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之长城到降清贰臣(1 / 1)

——被乾隆列为贰臣甲等的洪承畴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远祖本姓陈,因赘于洪家,改姓洪。洪承畴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1593年10月16日),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洪承畴中举人,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洪承畴屡立奇功。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李自成起义军东略潼关,洪承畴命曹变蛟设伏潼关南原,大败李自成。从此,洪承畴更得崇祯宠信,满朝文武寄以重望,称其军为“洪兵”。

1、松锦决战战败被俘

清军大举入关,京师危急,洪承畴、孙传庭等奉命入卫京师。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奉命总督天下援兵的卢象升,率领数千明兵与数万清兵激战于巨鹿贾庄,寡不敌众,英勇战死。明清矛盾日趋尖锐,明廷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特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主持对清战事。

清朝统治集团为了实现入主中原的目的,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决定首先攻占明军在山海关外的军事据点,然后再攻克山海关,夺取京师。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命清军到义州(今辽宁义县)筑城屯田,准备对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重镇锦州实行长期围困。于是明清之间一次最为重要的战略决战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这次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松锦之战。

明军在松锦之战的第一阶段,虽获得小胜,但始终未能打破清军的包围,形势发展仍然严重,锦州守将祖大寿一再告急,所以,明廷决定由洪承畴率主力出关解围。

洪承畴主张步步为营,且战且守,待敌自困,一战解围。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力主速战速决。监军张若麒见明军初战小胜,也认为可速战解围。于是崇祯改变态度,不支持洪承畴的意见,密令他刻期出兵。

洪承畴被迫于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1641年9月1日),誓师宁远(今辽宁兴城),率领吴三桂、曹变蛟、白广恩、马科、王廷臣、杨国柱、王朴等八总兵,步骑十三万,救援锦州。松锦战役进入关键性的第二阶段。从七月二十八日至八月十日,经过激烈的争夺战,明军控制了松山至锦州之间的制高点乳峰山,并与锦州守军协同作战,对清军实行夹击。清军被迫固守待援。这时,马绍愉建议洪承畴“乘锐出奇”,张斗也建议要“防其抄我后”。但是,洪承畴轻蔑地拒绝了这些正确意见,说:“我十二年老督师,若书生何知?”就这样,明军失去了最有利的决战良机,并给清军留下了可乘之隙。

八月十九日,皇太极亲率大批援兵从沈阳火速赶到前线,大大加强了清军的力量。’形势急转直下,明军的主动地位开始变为被动。

皇太极命令清军驻守在松山南边的要道上,挖壕断路,防止明军南逃。八月二十日,明军攻击清军的前沿阵地,清军坚决回击,互有杀伤。清军将领阿济格乘明军无备,突然攻入松山南面的笔架山,夺得了明军大批屯粮。次日,两军继续交战,虽不分胜负,但明军后路被断,屯粮被夺,松山的存粮已不足三日之需,使明军一下就陷入困境。

为了稳定军心,二十一日晚,洪承畴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他分析了明军面临的饿饭和退路被截断的严重形势后,认为只有次日就展开决战,才有获胜的希望。他决定亲临前线,指挥全体将士血战。

可是。会上明军将领意见分歧,争论不休。多数人主张先突围到宁远就粮,再待机反攻。监军张若麒也支持这个意见。洪承畴深感形势危急,多数将领已无斗志,只好兵分两路,乘夜突围。

由于大同总兵王朴贪生怕死,率部先逃,打乱了原先的突围计划,突围变成了争先恐后的逃命,沿途又连遭清军伏击,伤亡惨重。吴三桂、王朴等率残部突围后逃入杏山。马科、李辅明等逃入塔山。洪承畴、曹变蛟、丘民仰、王廷臣等,始终未能冲出包围,只得率领万名残兵败将死守松山待援。从八月二十二日至八月三十日,明军从杏山、塔山继续向宁远撤退时,又再次遭到清军的围追堵截,死伤无数。

明军主力被歼,清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从九月初开始,松锦战役就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

清军对锦、松、杏、塔四城,实行围而不攻,待其食尽投降的方针。皇太极劝松山明军投降,遭到了拒绝。洪承畴想与清军讲和,也未能成功。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二十八日夜,叛将夏承德密约清军登城。次日早晨,清军开始屠城,数千军民惨遭杀害,洪承畴等被俘。三月十日,锦州守将祖大寿举城投降。四月八日、二十一日,塔山、杏山相继失陷。至此,历时两年之久的明清松锦决战,终于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终。

2、洪恩未报为何反目成仇

明军的失败使明朝“重臣宿将,选卒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力,锦州等战略要地失守。大批火器、粮食等物资落入清军手中。从此,明朝就丧失了山海关外的防御优势,也失去了镇压农民军的主要军事力量,因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洪承畴等被俘后,清军命令他们按照清人的习俗剃头以表示投降。曹变蛟、丘民仰和王廷臣坚决表示:“宁可杀了我们,决不肯剃头!”洪承畴也拒不剃头,“只求速死”。后来,皇太极下令将丘民仰、曹变蛟、王廷臣杀害,将洪承畴、祖大乐等押送沈阳。

