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对我来说很新鲜。尽管我对读书会心向往之,但是还从来没有参加过读书会。记得我们年轻的时候,还不兴读书会。不像现在,读书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都是,据说眼下最大的读书会能有几千上万人,最小的读书会也至少两个人——还真有两个人的读书会。日本明治大学有一位教授斋藤孝先生,写了一本书《阅读的力量》,鹭江出版社翻译出版。书中就介绍他上高中时跟一个同学建立了两个人的读书会,坚持了十几年,后来因为工作变动,两人不在同一个城市居住了,他们的读书会才得以善终。最近我刚刚完成一部小书的写作,三联书店决定出版,书名是《阅读力》,其中就有一章专门讲到读书会,提出“独读书不如众读书”。《孟子》中有一句名言,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礼记》中有一句直接关系读书的名言,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把两句话糅合在一起。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就有众读书的主张。读书会是众读书,社区读书活动也是众读书,校园阅读是众读书,家庭阅读也是众读书。一个人需要独自阅读,也需要有多人交流的阅读。
因为有众读书,故而我们主张要善待形形色色的阅读者。尽管阅读者不同,阅读目的不同,但只要是正当的阅读,社会就要善待,读者间就要友善相处。
什么是形形色色的阅读者?我们可以从形形色色的阅读目的来讨论。
人们的阅读生活中,有人是为了进取而读,甚至就是为了出人头地而读;也有人为了爱情而读,为了爱情成功而读。有人是为了养成美德而读,通过读书成为道德楷模、青年才俊;也有人为了逃避现实而读,工作太枯燥了,读书可以排解自己的苦闷。有人为了改变命运而读——读书是不是能改变命运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正如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复杂的一样,不过我跟大学生们说,你们倒是要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应该把读书看成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如果一个年轻人上了大学还不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那么你想通过什么来改变呢?通过玩?通过啃老?通过攀附?通过追剧?那么这辈子恐怕是没什么名堂了!我是不太赞成对所有人说读书改变命运,但是对大学生还是要说这句话,通过读书成为精英,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应当是大学生读书的追求。有人说可以为爱而读书,也可以为恨而读书,这也是事实。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面对不公平、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试图通过读书改造我们的社会,这是天经地义的。有人为了自我求证而读书,有能力的人认为读书能够证明自己,在人群中成为一个佼佼者。有人为了永葆青春而去读书,为了尽快老去而读书,不是常常有人故作老成,手持一卷,然后对周围的人都不以为然,这是未老先衰或者故作高深。有人为了追悔青春而读书,也有人为了回味青春而读书,有人为了发财而读书,也有人为了不想发财而只想拥有高蹈的精神而读书。有人因为穷而读,也有人因为衣食无忧而读书。有人为了追求快乐而读,也有人为了感受苦难而读书。有人为了养成良好习惯而读,也有人希望自己不要太老实巴交而读书。有人为了没有读过书而读书,也有人为了读过很多书而要继续读书。还有,有人为了让大家刮目相看而读书——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国时期,孙权和鲁肃都告诫武将吕蒙不读书不行,吕蒙记在心上,发愤读书,过了一段时间,鲁肃发现吕蒙的谈吐不一样了,就夸奖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就是去读了一段时间的书,顿时大不一样。生活中就是有这样一些有志气、敢作为的人,为了让别人刮目相看,用心苦读,而且读有所得,值得人们佩服。
列举了形形色色的阅读目的,似乎五花八门,其实,归纳起来,主要也就是四大目的。今天重点谈谈阅读的四大目的。
《老水手之歌》插图|[法]古斯塔夫·多雷 绘
第一大目的:读以致知
人有三大欲望,即食欲、性欲、求知欲。前面两者是生理上的,后面一种是精神上的。人是精神动物,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人的这种精神状态首先表现为求知。《论语》有云:“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吕氏春秋》也云:“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意思是说,只有学习和读书才可能使得自己听到声音并且知道是什么意思,看到事物并且知道是什么意思,能说出东西并且说得比较好,心里面对事物能够有深入的了解,能有理性地分析事物,所以学不是能够有好处,而是使我们达到天性,使我们看到、听到、理解并说出,这是我们的天性,为了保全我们的天性,需要很好地学习。这些说的就是读以致知。
宋代编撰出来的《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说:“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清代张潮有名句:“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讲的都是读以致知。张潮是一位著名散文家,是一位有很深的哲学思考的学者,他揭示了人的认知三个层次规律:一个是新鲜的发现,一个是全面的关照,一个是快乐的把握,这三个层次与阅读和经历的深浅相关。
读以致知,其中求知欲很重要,这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也是人们读书的源头动力。儿童的好奇心就是这样,一个小孩四五岁,大人出门之前说柜子上面那个盒子你不要打开,你越说不要打开,小孩就越要打开,大人回来时小孩早已经把盒子开过了,而且很可能搞得乱七八糟,难以收拾。你越告诉他不要看的东西,他越想看,这就是求知欲。
