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既是一个悲剧,也是一面明镜。研究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不仅对于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苏共亡党亡国是各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外部因素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从他一诞生就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和排斥。一直以来,帝国主义就把消灭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根本任务,“和平演变”战略是武力达不到目的后而采取的颠覆社会主义的另外一种方法。“和平演变”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和培育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伺机夺权。苏联、东欧等国家的反对派组织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帝国主义的羽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都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扶植下才能够夺权的。这些国家政局剧变是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相互勾结、联手进攻的结果。可以说,这是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得手。
2.内部因素
经济因素。由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行单一的中央计划管理,依靠行政指令,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再加上超越阶段理论的指导下的不切实际的经济政策、方针的制定与实施,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失去活力,长期的效率下降,最后爆发衰退性经济危机。
民族因素。长期以来苏联竭力掩盖实际上存在的民族矛盾和问题,人为的加快民族融和进程,轻视民族矛盾的普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压制、迫害少数民族,兼并邻近的小国,引起非俄罗斯民族的离心离德。由于未得到实际利益,同时也引起了俄罗斯民族的不满。这样,就在苏联全境出现联盟的离心倾向。
政治因素。执政的苏联共产党本身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以党代政,个人集权和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缺乏民主,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严重脱离群众。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使党的性质发生变化,力量大大削弱,变得不堪一击,使西方敌对势力及其支持的反对派势力有机可乘。以上各种因素都是造成苏共亡党亡国的因素,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苏联共产党。苏共本应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苏联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但是从斯大林主持苏联中央工作后,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党的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再加上以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当,最终导致了苏联亡党亡国的悲剧。
其一,党内民主遭到极大破坏。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党内民主消失的过程。而党内没有民主的话,就根本谈不上实现国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如果真正的民主不是共产党生活准则的话,那么,这种民主就不能成为我们整个苏维埃社会生活的准则”。但斯大林模式的核心就是集权,因此党内民主在斯大林模式下无从谈起,党内监督机制无法对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践踏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错误进行纠正。这使苏共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大大下降。
其二,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列宁时期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保持得很好,即使是在国内战争的紧张年月,每年一次的党代表大会总是如期召开,两次代表大会之间还定期召开党的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但列宁以后就不是如此了。以后历次代表大会召开的间隔越拉越长,从十八大召开到十九大召开,中间竟隔了14年。一些重大决策往往是斯大林先斩后奏,如采取“非常措施”、关于消灭富农阶级的决策都是斯大林宣布在先,由中央全会追认的。
其三,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是苏联传统遗留问题,到了斯大林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斯大林认为:“我们的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没有党的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这个事实应该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最高表现。”①长期以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使党陷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客观上削弱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总的政治领导。这实际上是苏共未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表现。
其四,高度集权,使苏联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特权阶层,党内腐败现象严重。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高度集权是斯大林模式的核心,也影响到了其后的几位领导人。苏共的高度集权,使苏共党内形成了官僚体制,共产党领导人存在严重的生活奢侈、个人迷信、家族统治等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党严重脱离群众,得不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从而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其五,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施行,把苏联送上了断头台。苏共的高度集权,已经导致苏联共产党严重脱离群众,威信下降,背离了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而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更是完全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党的性质,使苏共从共产主义式的无产阶级政党蜕变为社会主义式的资产阶级政党。苏共对于苏联解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苏联共产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加上以后的改革不当,最终导致了苏共的丧党亡国。
(二)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
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可估量的损失,苏共亡党亡国,从反面教育了全世界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引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思考,苏共亡党亡国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1.必须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先锋队,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即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持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苏联给我们的教训正是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革新”党向削弱党、取消党的方向发展,使国家和社会失去了凝聚力量,导致社会混乱,最终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结果造成了共产党的瓦解,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泛滥,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科学性,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群众的责任和支持,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既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应该根据本国实际,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认为,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建立起来的,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自己的指导思想。列宁时期是苏联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最强的时期,列宁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并与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于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去世后,苏联政界、理论界一方面不断出现违背马列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另一方面,又对马列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以钦定教科书的形式,把科学的、生机勃勃的、富有战斗力的马列主义变成封闭的、僵硬的、脱离实际的教条。
在意识形态领域,苏联长期开展思想文化斗争,使人们不敢说真话、实话,政治批判和组织处理往往取代理论上的争论和对真理的探讨。在宣传工作中,一味大谈社会主义优越性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无视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民众产生逆反心理,这样苏共不仅授人以柄,而且也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苏联社会上开始出现信仰危机、信心危机和信任危机。苏共的崩溃首先是信念的崩溃,国家的变色首先是从权力的变质开始的。
3.在组织建设上,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和监督机制
