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第三原理:信号能量原理(1 / 1)

信号能量原理是什么意思呢?第三原理和第一原理是相关的,第一原理我们说,传播的基本原理是刺激反射原理,发出刺激信号,谋求行动反射。第三原理就是说刺激信号越强,则行动反射越大。

巴甫洛夫整个理论的基础,就是两句话:

第一,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

第二,刺激信号的能量越强,则反射越大。

我们还拿“爱干净,住汉庭”举例子。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这句广告语?在汉庭酒店的楼顶上。大大的六个字,字号跟小时候家乡县城百货公司楼顶上的“春节快乐”四个字差不多大。没错,我就是按这个来设计的。因为这样信号能量才够强。如果这六个字不上到楼顶,不在夜里还闪闪发光,而是变成一个小卡片,放在汉庭酒店房间的床头柜上,它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所以,我们讲传播的到达率,放到床头柜上它也到达了,但是信号能量太弱,没有影响力。就像你摸到一个杯子很烫,你的手赶紧就得缩回去。如果只是温温的,那你就没有什么反射。

◇ 媒介越贵,信号能量越强

信号的能量用在广告的媒体上,就一句话:信号越贵,能量就越强;媒体越贵,效果就越好。这个原理也是一个底层逻辑,是经济学对广告的解释。

我们前面在讲品牌的社会监督原理的时候,讲到过经济学用博弈论来讲品牌的重复博弈机制。对广告呢,经济学也有一个解释,两句话:第一,广告是企业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而给顾客发的信号;第二,信号必须足够贵,如果信号不够贵,则信号无效。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没错,这就是买广告的经济学原则,也是信号的能量原则。信号越贵,能量就越强。华与华一直坚持执行这个原则。

从2008年开始,我就一直在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机杂志上打广告。因为我觉得它们是高端的。

但是,慢慢地,三大航机杂志上的咨询公司广告多了起来,于是我从2015年转投了北京机场高速的广告牌,那一块广告牌一年就要1000多万元。这个广告信号最大的能量就在于它贵,贵本身就是信号,这就是麦克卢汉在他的名著《理解媒介》里面说的,媒介即信息。那个媒介本身就是最强烈的信息,它传达了华与华的品牌,传达了华与华的决心、志向、自信和承诺。

如果我把我们哥俩的照片贴满全国的电线杆,也到达顾客了,但是,我们只能是江湖游医,就不能成为知名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因为那个信号的能量太弱了。

◇ 占据最贵的信号能量场

现在,请思考一个问题:假设你做了一个新的T恤衫的品牌,你这个T恤衫要卖1000元钱一件。请问,你如何发送信号,使这个信号的能量能够强到足以让任何人都承认你的T恤衫确实值1000元钱?

我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经常有朋友说,我上中央台打广告啊。我说,上中央台打广告,只能证明你是大品牌,但不能证明你是一件衣服能值1000元钱的品牌。

那么,正确地发信号的方式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到北京的星光天地,或者到上海的恒隆广场去开店,把你的店开在爱马仕或者阿玛尼的旁边,你把那个店面租下来卖T恤衫,所有人进来时对你的心理价位都是1000元以上。

为什么呢?因为你选择的地点租金最贵,贵本身就是信号。我花钱租下了爱马仕旁边的店面,就给人传递了一个信号,我的T恤衫是跟爱马仕一个档次的,我已经付了很高的租金。我卖1000元就变得很容易让人接受了。

信号能量原理其实也可以解释关于品牌营销传播的一切工作,我们研究超级符号,研究口语套话,不也是为了获得文化母体的原始力量,获得那个洪荒之力吗?所有的创作都是为了聚集最大的信号能量。在传播上也是一样的道理,进一步把能量放大,投最贵的媒体:在中国就投春晚,在美国就投橄榄球的超级碗。

十几年前,我们拍电视广告,就专门到后期去调音量,在电视机同等音量下,咱们的声音能比别人大。如果你有印象,看电视的时候,某一条广告突然声音大起来,那就是我们做过手脚了。

还有呢,字体也要加粗加大。这些都定下来了,下一个要注意的就是一直重复,不要改变。就算是投放量没那么大,但是,重复10年、20年就成了经典。

华与华的广告口号从一开始上航机杂志,定下“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之后,十年下来,我们也没有改变。总之,动作要少,而重复的时间要长。

传播的信号能量原理:信号能量越强,则行为反射越大。那怎么去加强信号的能量呢?