有一个关于求知欲引发阅读的故事。美国有一位黑人大法官,小时候阅读能力比较差,上到初中了还没有阅读的习惯,而他的老师一再说要在9岁到13岁养成阅读习惯,否则这一生都不会有好的阅读能力。这是阅读学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他很苦恼,于是来到学校图书馆,希望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后来,他发现了一本封面设计得很暴露的书籍,激起了他的兴趣,很想看书里到底说些什么。可是他不好意思去办借阅,因为办借阅的白人女老师很漂亮而且很年轻,他觉得把这本封面太暴露的书拿到女老师面前简直就是亵渎。他只好把书藏在衣袋里面偷偷带了出去,回去读了起来。这是一本犯罪小说,他读得很入迷,平生第一次完整读完了一本书。读完后他把书带回图书馆放回到那本书原先存放的位置,看到书架上还有一本这个作家的书,风格也很相似,他又偷偷带出去读。就这样,两本、三本、四本,连续读了这位作家的很多本书。从此,他迷恋上了法律,决心以后攻读法学,后来竟然就成为联邦法院的一名大法官。大法官功成名就后回到母校,首先就去图书馆参观,见到当时那位负责借书的白人女老师,就跟女老师说:不好意思,上学时曾经从这里偷书出去看。女老师说我们当时知道你偷书出去看,报告馆长,馆长说只要是读书就没有必要阻止你,应当让你接着读,我们还特意把那位作家的书放到一起,方便你看到。这位作家有一本新书我们图书馆没有,就让人开车去数十英里外别的学校图书馆借来,放到书架上,让你接着读。
许多阅读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求知欲一旦被引动,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循着这种冲动读下去,就可能成为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动因。
《论语》中有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中国古人这句名言是不是对人的求知欲最强烈的表达?关于求知欲,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桥段很感人。苏格拉底被判了死刑,而且城邦市民委员会不久就要对他执行,可他还坚持练习长笛。有人问:苏格拉底,你的生命都要结束了,还练长笛干什么?他回答说,至少在临死前,我学会了长笛。这是不是一种读以致知?
还有一个故事,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时听到的,是老社长楼适夷说的。楼适夷早年参加革命,20世纪30年代蹲过监狱,在监狱里,难友们经常偷偷传阅书籍。有一位被判了死刑的难友,当天上午就要被执行,可是,天刚蒙蒙亮,一本书传到这位难友手上,难友赶紧埋头读起来。楼适夷当时在一旁看着,心想,他马上就要死了,这个时候读书还有什么用呢?楼适夷说后来他理解了,读书也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不一定要看读书有没有用。大家看,这是不是就是人活着,就要读以致知?
第二大目的:读以致用
读以致用,这是我们读书十分重要的目的。因为我们的人生要有所作为,要解决许多问题,就会把读书作为解决这些需要的重要途径。一部《论语》里,记载孔子读《诗》,谈得最多的是《诗经》的用处。他明确地说“不学诗,无以言”,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强调学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激发感情、观察事物、团结朋友、批判邪恶。他说学诗“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也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的是学诗既可以修养性情,还能增长知识。特别是把学诗的作用提高到治国理政的高度来对待,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熟读了《诗经》三百首,可是在治理一个地区时并没有做好,不能算学好《诗经》;不能很好地跟各个方面的人进行交流应对,也不能算学好了《诗经》;一个人虽然学了《诗经》,可是在实践中做得不好,《诗经》读得再多也不算是学好了。由此可见,孔子是很坚持读以致用的。
《流浪的犹太人》插图|[法]古斯塔夫·多雷 绘
中国古人历来推崇读以致用。《论语》里指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一个人学问做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在春秋战国时候,各种士子读了书,东西南北奔走,希望通过上策论,得到诸侯王公的欣赏,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官员。那时一些国家设有四方馆,各类文人士子可以在那里交流。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董仲舒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条,那就是儒家认为社会是伦理社会,需要有序治理,而不像老庄等其他学说那样“使人不入世,使人无为”,认为这样对社会治理是不利的。董仲舒的主张就是读以致用,要求各级官员要按照儒家思想为人处世,治理国家。汉代刘向的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也是读以致用。唐宋时期,因为科举盛行,读以致用成为常态。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一首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劝学谕》中讲“为学好,不学不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如禾如稻兮,国之精粮,世之大宝”,主张的都是读以致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来源于元代戏剧家高明的《琵琶记》,这两句名言流传了八九百年,是典型的读以致用价值观。
