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大人如虎,老僧难缠(1 / 1)

斩邪 南朝陈 2687 字 6天前

(本书招收书评副班一名,要求有南朝大神之光并且负责任的,可申请蓝翔挖掘机……)

相距正一观数里开外,遥遥以对,一塔刺云霄。

山色塔开放,供香客跪拜参观,只得九层;九层之上,塔门紧锁,一般人都上不得去。

最高的第十八层塔尖上,空间极窄小,四根石柱子撑立,风呼呼吹着,吹拂起一片灰色僧袍。

此处竟有个老僧坐着入定。

老僧枯瘦,脸颊干瘪,像一具风干的尸体,看上去有些可怖。但他放于膝上的手一直在动着,手上挂一圈色泽淡黄的佛珠——佛珠一百零八粒,其指头便一粒粒地拨动。

突然间,他若有所感,眼皮一睁,不防指头上劲力过大,一下子掐断了佛珠上的丝线,佛珠滚落,撒了一地,有一些咕噜噜就掉下塔,被风吹走,却不知掉到哪里去了。

老僧目中有精光:“枯禅一坐十八年,所等的人,竟然便是他吗?”

其仰起脸,端详着蔚蓝如洗的天空,脸上神色似哭似笑,非哭非笑。忽而手一招,一粒粒佛珠飞上来,围绕在手边,散发出一圈温润光华,“嗡”的一下,又串联成一副完整无暇的佛珠,一百零八粒,一粒不少:“二十年前,贫僧领法旨,在此地等一个与我佛有缘的人,然后渡其入空门,便能避免一场浩劫,拯救天下苍生……”

“只是那人,真得是他?而或和以前的那些人一样,只是假象?”

想到这,心绪莫名烦躁。

这对他来说,可是十分罕见的情绪波动。十八年枯禅,风霜雨雪,入眼皆空;悲欢离合,不染灵台;如何会感到烦躁不安?

“可是依照法旨预示,今年是最后一年。那个人。一定会在今年出现……士子、八月、乡试,鲤鱼跃龙门,样样都已齐备。阿弥陀佛,此子,非渡不可……”

风吹僧袍,仿佛一下子吹走所有不该有的烦躁意念,古井复无波。

……

刺史府。坐北向南,龙盘虎踞。从高空俯览下来,可见这一座占地甚广的府邸就像是一只趴伏在扬州城的巨兽,一张大口,正对着泾江奔流的地方。这个地势颇有讲究,在堪舆学上有个名堂。唤作“卧虎吸龙气”,源源不断吸收着气运。

府邸正门,两扇铜钉朱门,一排白玉台阶,两边各有一尊姿态威猛鬃毛飞扬的石狮子。

两尊石狮子,呲牙咧嘴,做嘶吼状。极其生动,尤其眼睛,用美玉镶嵌而成,晶莹有光,乍一看,仿佛是活的。

它们可不是装饰门面的死物,显然已经过高人开光,成为法器。能杜绝邪魅入门。

朱门两边,各站立八名身形彪悍的精兵,手扶长枪,站得笔直,目不斜视。

刺史府房屋连绵,庭园延伸,中央一座厅堂。飞檐走壁,勾心斗角,辉煌而庄重。

现在,刺史大人元文昌正在与人叙话。所有闲杂人等全部不能入内,只能在门外侍候着,听候吩咐,但敢有喧哗者,皆斩。

元文昌会见的人是扬州太守王应知。

厅堂中,王应知坐得一丝不苟,紧抿着嘴唇,眼角余光瞥了瞥坐在太师椅上的那个男人,随即眼皮低垂下去——每一次在对方面前,他都有一种难言的紧张,发自内心的拘谨。

元文昌今年五十三岁,身材魁梧高大,国字脸,浓眉阔鼻,一丛虬须,不怒自威。他坐在那儿,就像一块巨石,一块坚韧而没有感情波动的巨石。其出身军伍,在凉州边疆与草原铁骑鏖战多年,屡立军功,凯旋而归后被拜为大将军,然后到扬州担任刺史一职,距今已经整整十年了。

朝廷有规章制度,封疆大吏每三年一考核,每十年一换职,或升迁到庙堂,或换到别的州郡里当刺史。

此举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形成,若是皇帝励精图治,封疆大吏两三年内就可能会被调任,而不会真得任满十年。

厅堂上没有风,气息压抑,王应知坐着,颇有些如坐针毡的感觉,有汗滴在背部悄然滑落。

元文昌忽然开口:“应知,你还要养气。”

王应知恭敬回答:“在大人面前,气泄如注,却养不住。”

元文昌哈哈一笑:“应知,你这算是拍马屁了吗?”