党内民主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苏共亡党亡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共缺乏党内民主,党内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在斯大林时期,党的代表大会根本不按时召开,党的监督机制权利不断弱化,到后来成了斯大林消除不同意见、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缺乏党内民主,造成了一系列恶果:在党的领导层形成了不受党纪国法约束、不受党组织、普通党员监督的特殊的个人和组织,党员民主权利遭到削弱;妨碍了基层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的发挥,将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推向反对派的怀抱;在干部选拔上,实质上实行干部委任制,造成了干部缺乏马克斯主义原则性和群众观点,而只对上级唯命是从,不能保证党的干部的高素质、高能力。而党的领导职务终身化更使领导层失去活力和创新精神。由于干部素质不高,所以一些干部以权谋私和生活待遇特殊化,官僚主义严重,逐渐演变成一个特殊利益阶层,严重脱离群众;在决策机制上,往往最高领导拍板,难以集思广益。党内民主缺乏必然导致党的生命力缺乏,并严重脱离群众。戈尔巴乔夫能够在苏联党内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从而把苏联推向泥潭,就是党内缺乏民主的最好例证。因此,只有不断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和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党的活力和创新精神,才能最终保证党的领导地位,才能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4.在作风建设上,必须反腐败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腐败即指权力腐败或政治腐败,特指权力在运行中职能的蜕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权力运行机制,严重践踏了党内民主、监督机制,从而官僚主义横行,逐渐丧失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由于体制的僵化和干部终身制、由于党内外民主监督等机制的削弱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特权阶层”形成,这一阶层因循守旧,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而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这为苏联以后的改革失败并最终解体留下了隐患。苏联的解体,是他们长期以来通过不合法、不正当手段占有的社会财富和各种利益合法化,使他们实现了从权贵阶层向资产阶级的迅速转变。苏联解体前,苏联社会科学院曾做过调查问卷,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只占7%,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只占11%,而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还有一个调查,21%的被调查者认为,党组织已经不具有任何政治威信;67%的人认为,它残存的一点的威信也在丧失;同时,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指出自己已经脱离了政治生活。腐败现象在苏已极其严重,它切断了苏共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离党的性质和宗旨也越来越远。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的政党,也就必然会垮台。
5.共产党必须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不管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还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发展都是关键所在。而发展的关键则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而且必须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还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苏共正是没有认识到
这些因素,并且凭主观臆断,而不是按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生产力的内在规律办事,最终导致了发展的失误。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发展阶段几乎贯穿了苏联历史的始终。而这一思想必然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目标脱离实际,方针、政策脱离国情。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盲目的提升生产关系的纯度,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无视市场的极大作用,单凭依靠行政命令来发展生产力。这种体制发展的动力不是来自体制内,而是来自体制外,是为计划生产而生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既不能适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步伐,也不能灵活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因而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落差越来越大。1990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38%,而1991年苏联的职工日工资只相当于美国的18.8%。而且苏联集权的运行机制,导致党内斗争激烈,争权夺利,并严重脱离群众。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实现执政理念与时俱进的党,一个没有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执政成果的党,是必定要垮台的。
6.必须妥善处理民族问题
只有正确的估计民族发展情况,才能正确分析民族矛盾,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民族政策,并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而苏联共产党正是推行了错误的民族政策,才引起民族矛盾的总爆发,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一,分不清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界限,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处理民族矛盾。在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矛盾和问题已不反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只有在存在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民族矛盾和问题才会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而苏联领导人没有认清这一点,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等同,用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民族矛盾,从而加深了民族积怨。比如,少数民族反对强制农业集体化运动,遭到流放和迁徙;在肃反运动中使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受到迫害;卫国战争中强迫迁移少数民族;以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为由,强力压制少数民族的不满活动。这些都人为地导致民族隔阂。
第二,不遵循民族自身发展规律,人为否定民族矛盾和问题。苏联领导人,在社会主义超越阶段理论指导下,错误估计民族发展状况,忽视民族矛盾的普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民族发展理论,人为的加快民族融和进程,结果适得其反,引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民族分离运动,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第三,推行大俄罗斯主义,伤害少数民族的感情。大俄罗斯主义强调俄罗斯民族的特权地位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成立50年大会上提出,俄罗斯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提供了大量和全面的援助,其他民族应要永远记住俄罗斯人的光辉功勋。苏共将俄罗斯主义置于苏联的领导民族和中心领导地位,强行对少数民族国家进行兼并,并强行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俄语。这实际上是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强烈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非但无助于加强各民族团结,反而使少数民族对大俄罗斯主义产生厌恶情绪,增强了民族离心倾向。
7.要适时有效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苏联政治体制的重要问题在于中央高度集权,以党代政,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健全,没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各个少数民族为主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等。因此,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使人民有效地参与监督;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给地方上适当的权力;改变大俄罗斯主义的政策,实现民族融和。苏联政治体制最大的问题就是集权,最后导致多数人无权解决任何问题。苏联末期曾搞过多次民意测验,民意测验表明,赞成搞资本主义的只占人口的少数。1991年5月曾有美国人操作在苏联的欧洲地区进行过最大的一次民意测验。在抽样人口中,10%赞成改革前的社会主义;36%赞成更多民主的社会主义;23%赞成瑞典式的社会主义,即总计有69%的居民赞成社会主义。只有17%的人赞成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在全民公决中,大多数人都表示赞成保留苏联。
8.要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然这样,那么经济建设就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对外政策应该为国内的经济建设服务:对外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同时严防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但是,苏联对外实行了霸权主义和扩张主义。它最终走向灭亡,是与对外政策的失误加重了对内政策失误所造成的困难分不开的。苏联错误估计了国际形势: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估计过于乐观,对世界局势估计过于紧张。这种错误判断使苏联一直处于一种临战状态,而对于建设的影响就在于片面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造成了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斯大林时期外交,常常以实力为后盾,以牺牲弱者利益为代价,更甚者苏联还同帝国主义国家共同瓜分势力范围,如1939年,苏德共同瓜分波兰和苏联强吞波罗的海三国;1945年,苏联同各大战胜国达成瓜分战后势力范围的雅尔塔协定。霸权主义使苏联一度辉煌,但也最终使苏联在争霸中耗费资源,一切所得也因争霸失败而丢失。事实证明,霸权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大敌,更是经济建设的包袱。正确的外交政策才能给国内的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同时防止国外势力的干涉、坚持和平外交政策,是苏联留给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教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