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民到郡侯(1 / 1)

——宠辱不惊的一等候杨遇春

杨遇春(176—1837年),字时斋,清崇庆州(今崇州市)人,公元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中武举后,应召从军,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在数百次大小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斩关夺隘,从未受伤,有“福将”之称,官至陕甘总督,封一等昭勇侯。在反对外国殖民主义侵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统一方面建立过卓越的功勋。

1、“劲勇巴图鲁”名号的由来

杨遇春(?~1837),字时斋,四川崇庆人。乾隆四十四年(1799),中武举。乾隆四十五年(1780),入四川省绿营督标效用。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甘肃石峰保回民举兵反清,四川总督福康安率领军队前往镇压,杨遇春随从前往,因军功提升为龙安营把总。乾隆五十三年(1788),杨遇春又随从福康安出师台湾,攻打反清的林爽文部,叙功赏戴蓝翎,升为茂州营千总。乾隆五十七年(1792),杨遇春又随征廓尔喀,因军功提升为四川城守右营守备。

乾隆五十九年(1794),福康安调任为云贵总督,杨遇春随赴云南。乾隆六十年(1795)二月,贵州苗民起义反清,回民首领石柳邓带兵围攻正大营、嗅脑营、松桃厅三城,湖南苗民起义军首领石三保等围攻水绥厅,与苗民起义军首领吴半生一起抗清。三月,杨遇春随从福康安督兵到贵州镇压苗民起义,屡战屡捷,很快解了正大营等处的包围,并将起义军的营寨尽行烧毁。捷报上奏,赏杨遇春花翎。不久,杨遇春又随钦差都统额勒登保分兵奔赴湖南,增援永绥,包围也被解除。四月,杨遇春带兵攻克竹子山、兰草坪的义军营寨,福康安将其战功上报,赐杨遇春“劲勇巴图鲁”名号,升为云南督标中营都司。不久,杨遇春因为在高多寨抓到苗民起义军首领吴半生,被提升为四川松藩营游击。

嘉庆元年(1796)二月,杨遇春升为四川普安营参将。十月,杨遇春因为攻打平陇起义军大本营奋勇出力,嘉庆下旨,以升之缺升用,不久,提升为广东罗定协副将。十一月,苗民起义军领袖吴延义被擒,起义被彻底镇压。

嘉庆十一年(1807)二月,杨遇春回原籍四川给母亲守孝,百日孝满之后,他由原籍到京城觐见皇帝。七月,杨遇春来到西安,听说宁陕新兵陈达顺等闹事,就会同陕西巡抚方维甸带兵驰往查办。嘉庆因杨遇春能以公事为重,给予嘉奖。九月,起义的士兵从眉县的斜峪关向南逃到桃川五里坡。杨遇春带兵迎击,杀死了多名,抓住了他们的头领鼓贵等人,然后分兵紧随在他们的后边追击。起义士兵形势窘迫,其中的头领满大若率领他手下的人请求投降,并缚住其首领陈达顺、陈克伦、向贵献给清兵。陈达顺等被在军前车裂而死。事情平定之后,下部议叙。当时投降的人中有曾作为起义士兵的二百多人,德楞泰让他们仍回到原来的队伍。嘉庆皇帝因为德楞泰办理错谬,坏法养奸,杨遇春竟然不劝阻,又不据实奏参,随同附和,有负使命,下部议处,降三级调用。嘉庆命加恩降四级留任。后又因为杨遇春在剿办叛兵时,清官兵在方柴关临阵溃散,便将杨遇春解任,交给陕甘总督全保、四川总督勒保查明奏参。十二月,杨遇春降补宁陕镇总兵官。