可以说,读以致用是天经地义之事,是关系到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我们并不主张把读书太功利化,读书可以是为知而读,为乐而读,为修养而读,为读而读,但人类社会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学习进步。所以我们说读以致用是人类社会阅读的主流。当然,不能把读以致用理解得太狭隘,读以致用也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可以分成成长性阅读、职业性阅读、精英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总之,只要不极端,不把实用价值看成是阅读学习的唯一价值,承认人有全面发展的需求,有求知的兴趣,有修为的需要,有娱乐的快感,那么,读以致用就会在社会发展上担负起最大的责任。
第三大目的:读以修为
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有了一个很了不起的开端。当时,孔子办学,他主张的是六艺之教,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礼是讲伦理道德,乐是音乐,是艺术,射是体育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写,数是数学。这六艺之教显然是主张全面修为的。孔子的学术主张是六艺之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之教汇合六艺之学,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教育格局和学术格局!六艺之教讲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六艺之学追求的是社会均衡发展,核心就是人的修为。
古往今来,读以修为一直是社会阅读的主要主张,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为了教育人、陶冶人、塑造人。这当然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似乎要远胜于读以致知、读以致用。
我们说要通过开展全民阅读提高国民素质,就是读以修为。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文化强国。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包括发展出版产业、电影产业、演艺产业、游戏产业乃至旅游产业,可是绝对不能止于此。虽然这些文化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如果我们的国民还是随地吐痰,随便插队,公众场合大声嚷嚷,出国抢着买名包,面对高雅文化漠然置之,被国际社会认为素质很低,不爱读书,不能够优雅地生活和交流,那么我们还是不能称得上文化强国?丹麦、瑞典、比利时、荷兰那么小的国家,国际上也还都承认他们是文化小强国,因为他们的国民有着很好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素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主张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原因,我们要通过全民阅读,使得国民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读以修为就有可能达到这个目的。读以修为就是要使更多的人气质发生变化,“腹有诗书气自华”。“唯读书则可以改变其气质”,这句话出自曾国藩。曾国藩对他的儿子说,一个人的长相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唯有读书可以改变,读书可以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我们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譬如,你去看一个人读什么书,可以看出他大概会有什么样的教养。有时候我坐地铁,看见周围不少人在看手机,往往看到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用微信聊天,当然这也不错,因为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面,自己会感到很孤独,有人跟你交流比没有交流要好。可是发现在手机上读文章的人还是少了一点,不免有点儿遗憾。有时也能看到一个女孩拉着屏幕在读长文,显然是在看小说,我就觉得愉快。我们是不是能从这里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近些年,年轻人比较喜欢说颜值,这当然也是文雅的,喜欢颜值高有什么不好?难道颜值低,个个长得肥头大耳、尖嘴猴腮、歪瓜裂枣才好吗?不过,一个人除了一个颜值高还不够,还需要另一个言值——言语价值也高起来,这才完美。那么,这就要通过读书来提高后面这个言值了。一个人只有多读书,言语才会不乏味,言值才会高起来。多读书不仅可以提高言值,还可以提高颜值。我们说对一个女孩印象怎么样,一般来说,但有些书卷气,就会觉得不错。有书卷气的人应该是一个讲道理的人,是一个优雅的人,是一个有文气的人,是一个有静气的人,是一个有雅气的人,是吧?而不是一个有戾气的人,一个有怪气的人,一个有暴气的人……宋代黄庭坚说“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就是这个道理。要使得更多的人言语有味、面目可爱,就需要更多地开展读书。
读以修为还应当是家庭追求的理想状态。有一副对联使用率很高,那就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户人家为人忠厚,家族家风就可以得到良好延续。一个家庭热爱读书,家庭就和睦发达,这是有社会共识的。还有一副对联,近几年开始普及,那就是“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家庭有贫有富,只要积德就能延续,而积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读书,这也是读以修为的主张。对于社会发展,对于全民阅读,对于每一个家庭,对于个人,读以修为都是一个核心的要求。
第四大目的:读以致乐
读书作为一种私人化程度很高的社会活动,读以致乐是第一要素,如果一个人读书没有致乐,那他会很难坚持下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应当读书,还没有成为个人内在要求;有了读书的爱好,能不能坚持下去,还得看我们是否乐在其中。所以,我认为,读以致乐是决定一个人坚持终身学习的关键因素。
