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运筹帷幄: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_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 / 1)

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一)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在全球化的时代,每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就必须打破封闭保守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旧观念,以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关注世界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和新趋势,审慎地评估和处理世界发展与本国发展的关系,寻找并抓住发展的机遇,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转型,同时要正确估计风险和应对挑战,尽量避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在“一球两制”的当代世界,中国的社会主义只有在与资本主义的交往与竞争中才能赢得相比较的优势,并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世界局势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毛泽东从当时特定的全球格局出发,提出“一边倒”对外开放战略,倒向苏联一边,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当时,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主义阵营里的许多朋友,获得稳定的安全环境;才能冲破美国的孤立政策,尽快争取更多国家的承认、获得急需的外援。对此,邓小平同志作过客观的评价,“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 一边倒”是美国逼出来的,是一种不得已的战略选择。但它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为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更多的时间、更稳定的国际环境和更多的国际朋友。”

在把对外交往的重点放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同时,毛泽东注意发展与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贸易关系。1954年8月,毛泽东会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向客人呼吁:我们走的是两条路,让我们作朋友吧,不仅经济上合作,而且在政治也合作……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1956年2月25日,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提出对外开放要多渠道:一是派人到国外去,包括到资本主义国家去学,不论美国、法国、瑞士、挪威,只要他们要我们的学生,我们就去;二是把外国人请进来。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今天改革开放的基础与前提;邓小平吸收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科学内核,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提出了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的对外开放思想,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从总结世界发展的趋势和各国的经验中,邓小平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观点。各国都希望在对外开放中获益。对外开放已经成了世界性的潮流,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于这个潮流之外。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他作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结论,指出中国要发展,不开放不行,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

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邓小平提出,“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重要理论。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也必须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始终要讲两条: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一条是坚持改革开放。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机械照搬国外的做法和盲目排斥国外的经验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必须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吸收西方国家经过艰苦探索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在规律性和多样性上寻求结合点,并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向西方借鉴和学习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路径之一。邓小平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认识。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主要依靠过去三十年建立起来的基础和积累起来的建设经验,同时也特别注意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要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不可能的。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秉承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并发扬光大。2000年,江泽民明确提出“走出去”开放战略。所谓“走出去”,简单地说就是指到境外投资、办厂。江泽民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

济技术合作,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和全局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走出去”战略,是适应实现我国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增长需要的必然选择,具有多重实践意义。第一,“走出去”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直接作用。包括发展对外投资;扩大外贸出口;转移生产能力;到境外去投资;利用境外资源等。第二,“走出去”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主要有: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思想;能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能够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能够增强我国的国家安全。“走出去”战略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承包劳务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开店。

(二)坚定不移的地贯彻对外开放战略

第一,对外开放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一系列巨大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迅猛发展。当今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不断扩大的、统一的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对外开放是我们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前进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们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解决面临的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等诸多矛盾,都需要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合理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分利用国外的市场和资源。我们必须而且要长期坚持对外开放,要不断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推进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实施。封闭就意味着落后,只有开放才能促进发展。

第二,对外开放绝不能损害国家安全。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是一种看似主动实为被动的对外开放。我们是在世界的经济秩序已经按照西方国家的理想和利益需求设定好的现实下,因为我国经济落后,缺乏资金、技术、原料、人才等才实行对外开放。再加上历史的宿怨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几乎决定了我们的对外开放尽管是必需的,确实又布满荆棘和陷阱。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谋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任将变得更为复杂。而且,西方国家还不断转变策略,采取和平的缓进的和更加隐蔽的手段,企图遏制和搞垮中国、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如兜售各自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试图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目的。邓小平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1989年就指出:“发达国家欺侮落后国家的政策没有变。”他们在“许多国家煽动动乱,实际上是搞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要控制这些国家,把过去不能控制的国家纳入他们的势力范围。”因此,在对外开放中,“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就是说对外开放,以不损坏国家的主权和国家的安全并能发展自己为标准。

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国家主权是国家独立的根本标志,是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和可靠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愈益加深,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削弱国家主权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必须对世界开放,但要在开放中趋利避害,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在此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同时,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确保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安全。

第三,对外开放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合理利用外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与世界经济金融联系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将越来越受外部金融环境的制约。相应地,我们政治与社会的稳定也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我们对金融风险

合理控制和对金融危机的有效防范。因此我们要坚持引进和适度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强金融产业基本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积极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的“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环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鼓励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增强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换句话说,就是积极引导外资对中国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的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

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当代科学技术门类繁多,发展速度加快,国际间技术交流已成为普遍现象。引进技术是加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措施。

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学习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而且表现在管理方面。我国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验,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是我们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对外开放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对外开放不仅是要引进来,关键是主动走出去。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中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接受者”进行吸收和借鉴。与“引进来”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则相对缓慢。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度中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9亿美元,累计投资总额为334亿美元,分别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0.45% 和0.48%。中国“引进来”与“走出去”不相协调,意味着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本国经济利益的丧失。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中国对外开放绝不是一个机械的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既要向国外开放国内市场,同时本国企业也要向国外开拓市场。目前中国企业 “走出去”还面临较多的困难,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具有了走出去的意识,但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的战略优势,技术、市场、人才、制度等各方面还构成企业真正进入全球化经营状态的障碍。所以我们要致力于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五,扩大对外开放要和深化体制改革相统筹。我国以往的开放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开放的特点。一是地区政策倾斜。从经济特区的创办到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再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及至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中央政府无不给予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优惠。二是采取包括减免税收、降低地价等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外商来华投资,给予外资企业以“超国民待遇”。1978年到1999年,我国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已经超过6000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已经超过3000亿美元。利用外资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显然与我国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有关。

由政策性开放向体制性开放转变,以提升对我外开放水平。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求深化国内的体制改革,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投资环境的优化、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内体制改革的深化等。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是推进开放的战略思路,现在的任务是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在用好国外资源的同时用好国内资源。完善国内金融系统,深化企业改革,提升国内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优化投资环境,创造产业集群引资能力,改变单纯依靠优惠的外资政策格局;优化地区间外向型经济的竞争型发展体制;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外资的效益性指标体系代替规模化指标体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