嘉庆十二年(1808),瓦石坪的叛兵韩金堂等闹事,杨遇春偕同提督薛大烈分兵攻打,很快就将其全部扑灭。嘉庆下旨予以嘉奖。

嘉庆十三年(1809),杨遇春进京觐见皇帝,命在乾清门侍卫上行走,仍授为固原提督。

嘉庆十四年(1810),杨遇春查阅陕安汉中营伍,请求将训练懈怠的都司徐龙光等或革职或降职,嘉庆皇帝予以称赞。

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特加杨遇春太子少保衔,赏戴双眼花翎。

2、处理边务颇有建树

道光五年(1825)十月,命杨遇春署理陕甘总督。

道光元年(1826)正月,归化城札萨史喇嘛请求到甘肃大通一带购买木材,理藩院已议定同意,但杨遇春认为采办木材对于老百姓生活以及边防都有妨碍,上奏请求停止。道光同意了。六月,杨遇春回疆。反清者的后裔张格尔进入边卡闹事,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巴彦巴图等被杀死。杨遇春得知消息,传檄乌鲁木齐提督达凌阿、巴里坤、总兵官多隆武带兵前往援助,并且上奏请求亲自率领将士驰往剿办。道光皇帝下诏,授杨遇春钦差大臣关防,率领诸军进讨。不久,又命授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总统军务。杨遇春及山东巡抚武隆阿为参赞大臣。十月,杨遇春驰达阿克苏时,喀什噶尔、和阗、英吉沙尔、叶尔羌已相继失守,敌人的气势已经逼近阿克苏。达凌阿守在托什罕河将其战败。张格尔又派头领聚集了几千人占了柯尔坪回庄,阻挡清兵前进的道路。清兵分两路抄截,追赶到大郝紫尔卡伦,将其全部歼灭。捷报上奏,道光皇帝给予嘉奖。十一月,道光皇帝惦念边外寒冷,特赐给杨遇春裘服。

道光七年(1827)二月,清兵屯驻在大河拐,敌兵五万多人屯驻在洋阿尔巴特抵抗清兵。敌兵先派兵夜袭清兵大营,清军有所防备,将敌兵击退。第二天,杨遇春驰至洋阿尔巴特,将清兵分作三路猛攻敌兵,敌兵大败,清兵将其掩杀得所余无几。张格尔又集聚十万多人,占据沙布都尔庄,清军奋勇攻打,将敌兵逼到浑水河,又予以沉重打击,斩杀了敌兵的头领色提巴尔、第素丕卡克、占巴克。正在酣战,西北树林中突然有敌兵冲出来援助。杨遇春马上分兵加以迎击,斩杀了无数敌兵,其余的敌兵逃到阿瓦巴特回庄,又聚集十余万人员负隅抵抗。清兵分出马队偷偷地绕到敌兵的后边,而派大兵进攻敌兵的正面,三面夹击,敌兵不能支持,清兵又奋勇掩击斩杀、俘获了二万多人,歼灭了敌兵,直追到洋达玛河,将沿河一带回庄中藏匿的敌兵搜捕干净。道光皇帝给以嘉奖,特晋升杨遇春太子太保衔。

三月,杨遇春带兵进攻喀什噶尔,很快攻克。长龄驻扎喀城办理善后事宜,武隆阿因病也留驻在喀城,杨遇春于是督兵进攻。四月,接连攻克了英吉沙尔、叶尔羌。杨遇春驻扎在叶尔羌,抚绥回民。另外派遣固原提督杨芳收复和阗。不久,杨遇春侦察到张格尔从拉克沙逃跑到达瓦尔斯,于是从英吉沙尔与杨芳分路出卡,穷追了很久,最终仍未得到张格尔的踪迹。七月,杨遇春乃整顿军队而回。杨芳追到塔尔克大坂,与敌交战,斩杀了敌兵千余人,而清兵也有不少伤亡。战报上奏,杨遇春与长龄都下部议处,部议褫职,道光命从宽留任。

道光八年(1828)正月,杨遇春进京觐见皇帝,适值活抓张格尔的捷报上奏,道光命开复杨遇春任内的一切处分,实授陕甘总督,赏用紫缰,并下旨让杨遇春回任所。五月,杨遇春押解张格尔进京,因为这事件办得很妥贴,下部议叙。六月,道光命将杨遇春的画像放在紫光阁,并亲自作赞加以称扬。

道光九年(1829)九月,杨遇春上疏,请求改凉州协副将、庄浪营游击二缺,作为题缺。下部议行。十二月,杨遇春七十岁生日,道光皇帝御书绥边锡祜匾额对联,以及福寿字,并寿佛、如意、服物等赐之。又赏赐给杨遇春妻子田氏衣物。

道光十年(1830)二月,杨遇春上奏说:“口外梨贡,向例由陕甘总督衙门差派弁兵赴吐鲁番采买,虽经严令限期,饬令照额采买,诚恐道远,稽察难周,其承办伯克辗转假手,亦难免籍端滋扰,请停免以示体恤。”道光听从了他的建议。五月,杨遇春又上奏说:“凉州、庄浪二满营兵缺有限,闲散众多,请借款生息,增设余兵,藉资调剂。”部议命杨遇春在凉州、庄浪二处绿营额兵内酌量均匀,挑补二成,以资调剂。六月,杨遇春又上奏说:“古城孳生马厂,倒闭过多,请敕乌鲁木齐都统确切查办,以归核实。”道光皇帝同意了。

