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存在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每过一段时期,新的研究方法、新的观察视角都对我们重新去认识历史有所帮助。
历史是有其发展定律的。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血酬定律”。这个“血”是血的代价,血的事实,血的记忆。
第一定律——黄炎培窑洞定律。就是由于贪欲而导致失策失国,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毛泽东提过,因此,将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
第二定律——狡兔死,走狗烹定律。兔死狗烹的典故大家都很清楚,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第三定律——权力包围定律。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于是就有了“包围”。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分解。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取的动力。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中国历史上“党(派)争”持续不断。当然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徒)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会关系、同志(道)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然而治标不治本,黄宗羲称为“积重莫返之害”。这样的“积累”不是能凭一人之己力或一天之功力所能改变的。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么会变成令人不齿的熊样?五世也好,三代也好,一世也罢,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清末权臣袁世凯,为大清帝国送了终,人称“权大欺主”。蒋介石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其“御下之术”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个派别和山头(黄埔系、cc系、政学系)相争,各派彼此争斗、钳制,需从蒋那里寻求支持,于是蒋超越各派之上成为无法撼动的最高领袖。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整个国家已经日落西山,虽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一己之力,又能怎样。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于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毛”焉能有挺起的力量。
本书,就根据这历史九大血酬定律,对大清王朝历史上最为赫赫有名的十九名臣重新进行历史的审判或剖析。
既然称之为历史的定律,那么就不会有任何人逃脱这些定律的仲裁,大清的官宦们亦是如此,无论他们具有怎样的经天纬地之才,怎样的机关算尽,施展怎样的诡诈权谋,最后都要在历史定律的裁判席上得到公正的裁决。
而且,在这十九位名臣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诸多定律的影子,但是,具体分析来看,起主要作用、决定其荣辱成败的只有一条(本书对此作了深刻剖析),而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其他定律,不过是这最主要一条定律的延伸,起着辅助和加速成败的作用。
本书旨在探讨大清历史上上层人物的生存规则和成败之鉴,更为我们揭开了古代中国社会表面现象下的真实面貌,以及隐藏在定律背后的终极定律。
读罢此书,但愿能给你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能够从清朝各个重臣的最后不同的结局里,体会整个中国历史跳动的或强或弱的脉搏,并且增强现实中的警觉和智慧。
编者
200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