六人株连被杀,多名部将罢官,支持岳飞出兵的李若虚也被羁管。和谈终于成了,兵权也收了,内部基本稳了,赵构大大松了口气。

无论是从个人作为、品行,还是从宋朝的法律各方面来说,岳飞都是冤死的。

岳飞不仅精忠为国,个人品行也毫无可批之处。岳飞出身寒微,飞黄腾达之后依然清廉自守。朝廷将岳家抄没后,仅得到金玉犀带数条及锁铠、兜鍪、南蛮铜弩、镔刀、弓、箭、鞍辔等军装,家用财产只有布绢三千余匹,粟麦五千斛,银钱十余万贯,书数千卷而已。而地位相当的张俊拥有田产六七十万亩,年收租米六十万斛。有一次,赵构驾临张家,张俊设宴接驾,饭桌上仅上等酒食果子等就有几百种;张俊又进献多种珍品,内有黄金一千两,珠子六万九千余颗,玛瑙碗三十件,各种精细玉器四十余件,绫罗缎绵等一千匹和大批名贵古玩、书画等。另一个将领杨沂中,在西湖建造豪华住宅,竟然引西湖水环绕宅院四周,院里有私人歌手和舞女。武将大臣们是竞相奢靡,岳飞可谓是个特例。大将吴玠见岳飞生活朴素,连个像样的女用人都没有,就挑选了几个漂亮的姑娘送到岳家,想结交岳飞。岳飞不接受姑娘,说:“现在难道是大将安乐享受的时候吗?”他又对那几个姑娘说,“我岳家生活清苦,你们如果生活不惯,可以自行离去。”吴玠听说后,更加敬佩岳飞。

岳飞和士卒同餐共饮,一杯酒,一小块肉都要分给部下。有的时候,酒太少了,他就加水,力争每个人都能尝到;每逢出师,如果士卒露宿街头,岳飞有房也不住,和大家一起露宿街头;遇到将士们婚丧嫁娶或者有个人困难、疾病,岳飞就和妻子一起亲自照顾,亲为调药。

岳飞从戎十余年,大小数百战,从未败北。张俊曾嫉妒地询问岳飞的用兵之术。岳飞说:“很简单,五个字:仁、信、智、勇、严,五者不可缺一。”张俊问:“‘严’字怎么解?”岳飞说:“‘严’,就是有功者重赏,无功者罚。”岳飞治军,部下凡立有战功的,即使是无名小卒,也论功行赏,从不遗漏。而对于儿子岳云,岳飞却违背了“严”字原则。平定杨幺、收复襄樊的时候,岳云功劳第一,但岳飞战后却把岳云从上报请赏的名单中勾掉了,最后还是朝廷按照铨叙的规定,任命岳云为武翼郎。后来,朝廷又特旨将岳云连升三级。岳飞力辞说:“士卒们斩将陷阵,立奇功才提一级。岳云只因是我岳飞的儿子就得到高升,同军不同赏,我将何以服众?”因此,岳云始终没有得到提拔。

然而,作为政治人物,仅仅有功绩、品行出众是不够的。他们还要照顾到更多的内容。比如,岳飞出身普通农家,身上始终保持着单纯、真实、善良的农民品质。这放在农民身上是优点,但对拥兵一方的大将来说,却是缺点。他可能理解不了政治的复杂,同时不利于自我保护。岳飞的耿直、忠言,得罪了不少人,包括同为主战派的战友们。前述岳飞奉劝赵构早立太子的言行,也是单纯、耿直的表现,却破坏了岳飞在赵构心中的良好印象。此外,岳飞敢爱敢恨的个性,也不适应政坛。比如,在淮西兵变前后,朝廷背信弃义,没有将淮西军队交由岳飞统辖,同时又没有听取岳飞有关人事的建议,导致了兵变和降敌的严重后果。岳飞气愤难当,以“居母忧”的名义擅自脱离军队,跑到庐山为母亲守墓。湖广前线的军政大事,岳飞擅自交给了亲信张宪。这够得上擅离职守、将公权力私相授受的罪名了。更严重的是,当赵构非但不予追究,还下诏让岳飞复职之后,岳飞愣是待在庐山上不下来,这就算是抗旨了。后来还是赵构发下狠话,加上地方官员苦苦哀求,岳飞这才去复职。

岳飞言行的最高准则是国家利益,他真正做到了“精忠报国”。同时,他和古代的臣民们一样,将国家和君王等同了起来。在他眼中,赵构就是国家。但是,皇帝和国家并不是一回事,皇帝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常常是不一致的。比如,收复失地符合国家的利益,却不符合赵构的利益;削弱前线军队,抑制前方将领,符合赵构的利益,却不符合动**的南宋的国家利益。岳飞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在“君王”与“国家”之间出现认知混乱,进而导致行为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个人悲剧。有人把它称为“愚忠”,我把它视为“君国困境”。只要君主专制依然存在,只要皇帝宣称“朕即国家”,这种困境就不会破除。

话说金军听说岳飞死了,摆酒庆贺。这实际上是对岳飞的极高评价。

千百年来,岳飞都被视为忠君报国的楷模,接受一代代后来者的顶礼膜拜。但他面临的“君国困境”,千百年始终没有化解,岳飞式的能臣悲剧,也一再上演。以岳飞为榜样的明代于谦,就遭遇了同样的悲剧。挣扎在“忠君”与“爱国”之间的人,犹豫在“崇上”和“干事”之间的人,始终不绝于史,而且为数众多。

| 扩展思考:家国轻重 |

1.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岳飞必须死”,或者说岳飞是“帝国的敌人”。即使没有北伐,即使不推进到朱仙镇,岳飞迟早也会被赵构找理由给杀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同意“岳飞必须死”吗?

2.皇帝和臣子思考问题的立场和思路都不同。皇帝站在自家江山永固的立场,要消除皇权的威胁、消灭潜在的敌人,而大臣们考虑更多的是国计民生。皇帝是将家凌驾到国之上,大臣们是将国优先于家,尤其是在南宋初期这样的乱世,大臣和皇帝的矛盾就更突出了。除了岳飞,你还能找出类似的悲剧吗?给个提示:明中期的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