我们先看一下现在大部分的广告人都在追求什么。我讲三个:

第一种,就是追求创意。大家经常转来转去,说是泰国神广告。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泰国有神广告,但是却没有神品牌。如果它的广告那么好的话,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大家都熟悉的泰国品牌呢?

就是因为它的广告里面只有创意故事,没有商品信号,它基本都不释放商品信号。这不就是拿客户的钱去拍自己的小电影吗?它的商品总是在最后一个标版才露一下。所以,泰国的广告人是全世界最不合格的广告人,全是文艺青年。就好像拍电影,拍文艺片跟商业片的差别一样。

华与华在广告创作上面更多的是学习日本的广告。日本也有很多很好的创意,很精彩的广告,但是它从来不会忘掉它的商品。从头到尾都是产品的包装在演戏,包装是主角。

第二种,就是所谓追求高雅的品位。整个广告都是为了显出它自己高雅的气质,但也忘记了商品的信号。

如果把产品包装放得大大的,放在画面的正中间,他就觉得不高雅了。所以,它一定要把产品的包装在平面广告里小小地放在右下角。这也是没有商品信号的广告。

第三种,就是所谓的追求精准投放,不要广告,要窄告。但是华与华认为,这种精准投放,往往会导致它的信号能量不够强。越是窄告,信号能量就越弱;越是广告,信号能量就越强。所以,华与华方法的信号能量,在广告的内容、形式和投放上都是反其道而行之。

那我们怎么加强广告的信号能量呢?

字体要大,音量要大

广告的字体要加粗加大,如果是视频、音频,那么音量就要加大。有些人听了,可能会说,这不是最恶俗的手法吗?字体加粗加大,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但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你想想,你买一个平面的广告,以前我们做报纸广告,是半版广告的效果好,还是整版广告的效果好?是整版对不对,因为整版比半版大。其实字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生活中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比如说上学的时候,老师一进教室,大家就要起立,大声说“老师好”,这是在干吗?这就是在用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来唤起那些打瞌睡的、走神的同学注意。有没有觉得恶俗呢?没有吧。

现在我们在公司里面开会,在华与华的大会议室里,我们还专门有一个分贝仪,分贝仪是用来测噪声的,我们就用它测发言人的音量,我们要求发言人的音量必须达到75分贝。

我们经常夸一个人“声如洪钟”,如果你发言的声音像蚊子嗡嗡叫,那就是给大家催眠,也没有人在意你说什么。所以说,音量越大,说的事儿就越重要。这是人类学的道理,也是我们传播的信号能量原理。

学信号能量原理,就要学会字体加粗加大。如果是快消品的广告,就要把包装的比例放大。如果又请了明星代言,可以让明星举着包装盒挡住自己的一只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看人会先看眼睛,那另一只眼睛的位置就留给包装盒。否则给明星的脸留的位置太大,我们的包装盒太小,商品的信号能量也就弱了。

珍视明广告

胃痛宁片广告

字体加粗而见者远,音量加大而闻者彰,君子性非异也,善于放大信号能量也。

色彩要纯,反差要大

就是尽量地用对比色,用纯色,用专色。

我之前讲过西贝莜面村标志的例子,原来的方块标志在红色上面加了黑,我们就把黑全部拿掉,恢复大红色。为了说服客户这个红色是有文化的,我还引用了《论语》里的话,“恶紫之夺朱也”。紫是紫色,朱是红色,周朝的国家标志色是红色,但是贵族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所以,孔子非常厌恶紫色压倒了红色。

