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心欲宗貔陆
龙是中国古代的神兽之首,亦可以认为本身就是神的化身,神的一种。传说龙生有九个孩子,名字分别是赑屃(音bì xì)鸱‘吻’(音chī ‘吻’)饕餮(音tāo tiè)睚眦(音yá zì)狴犴(音bìàn)狻猊(音suān ní)趴龙生九子
龙在其形象形成过程中,曾海纳百川的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形象。到后来,这些怪异龙形象发展的同时糅合了龙的某一种特征,形成了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但龙之九子为何物,究竟谁排老大谁排老二,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同。
据说一次明孝宗朱祐樘曾经心血来‘潮’,问以博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后七拼八凑,拉出了一张清单。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趴蝮、嘲风、睚眦、赑屃、椒图、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过在民间传说中的龙子却远远不止这几个,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传说是龙的儿子。其实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如果非要选出九子来的话,也应该选出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九个。李东阳也是一时急于‘交’差,所提之名单并不具代表‘性’。 对于“龙生九子”,影响较大的一种说法是:
长子囚牛,喜音乐,立于琴头。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次子睚眦(yázì),样子像长了龙
龙子(20张)
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
三子嘲风,样子像狗,平生好险,殿角有其像。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领头是一位骑宠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四子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喜音乐和鸣叫,刻于钟钮上。求其声大而亮。
五子狻猊(suān ní),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
龙子(20张)
状像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为龙的五子,所以庙名为五爷庙,在当地影响颇大。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六子赑屃(bìxì),又名霸下,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刻到碑上,碑的下面塑着赑屃的形象,示意功绩的根基是赑屃,没有赑屃就没有这功绩。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七子狴犴(bì’àn),又名宪章,样子像虎,有威力,好狱讼,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故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又相传它主持正义,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八子负屃(‘妇’ 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或两侧。
龙之子(11张)
九子螭(chī)‘吻’,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鱼形的龙(也有说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处眺望,遂位于殿脊两端。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两头也有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蝮(音bà xià)椒图(音‘交’ tú)蒲牢(音pú láo引用与变异事与愿违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
龙九子
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补充内容传说怪物
饕餮形象
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 ,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彊者夺老弱者,畏羣而击单,名曰饕餮。”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六:“绍圣初,先人官长安府,於西城汉高祖庙前卖汤饼民家,得一白‘玉’奁,高尺馀,遍刻云气龙凤,盖为海中神山,足为饕餮,实三代宝器。”随着时代的变迁,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国寓意的饕餮纹逐渐被人们淡忘,后人对饕餮形象中贪吃的部分加以夸张,苏东坡就曾写过一篇《老饕赋》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为饕餮增添了可爱。至今,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称做“饕餮族”。
《山海经》中“狍鸮”指的就是饕餮。
龙生九子,为: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椒图、蚣蝮等。
鼎与饕餮
饕餮‘性’好食,故立于鼎盖。又说,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称“老饕”;贪财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贪‘欲’。
贪残者《魏书·桓玄传》:“取妾之僭,殆同六体,乃使尚书仆‘射’为媒人,长史为迎客,嬖媵饕餮,贺同长秋。” 清唐孙华《发粟行》:“竟使官糈饫饕餮,诏书挂壁徒空文。”章炳麟《代议然否论》:“故令贪夫盈於朝列,饕餮贡於大庭。”
饕餮贪食
饕餮(14张)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是因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体吃掉,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最后把自己都给吃掉了。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唐杜甫《麂》诗:“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清李渔《奈何天·伙醋》:“终不然闯席的任情饕餮,先来客反忍空枵。”聂绀弩《略谈鲁迅先生的
》:“而人类的恶鬼则高踞在这些活的尸骨,死的生命上饕餮着人‘肉’的筵席。”
比喻贪婪
贪残《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居上无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无忠诚之节,而有‘奸’欺之罪。”艾青《芦笛·马骞》诗:“它的饕餮的鲸吞,能使东方的丰饶的土地,遭难得比经了蝗虫的打击和旱灾还要广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四凶之一
《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檮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吕氏‘春’秋·恃君[1]》:“鴈‘门’之北,鹰隼、所鷙、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参见四凶词条,四凶者,以‘混’沌、穷奇、檮杌、饕餮比喻人而已。
其他释义
饕餮即纹身图腾,澳洲土人作科旁kabang,海南黎族作掏坦tauttan,湘西苗族作徒徒或图图一音之转。《后汉书·南蛮传》:名渠帅曰‘精’夫相呼姎徒。
复姓南朝梁世祖赐武陵王纪姓饕餮氏。见《梁书]·b]武陵王纪传》。
神曲中的七宗罪之一,饕餮就是‘浪’费食物,或是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屯积过量的食物。但丁的观点是“过份贪图逸乐”。
引申涵义
“饕餮”的本义是贪吃,但是在现代餐饮业中,饕被引申为“会吃”。例如在广州周记茗点居(茶楼)的月刊《老饕美食》中,“饕民”一词便是那些爱吃、会吃的食客的专属美称,而不少美食者也欣然自称“饕民”。
2史料记载编辑
《辞海》中记载:饕餮
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辞海》在解释饕字时说:饕即“贪,《汉书·礼乐志》:‘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史记·五帝本纪》:“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相传饕餮是蚩尤败给炎黄二帝后被斩下的首级身首异处集怨气所化,有吞噬万物之能,被黄帝用轩辕剑所封印(喻剑上龙纹),并由狮族世代看守(守‘门’石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鸮”,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
化,有吞噬万物之能,被黄帝用轩辕剑所封印(喻剑上龙纹),并由狮族世代看守(守‘门’石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鸮”,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