松锦战役失败被俘后,洪承畴被关押在故宫里边的三关庙内,皇太极多次派人劝降,洪承畴不予理睬,甚至绝食求死。据说,当满族官员发怒举刀要砍时,他也“延颈承刃,终始不屈”。于是皇太极改变方法;用逼辱和虐待来消磨他的意志,将他“拘锁北馆”,不给粮食吃,“只给菽水”喝。洪承畴决心绝食,“米浆不入口者七日”,但仍然“求死不得”。

早年降清的明将张存仁对于招降洪承畴十分热心。四月一日,他上奏皇太极,说洪承畴“不宜久加拘禁,应速令剃发,酌加应用,使明国之主闻之寒心,在廷文臣闻之夺气力。他还建议,争取洪承畴投降,“恩养之不宜薄也”。

后来降清的汉官范文程前去劝降,他发现洪承畴几次将落在衣服上的灰尘掸去,于是他回去告诉皇太极,说洪承畴“必不死”,美女劝降的计划开始展开。在夜深人静之时,洪承畴卧在**,这时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妇走到面前,轻声软语地叫声“大人”,然后表示了对洪承畴誓死如归气节的仰慕。洪承畴立刻感觉到被人关心的温暖,世上竟有这样了解他的美女,不禁想到自己统率千军万马的威风和家中的娇妻美妾,求死之心立即动摇。美女见机送上一杯香茶,多日未进食的洪承畴喝下后立刻精神了许多。美女走后,洪承畴觉得人间美好,决定降清。

传说中,这位美女就是庄妃。但这些都是野史中的传说,没有文字作证。历史资料记载,皇太极亲自到三关庙看望洪承畴,并亲手将貂皮大衣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于是跪地称臣。但在皇太极劝降之前,可能已经有美女做好了招降的前期工作,庄妃劝降也有可能。

最后,洪承畴终于经不住清人在思想上的威胁利诱,在生活上的艰苦折磨,背叛了对明朝的忠诚,于五月四日同意剃头。清人怕他反悔,当夜就给他剃头,第二天下年,连衣服都来不及改换,洪承畴就当众“三拜于庭,九叩头”,正式向皇太极称臣投降。朝鲜王世子李应邀参加礼仪,他在日记中写道:“是日,洪承畴降。”

皇太极时期,洪承畴实际上并没有象传说的那样受到重用。降清后,他与皇太极的交谈并不投机,行动仍受限制,“使之在其家,不得任意出入”。虽然“恩养有加”,但也“不强令服官”。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摄政,洪承畴才逐渐受到重用。主要经略江南地带,并为清朝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洪承畴被擒之时,皆传其已殉国,崇祯皇帝竟亲做祭文悼之,以为树立这个典范可以振奋军心,哪知此时其已投降满人!

一对联云:

史鉴流名忠可法(史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洪承畴)

是言史可法殉国的伟大,和洪承畴卖国的耻辱。但要真正说一句,那崇祯皇帝朱由检,怀疑诛忠(指的是袁崇焕一事),信谗听谗,真的不如那皇太极。江承畴感其恩德,投降于清,以正义来言,是背信弃义,以时事来言,就是识时务了。一个昏主,一个明君。应该如何选则呢?是愚忠,还是寻真正的明主?也许这就是权力包围定律的作用。

3、被乾隆列为贰臣中的甲等

顺治十六年八月,洪承畴因云、贵问题接近解决,自己年老多病;两眼昏花,请求回京。次年(1660年)正月,洪承畴奉命解任回京调理。

洪承畴不过是个战败被俘投降的汉官,顺治却“信之独真,任之独专,用之独久”,奉命经略五省时,“委任之隆,亘古未有”。满族将领阿尔津,在驻兵辰州(今湖南沅陵)和进兵云、贵的问题上,与洪承畴有分歧。八旗官兵因数越险阻,士马疲劳,也对洪承畴的指挥不满。洪承畴上疏报告后,顺治立即命令阿尔津班师,以征守事专委承畴速筹。

但是,顺治重用洪承畴,却遭到了满族统治集团日益强烈的反对,也有些汉族官员表示不满。因此,洪承畴到了晚年不免遭受冷落。

当他受命经略五省时,曾得到功成之日优加爵赏的许诺,但他回京供职后,清廷根本不想兑现。顺治死后,洪承畴深感空虚和孤独,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提出休致。直到此时,清廷几经商讨,才给他三等轻车都尉,世袭四次的爵赏。洪承畴死后,赐谥文襄。承旨撰写的墓碑文,与卫周祚写的墓志铭比较,对洪承畴的评价,褒贬显然有别。墓碑文暗寓贬意,情见乎辞。

洪承畴劳碌一生,为明清两朝的统治者效尽犬马之劳,“血气久衰,精力耗尽”,但乾隆仍将他和一大批背明降清的汉官“律以有死无贰之义”,统统打入《贰臣传》。乾隆认为,洪承畴“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并且“宣力东南,颇树劳伐”,因此将他列为贰臣中的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