红色它要给你加黑,到了黑色的时候呢,它又不愿意了,要变成灰色,最好是浅灰色,越浅越好,叫作什么?叫高级灰。

这个高级灰的病也是非常流行,我举一个大公司的例子:万科。

万科改了标志,新标志首先是字体非常细,然后“万科”两个字用浅灰色。有一次我在长春,在一个万科项目的楼顶看到万科的招牌,“万科”两个细骨伶仃的灰色的字和后面用于支撑的灰色的铁架子混在一起,在灰色的天空映衬下,完全就是一团乱麻,什么也看不见。后来万科自己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又改了一次,把字体加粗了一点。

万科楼顶的招牌

再说色彩,哪些图形和颜色的信号能量最强呢?其实这个很简单,就是交通标志和警示信号的图形和色彩,都是信号能量最强的,也是华与华最愿意用的。你看足力健老人鞋的标志,就是一个交通标志的变形。

你再多看一下华与华的作品,就会发现我们用了很多交通标志的颜色和形状。

◇ 影响范围更广更贵的媒体

信号本身的能量原理我们讲清楚了,接下来我们再讲讲信号发送的渠道,也就是媒体的能量。

之前我引用了经济学的广告信号论,说信号必须够贵,否则信号无效。媒介也是,媒介越贵,传播效果就越好。

你投了央视春晚,或者美国橄榄球的超级碗,那叫什么?四个字——耀武扬威。你把你的广告投到首都机场高速的大广告牌上去,那叫大闹天宫。人人都知道你厉害。

现在大家投很多的互联网媒体,下面就讲讲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区别。

广告还有一个性质,就是必须广。之前有一个说法,叫窄告,就是相对广告来说的。有人认为广告太费钱,所以要把广而告之改成精准投放,只投给目标消费者,这就叫窄告。

那么,我现在就告诉你,窄告无效,因为信号能量不够。

前面我们讲了传播不只有到达率,还有传达率。除了传达率之外,还有到达的信号的能量。而现在我告诉你,窄告无效。比方说劳斯莱斯的广告如果只到达买得起劳斯莱斯的人,如果只有买得起劳斯莱斯的人才知道劳斯莱斯,那么他就不会买劳斯莱斯了。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品牌是身份符号,是属于全社会的,不是小众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华与华作为一家咨询公司,开展的是B2B的业务,目前一年只服务几十个客户而已,比劳斯莱斯小众多了。但是,华与华必须是全国知名的公司,才能够做得上这几十个老板的生意。

我自己有一个切身体会,有一个老客户跟我合作了十五六年,关系非常密切,十几年来差不多每个月都见面。但是,这位老客户对我的印象始终是十几年前我们刚开始合作时的状态。

直到有一天,他在北京机场高速见到我的广告牌,因为他知道这个牌子一年要1000多万元,他才重新认识我。在见到我的广告牌之前,他总是跟我说,你呀,一年就服务五个客户,把五个客户做好就行了。等他看到我的广告牌之后,他就跟我说,你啊,要做成像麦肯锡那样的公司。也就是说,虽然我经常跟他一对一沟通,但他对我的认识还是全社会对我的认识折射到他身上,才能够形成的。

所以,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能量差别。总有人说,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怎么怎么样,华与华是从来不在互联网媒体上花一分钱的。在互联网媒体上面,我们会自己去生产内容,或者购买别人的内容,但是,我不会去花广告费。

把广告变成窄告,甚至变成一对一沟通,性质就变了,信号能量没有了。

广告界流传着一句话: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句话就太坑人了,因为他只认识到了广告的到达率,而对传达率和信号能量完全没有认识。

◇ 压倒性投放:广告要“广”