八月,喀什噶尔回民安集延,带人进入哨卡闹事、声势不小,杨遇春认为伊犁、乌鲁木齐及喀喇沙尔所辖之土尔扈特、霍硕特等处,距离喀城较近,就飞檄调兵前往增援,并传檄甘州提督胡超挑带官兵先行出口迎探,相机加以剿办。并上奏请求朝廷传檄调固原提标,河州、肃州、西安、汉中各镇标官及西安满营马队出关进击。道光皇帝同意按杨遇春的请求办理。当时,杨遇春已经亲自带领标兵驰奔肃州,道光皇帝颁发给杨遇春钦差大臣关防,命杨遇春驻扎肃州,妥善办理后路各种事务,不必亲自出关。并仍然授命长龄为扬威将军,以都统哈郎阿、固原拉督参赞军务。

九月,杨遇春到达肃州,上奏说:“分派司道大员会同营员照料满汉官兵过境并请由山西、陕西添雇骆驼以备军需。”又上奏说:“自哈密以西至阿克苏,计四十站,应支马匹料草,派员前往喀喇沙尔库车等城购办。”

道光十一年(1831)正月,因为清兵迎战获捷,就将还未到达口外的东三省兵及四川兵结合沿途驻扎,等候撤回。又将口外各城兵员酌量裁减,并撤肃州军需局归并兰州,以节减浮费。道光皇帝对杨遇春的这些举措十分满意,并下旨让他回到任所。四月,杨遇春偕同西宁办事大臣恒敬上奏筹添察汉托洛亥蒙古兵数分布各卡,随同官兵防堵操练。道光下旨照办。

道光十二年(1832)三月,杨遇春遵旨议汰冗员,裁减甘肃、安西、直隶州州办一员,狄道、固原、宁州三州,陇西、安定、中卫三县训导各一员。八月,杨遇春偕同陕西巡抚史谱奏请酌量裁减陕安、鹿州州同一员,蒲城县巡检一员,宁羌州黄坝驿丞一员,褒城县马道驿丞一员,延安府训导、沔县训导各一员。又偕同乌鲁木齐都统成格上奏说:“巴里坤、古城、济木萨一处马厂,孳生过多,不能容牧。酌拟变价留牧章程,以充兵饷而疏马政;厂地不敷牧放,宜量为疏通,以免拥挤;牧兵毋庸添设,以节糜费;定价无取过重,以纾民力;交价不可过迟,以重饷项;老碎小之马,请按年顶替,出厂估变;取孳大儿骒马,不准以马驹抵补。”兵部因为所请三厂挑变马共一万二百多匹,为数过多,驳令再行核实详查,以杜绝浮滥。至于按年如数顶替出群一事,既失掉从前设厂取孳之意,又开将来任意挑变之私,应毋庸议。其余各条,则都按杨遇春等的建议施行。不久,杨遇春又上奏说:“原请挑变之马,业经详挑,实系不堪适用。若不如数变估,则水草不敷,良劣拥挤,倒毙损伤,势所不免。有关牧务,请仍如原奏办理。”道光皇帝同意了杨遇春的请求。十月,杨遇春又上奏,裁减陕甘两省马步守兵一千九百五十名,战马四百多匹。所节省下的粮饷干料,为拨补回疆新增防兵之用。下部议行。

道光十四年(1834)十二月,皋兰县的郑曼年等人聚众闹事,焚烧了署衙,烧伤了官员。但不久,就被清兵捕获,绳之以法。杨遇春因为未能先行防范,自己请求处分。部议按条例处分。

3、年近八旬善终家中

道光十五(1835)正月,杨遇春因病请求开缺,道光皇帝因为杨遇春年近八旬,旧病复发,诚恳地请求开缺调治,合情合理,如果硬是不答应,心中实在不忍,就下旨准许他开缺,缓程来京陛见。五月,杨遇春入朝觐见。道光命晋封杨遇春为一等侯爵,在籍支食全俸,并以御制紫光阁画像赞一轴及人参、衣服、珍贵物品赏赐给他。

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杨遇春死在家中。

杨遇春自束发即从戎,大小数百战,都冲锋陷阵,冒矢石弹雨,有时冠翎都碎,有时袍裤都撕破了,但未曾受过一点伤,道光皇帝曾感慨他是一员福将。

杨遇春死后,清廷加恩赠其太子太傅衔,以尚书礼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