王应知连忙道:“由衷之言,不敢浮夸。”

元文昌不置可否,忽而从桌上拿起一份宗卷,啪的一下扔在地上:“你呈交给我这份宗卷,是何用意?”

王应知看见宗卷封皮,立刻便知道这是一份关于泾县士子陈道远的调查报告,心里飞快思考大人是何意思,但不管怎么想,都无法揣测明白。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元文昌虽然不是君上,可比猛虎还要凶悍莫测。近些年来,他已见过太多的人头落地,见过太多的鲜血淋漓。

那些人死,并非完全是因为不服从,其中不少人是因为揣摩错了意思,做错了事,而受到不可承受的惩罚。

作为军人出身,元文昌杀伐果断,治下严谨,纪律非常明确。

王应知呈交宗卷给元文昌看,能够说是忠心之举;但另一方面,又何尝没有拨弄元家父子关系的意味?虽然他不可能敢这些想,问题是元文昌会不会这么想呢?

再怎么说,元哥舒都是元文昌的爱子,文治武功出色,只要不出意外,他必定是继承元家基业的不二人选。

王应知吸一口气,起身拱手回话:“大人,卑职身为太守,主持民政,为大人分忧。州内发生的事务,自该呈交给大人过目,然后定夺。”

元文昌微微点头:“好,你做得很好。”

闻言,王应知如释重负,只是元文昌下一句话又让他头疼了:

“那你觉得,正阳道长关注此子,是想替哥舒招揽吗?我却有些纳闷,区区一个寒门秀才,何德何能,能够让哥舒如此看好?”

作为刺史爱子,出身朱门,眼界高阔,寻常的人,根本入不得眼。

此问题必须回答,如果含糊搪塞,就是失职。因为王应知这个太守,就是干这个的,不但要负责民政事务,还得提供建议和看法,想了想,回答道:“根据调查得知,陈道远颇具才华,诗词文章,皆有可取之处。也许少将军因此而对其赏识,江上问名,可见一斑。”

元文昌抚了抚虬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子心胸倒不俗,就不知道是嘴上秀才呢,还是有真本事。”

虽然说“诗言志”,但志向的东西,想得到和做得到差距甚远,做得到和做得好又是一回事。

元文昌阅人多矣,岂有不明白这个道理?谚语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说得便是那些读书人,自以为振振有词,慷慨激昂,但当真正开始做事了,却两眼一瞪,不知从何下手,好不容易下手去,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清谈误国,不外如是。

王应知笑道:“是骡子是马,日后便知。”

“罢了,不再说他,也就一书生耳。我担任扬州刺史一职已经十年,按例今年应该进京述职,然后接受调遣,你说,该如何处之?”

王应知一听,更加头疼,这个问题可比陈道远的事要难回答百倍千倍了。

……

秦羽书也觉得很头疼,他与几位交好的士子朋友结伴,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抵达扬州来。

舟车劳顿,累得半死,被安排到龙门客栈住宿,一进门,就看见正在大吃大喝的陈三郎。

经历南阳河端午诗会一事,秦羽书已经深刻认识到只要碰到陈三郎准没好事的道理。要不是住宿是州郡安排的,不好私自到外面租地方住,他掉头就走的心都有了。

望着秦羽书像见到鬼般掩面上楼,陈三郎就觉得好笑:其实过往两人之间的恩怨矛盾,他并不怎么在意。秦羽书骄傲而气量小,不适合当朋友,不理他便是,根本没有到喊打喊杀的地步。当晚诗会,他能开口认输,总算还有点担当。

陈三郎一努嘴,忽而像见到鬼似的,眼睛睁大。他正看见山色塔里的那个老僧人从客栈大门走进来,轻飘飘的。

“不会吧,追到这里来了?”

老僧面泛微笑,施施然来到陈三郎身边,合十道:“这位施主,我们又见面了,都说你与我佛有缘。”

陈三郎跳起来,呸了一声:“大师说话好没面皮,你自己找上门,跟缘分何干?”

“阿弥陀佛,佛曰:此有故彼有,此在故彼在,一切,皆起于因缘。贫僧来找你,是因为你等着我来,如此而已。”

陈三郎满脑门黑线:这样说话真没问题?不请自来,却说人家等他来,所谓强盗逻辑,比起这佛门道理,都要退避三舍。

“不管谁来谁去,反正我是不可能跟你遁入空门,吃斋念佛的,实不相瞒,陈某家中正有一位娇滴滴的娘子等着我回去厮守终生呢。”

老僧不以为意:“色即是空,施主着相了,不如让老僧指点迷津,让你醒悟?”

说着,竟一指点向陈三郎印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