兵法的原则就是压倒性的投入,我们要的是成功,而不是把广告费省一半回来。

2018年,我几次下乡走市场,无论是在新疆,还是河南,所有的小城镇到处都能看见OPPO和vivo手机的广告牌。它们会在一栋楼上放很多的招牌,有时候甚至会把一幢居民楼的每一家的阳台都做上它的招牌。你说,这些招牌哪一块是浪费的呢?这是要把信号能量最大化,这就是它们成功的原因。

vivo密集广告

有人会说,华老师,你那都是传统理念,现在互联网时代不一样了。我回答过这个问题。有一次演讲,一个观众问:“华老师,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营销方式不管用了,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当时就回答他,我说:“你的口气好大呀!”他一听就惊讶了:“我怎么口气大了?”

我说:“好像传统的营销方式你会似的,如果过去对传统营销方式你曾经会过,那你就不会说什么东西过时了。”

下面就讲讲流量课题。因为一讲互联网营销,总是在讲买流量和流量转换。事实上,流量转换是一切销售最基本的原理,总是先有流量来,然后才转换为销售。

获得流量的三种方式

流量从哪里来呢?流量从这三个地方来:第一,从渠道来;第二,从广告来;第三,从品牌来。

从渠道来,比如说你在大街上开了一个商铺,你交的租金买的是什么呢?买的就是每天从这条街经过的人的流量。

从广告来,就是你通过广告的投资让顾客知道你,或者有了购买的兴趣,让他来购买你的产品。

从品牌来是什么意思?就是消费者是认你的品牌直接来找你。这时候,你的流量成本就是零。所以我们要讲流量转换,首先就要讲流量的成本。

这是你获得流量的三种主要方式。

有了互联网,特别是有了搜索引擎之后,我们就有了一种新的流量获取的方式:购买关键词。顾客通过搜索关键词,导入我的这个店里面来,也可以转换为购买。这些不同的方式,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又如何来进行选择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现身说法,来讲讲我怎么去获取流量。

不买关键词

华与华首先不买关键词,比如说什么营销策划、品牌、广告、创意,所有跟我业务相关的关键词,我一个都不会买,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客户找到我。如果是能够认定华与华的人,他想办法也会找到我们。想要找华与华,他直接搜索“华与华”不就行了吗?但是现在有的搜索引擎,你就是搜索“华与华”,华与华不给它交钱,它把“华与华”这个关键词也卖给别人了,客户在搜索“华与华”的时候排在最前面的是什么?是其他的营销咨询公司。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不买。并不是我认为买它没有用,而是买它要花钱,我可以把这个钱用在别的地方。从我自己的实践来说,我把它全部投入购买传统媒体的广告上面。

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在中国航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三家航机杂志上面投放广告,然后又在首都机场、浦东机场投放机场灯箱的广告。

这个出发点是什么呢?就是当我去投互联网关键词的流量购买的时候,我的流量成本会怎么样发展?它会越买越贵。

如果买“营销策划”,由于有其他公司去竞价,购买关键词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最终会发展到你赚不到钱。但是如果我把钱投入自己的广告,流量成本会越来越低。因为如果我买的是“营销策划”的关键词,那么我的钱是投资在“营销策划”这个词上面,我帮助它把这个词越卖越贵,而我自己没有半点积累,没有投资在“华与华”的品牌资产上面。

所以不管我花多少钱,这些钱都花掉了,它不能储蓄起来。但是当我把钱投入华与华的品牌广告的时候,我投资的时间越长,我的品牌资产的储蓄就越大,我的流量成本就越低。而我的目标、原则是把我的流量成本,除了硬广告的投入以外,降到零。怎么去把它降到零?就是让我的品牌,让“华与华”直接成为流量入口,让顾客直接搜索“华与华”。

◇ 做广告不要想着省钱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句话是我经常抨击的一句话,我认为这是对广告业危害最大的说法之一。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想省钱,我能不能把我浪费的那一半钱省回来,而想省钱的人是一定没出息的。就好比我派兵去打仗,派了1万人上去把仗打赢了,我回来开始反思总结,我怎么派了1万人呢?我能不能派5000人去就把仗打赢了呢?是不是有5000人浪费了呢?这是不是一个荒唐的思维?