读书的乐趣,比如“红袖添香夜读书”,就很快乐,但这只是读书的一种情景让人快乐。现在我们的读书会,包括小型的读书会,就是许多青年人在一起,杜甫说“青春做伴好还乡”,其实青春做伴也好读书。为了追求读书的快乐,有必要讲究读书的环境和方式。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古人喜欢到郊外弄一个草棚子读书,古人还喜欢到名山大川中读书,讲究的还是读书环境的美好。“雪夜闭门读禁书”,是清初文人金圣叹的名句。清初文字狱很厉害,大雪天晚上闭门读禁书,安全而惬意,当然是一件不亦快哉的事情。“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是宋末元初诗人翁森《四时读书乐》诗中摘出来的句子,表达了读书人内外和谐快乐的感觉:春天读书有草木自由生长的快乐,夏天读书听到优雅的琴声,觉着有微风习习,秋天晚上读书忽见朗月当空,感到秋意正爽,而在白雪皑皑的冬天读书,忽见三两枝梅花点点绽放,苍茫天地之间只有读书人思接古今。总之,因为读书快乐,看四季天气都觉着快意盎然。
《伦敦:一次朝圣》插图|[法]古斯塔夫·多雷 绘
中国古代总有一类旷达人士把读以致乐当成理想人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这是曾国藩给他九弟曾国荃写的诗,百战为国,最后的归宿还是读书,他把百战为国和读书为乐并列起来说,也算是一种静好的心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孟子的名言,流传至今,不过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那么,如何独善?首选读书。
快乐读书,这是许多发达国家教育事业中比较普遍的主张。在法国里昂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那里有一个读书节,让家长带小孩来读书,谁读得好、读得多就给奖励。我国一位影视明星带孩子去法国旅行,觉得这项活动很有意义,就领着孩子报名参加了。比赛一共分为三期,每一期领几本书走,读完了以后要有自己的理解,然后再交上来,读到第二期的时候,老师就跟这位明星爸爸说,我们决定把冠军奖给你的孩子,但是希望你能退出我们的比赛,因为我们读书是要快乐,你的孩子在发愤读这些书,对其他孩子来说像噩梦一样,这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所以我们的建议就是你们不要继续参加比赛了,我们把冠军奖发给你吧。1998年,我作为国际访问者一个人在美国考察了28天,和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做过交流。那里的小学生太轻松了,小学三年级学生,在教室里散着坐,想问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想想我们的小学生,都是背着手,挺胸抬头,目不斜视,太过于紧张,哪里有什么快乐!现在我们提倡开展全民阅读,千万不要这样来规范,应该往快乐阅读去努力,使人的精神状态更轻松,更自由、更健康。努力做到快乐阅读,久而久之,人们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才可能终身受益。
最后,我们做一下小结。前面说形形色色的阅读目的,重点归纳成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四大目的,我们应当有一些理性的把握。
读以致知,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读书接受信息,读书掌握知识,读书了解真相,读书认识规律,这是人类读书最普遍的冲动。
读以致用,这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需求。人类要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比如读书治疗愚昧,读书学习本领,读书创造财富,读书创造新的生活,读书之后才好写书,这是人类读书最直接的冲动。
读以修为,这是人类不断提升自己境界的需要。读书修身养性,读书以明德明智,读书实现个人全面发展,读书以积德传家,这是人类读书最理性的追求。
读以致乐最重要,是人类阅读的最高境界。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关于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宣言中强调,要让“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可以看到读书界高度重视读以致乐。是的,因为贫穷就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因为患病就通过读书学会养生,因为年老就通过读书延缓衰老,所以我们要抓紧阅读。可是,通过阅读,那些原初的目的不一定能够达到,但仍会感到乐趣,这正是读以致乐的核心作用。在全民阅读这一世界性话题中,读以致乐乃是最具普适意义的读书价值。读以致乐应当放在全民阅读价值观的首位,它既是阅读者的最低要求,也是阅读者的最高境界。
我们列举形形色色的阅读者,归纳成四大阅读目的,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要予以善待,千万不要以一种目的、一种价值评价来衡量形形色色的阅读者,做出许多僵硬的规范和板着面孔的事情,更不要再去搞那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僵化思维。一个书香社会,喜欢读纸质书固然好,喜欢用阅读器读又何尝不可?喜欢读大部头令人艳羡,喜欢读些微信碎片也乐在其中;喜欢读《红楼梦》固然高雅,喜欢读《金瓶梅》又何尝不可?喜欢读学术书自然有出息,喜欢读闲书也是修身养性;喜欢深奥的哲学名著自然令人敬重,喜欢浅显的趣味小书也理当得到尊重。反过来,喜欢读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乃至盗墓小说、穿越小说自然开心,但切不可嘲笑苦读赶考的青年学子。总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书香社会读者人人平等,好书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说,只要阅读者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有越来越多的阅读者得到善待,倘能做到这一点,真正的书香社会就可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