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讲究的是压倒性的投入,永远不要去精细化地算投入产出。但是有了“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个说法,有人就开始想了,我能不能把我浪费的那一半省回来呢?你有什么想法,就有人开发产品卖给你,于是就有了购买关键词的这样一个广告模式。你所指的浪费不就是你投放了广告,但是别人没有看到吗?如果你只为看到你的广告的人付费,不就没有浪费了吗?听起来好有道理。

所以如果按点击付费,就是让你的广告费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到达率,但百分之百的到达率是不是就等于浪费为零呢?我的意见是,这种购买关键词的百分之百的到达率,就意味着你的广告费全部浪费了。为什么全部浪费了?因为这种购买关键词的广告模式,它有一个定价机制,那个定价机制又是一种竞价机制。这种拍卖式的竞价,它的价格就会自动涨到你刚好挣不到的高度,你的钱全部给流量商了。

我有一个朋友,他每年做2000多万元的销售,购买关键词流量要付1000多万元,付完这个钱刚好就够他明年还能继续经营,他也死不了,但是他一辈子都赚不到钱。

所以说这个百分之百的到达率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在流量销售商的定价公式里面已经都算过了。据说现在“不孕不育”这样的关键词,点击一次已经要2000元了。如果你是一家治疗不孕不育的医院,今天你2000元还能买,明天可能就有人出价2500元,这个价格永远会高到你们赚不到钱。而且由于你一直投资的就是“不孕不育”,大家都来投资“不孕不育”,那么“不孕不育”这四个字就越来越值钱,而你们这些医院的品牌永远没有出路,永远一分钱都没有。所以,是你们自己在花钱,不断地把自己脖子上的那根绳子越勒越紧。也就是说,你们自己把自己卖了,还在帮别人数钱。

有了关键词按点击付费的这个模式之后,有人觉得还是浪费了,如果说顾客买了我的产品和服务,我才付广告费的话,那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百分之百不浪费了。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我们还是要讲背后的定价机制。当一种广告的定价机制是购买之后才付费,这个价格应该定到多少?如果是看到你的广告你才付费,这个价格可能定到你的脖子。如果是购买了你才付费的话,这个价格应该定到你的鼻孔下面,你也不要吃了,有口气留给你就可以了。这就是经营的天理,谁担风险谁挣钱,你要想一点儿风险都不担,你就一分钱也别想挣。

我说我不买“华与华”三个字的关键词,别人买了“华与华”的关键词,他以为他拦截了我的客户,实际上他也是在帮我打广告。客户一看,哎哟,他还蹭华与华的流量,那还是华与华牛啊!因为我们买什么关键词,就是我们大家花钱去投资哪一个词。

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新的词汇,叫“流量主权”,还会讲一个概念叫“流量越狱”。也就是说,从监狱里面逃出来,掌握自己的流量主权。

讲一个案例:我们有一个朋友,十几年的老企业了,开始的时候做得非常好,打广告,到商圈做活动,都做得挺好的。后来出现了互联网买流量营销,他们一看,“这互联网营销真是太好了,真省心了,只需要买关键词,客户自己就来了。我只管干活就好了”。于是,他们广告也不打了,营销活动也不做了,全都使用“互联网思维”了。

这样轻轻松松地做了几年之后,他们发现这个关键词是越买越贵了。最后贵到离谱,贵到看不懂了,说怎么有人还肯出这么多钱?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之后,再想自己打广告,已经不可能有预算了。你不可能又买流量又打广告,你哪有那么多的预算呢?这个时候他们就开始想了:“商铺租金也太贵了,我不如把大街上的店关掉,搬到后面背街那个写字楼的楼上去,这样的话,租金不就大幅降低了吗?用这个租金省下来的钱,我不又可以去买流量了吗?”

我把这个过程叫作什么?就像吸毒一样,叫作“流量吸毒”。吸上了互联网流量的“毒品”,戒不掉了,为了筹集“毒资”就搬到写字楼里面去了。而街铺是什么?街铺本来是自带流量的,你在街上就有每天过路人的流量,到了写字楼,那不就没有流量了吗?这就等于把自己关进流量商的 “流量监狱”里面了。每天都等着那个流量商来送牢饭,而这个牢饭不仅越来越贵,饭菜的质量还越来越差,这就是流量主权没有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流量越狱”,要逃出这个监狱,重建流量主权。

◇ 不要计算投入产出比

要重建流量主权,首先就要我们改变财务的思维,就是要抛弃投入产出比的思维。我刚开始跟一个客户合作的时候,负责市场部的老总告诉我,他说他们最近在互联网上搞了一些营销活动,用了什么什么方法,投入产出非常清晰。我都没问他用的什么方法,我直接就说,那产出肯定不高呗?他说,你怎么知道?我就跟他讲了上面的这番道理。只要是人人都算得出来的,那肯定就是卡着你的脖子,直到你没利润为止。

他说,现在你说不清投入产出比,那财务部都不批预算给你,这个问题就大了,这就是公司的官僚化。哪个老板在他创业的时候知道投入产出比?如果都能知道的话,那所有的项目可行性报告都成了事实了。

营销是基于预期的投资,投资就有风险,投资的决策完全是靠个人的智慧。至于技术,那是大家都有的基础资源。火枪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有火枪,机枪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有机枪,原子弹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有原子弹,那最后打仗就用不了原子弹了。所以凡是投入产出可控、可计算的,就是全国人民都有的技能,你一点优势都没有。作为一个经营者,一定要把风险担过来,因为利润和风险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你不要风险,你也就走向了死亡。

那么流量在哪里呢?流量就在你自己身上,只有自己投资,投资给自己,如果失败了,那么愿赌服输,才有未来。这就是流量主权。

◇ 用好你自己身上的流量

我们再讲讲街上商铺的问题。比如说我在大街上开一家店,大街上每天经过的人流就是我的流量;我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在电梯媒体打广告,或者在地铁里打广告,建立的都是我的品牌,让人家来找我,这就是我的流量主权。但是我在网上买关键词,买的肯定不是自己的品牌名字,买的是“营销咨询”,买的是“脱发增发”,买的是“婚纱摄影”,这都是品类名词,那就没有主权,我的公司就变成了流量商的殖民地。没有主权,那条命都不是自己的,就成了别人的肉鸡。

有人就说没办法,我们一直在买流量。你说的道理我也明白,因为确实赚不到钱,但是现在也不可能有钱再去打广告,那怎么办呢?我也并不是完全反对你买流量,虽然我是绝对不买的,但我也知道已经“吸上毒”的人,不能一下子都给你撤了。流量的魅力在于马上买,马上有,而广告有滞后效应,而且滞后之后还不一定有效应。但是你自己身上就有流量,自己就是最大的媒体,这是华与华对自媒体的定义。

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华杉最大的媒体就是华杉他自己,厨邦酱油最大的媒体就是厨邦的酱油瓶,洽洽每日坚果最大的媒体就是它的包装。商品自从来到世间,它的每一个毛孔都流着流量的血液,从取名字到包装设计、招牌、店面、每一个物料,都是流量转换的战略工具,销售的全部原理就是流量转换漏斗。

我在大街上开一家店,第一步转换是什么?有多少人看见了我的店。第二步,看见了有没有停下来?第三步,停下来有没有走进店里面来?第四步,在进店之后,他有没有买东西?每一步我们都有办法去进行改善和提升。

你想想顾客每天在街上走,他可不记得街上的每一家店,怎么能让他知道有一家你的店呢?那就要看你的招牌和门脸的设计了。如果你通过招牌的设计,能把转头看了你一眼的人,从1000人变成2000人,那么你的流量转换就增加了一倍。

下面这张图就是广州的牛小灶牛杂煲,一个卖牛杂的小吃店的招牌。看看华与华设计之前的和设计之后的样子,你看看它能不能把注意的流量提升一倍。事实上,每家店的店面改造完之后,销售量都提升了30%。

牛小灶旧门店

牛小灶新门店

再看下一个案例,也是小吃店,广西的三品王牛肉粉。第一张图是华与华设计之前的,第二张是设计之后的,重新设计了招牌和店面。每一家店改造后,销售额也提升了30%。

三品王旧门店

三品王新门店

北京最大的烘焙连锁店味多美,也是华与华给它重新做的设计。味多美最畅销的产品是招牌老婆饼,原来一盒是12只,卖24元钱。我们在店门口竖了一个大灯箱,“招牌老婆饼两块钱一个”,那么进店的人一下就多了,老婆饼的销量翻了一倍,而整个店的销量提升了18%。

味多美旧门店

味多美新门店

这是不是通过招牌和海报这些最简单的工具,就让我们在街上的流量转换得到了提升呢?

再看下一个案例,是华与华给绝味鸭脖做的店面改善案例。这个改善案例被客户评价为价值1个亿的改善,为什么说这个提案值1个亿呢?因为通过这个方案,每个店的销售额提升了18%。提升18%差不多15个亿,增加15个亿的销售就是增加1个亿的利润,所以说这个提案值1个亿。

那么这个价值1个亿的提案做了什么呢?原来在绝味鸭脖店面后面的墙上有四个灯箱,上面写着的是他们的品牌定位,比如鲜香、麻辣之类的。我们首先把这四个灯箱变成TOP5推荐菜单,也就是最畅销的五个产品,顾客一来一看,是不是就根据这最畅销的五个产品直接点单了?就不用看你的鲜香、麻辣了,这就提高了销售转换率。

其次,这个鸭脖不是放在冰柜里面吗?冰柜的外壁不是对着大街吗?原来在对着大街的冰柜的外壁上面他们打了四个字,叫“用心做鸭”,这是这个品牌的口号。我们把对着大街的冰柜的外壁,也给它改成了一个灯箱,上面放上鸭脖的照片,然后写上“招牌鸭脖”,再打上价钱。原来招牌鸭脖的价钱是多少呢?是39.8元一斤。由于打了39.8元一斤,那么顾客来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买多少。问你要多少?他说,给我来一点吧。要多少呢?那来10元、20元吧,因为一斤他肯定是吃不了的,对不对?那我们把这个39.8元一斤,改成了19.9元半斤。改成19.9元半斤之后,就给了顾客一个明确的购买指南,多数顾客来的时候,直接一看,就来半斤鸭脖。一个对着外面的灯箱,到了晚上的时候,街对面的人看见都来了,也就是说我让大街上的流量提升了。原来只有从街的这侧路过的人能看见,现在街对面的人也走过来了。

特别有意思的是什么呢?原来我们是39.8元一斤,而周黑鸭是23元钱一盒,它大概是300克,那么我们显得好像比它贵。现在我们是19.9元半斤,我们的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显得比周黑鸭更低了。

所以仅仅是这样一些简单的创意,就能够让销售额提高20%,这一切基于什么?都是基于你有流量主权。你的动作能够马上给你带来效益。

那这个流量转换是转换成什么?转换成销售对不对?如果你认为流量转换只是转换成销售的话,你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生意。流量转换主要是转换成品牌资产,转换成销售那是我今天实现的,而转换成品牌资产,则是我的万世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