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子暴崩后香消玉殒(1 / 1)

慈安太后对这个儿媳妇还是非常照顾、体贴的。但慈禧太后则事事看着阿鲁特氏不顺眼,每每加以指斥、责难。史书上所载,对皇后阿鲁特氏“孝贞(慈安太后)亦异常钟爱,而孝钦(慈禧太后)则非常忿怒。每孝哲(阿鲁特氏)入见,从未尝假以词色”,当是事实。关于慈禧太后与阿鲁特氏不和之事,爱新觉罗·溥仪在其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也有记述。

所幸的是,大婚之后皇帝载淳同阿鲁特氏关系尚好。帝后之间情趣比较高雅,相亲相爱,堪称相敬如宾。有史为证“孝哲物度端凝,不苟言笑,故穆宗始终敬礼之。宫中无事,恒举唐诗以试后,后应口背诵如流。上益喜,伉俪綦笃,而居恒曾无亵容狎语”。但由于慈禧太后对阿鲁特氏心怀不满,看到皇帝载淳对她很好,便格外不高兴。于是就对皇帝的私生活横加干预,不让皇帝与阿鲁特氏同居,“欲令慧妃专夕”。小皇帝载淳也有几分倔强,偏不依母亲,干脆谁的寝宫也不去,一人独居乾清宫。

载淳与慈禧太后母子失和,更使慈禧太后迁怒于阿鲁特氏,认为是她挑唆儿子不听自己的话。这给皇后带来了更大的厄运。小皇帝与母亲斗气离开后妃,而独居乾清宫,开始还可坚持,时间一长,就有些心猿意马了。在机灵的太监和奕?的子载澄的指引下,他化装来到宫外不远的烟花柳巷行走,只一两年,便身染重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小皇帝载淳病死。享年尚不足19岁。

同治虽非慈安的亲生儿子,但同治对她的尊重以及他俩的默契却不亚于亲生母子。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同治之死,传说颇多,主要有死于天花、死于梅毒两说。

据传说,皇帝载淳因梅毒导致“内陷”身亡。而“内陷”是由惊吓诱发的。十二月初四日午后,皇后阿鲁特氏到养心殿东暖阁探视皇帝病情,载淳见她脸上泪痕宛在,不免关切,便问缘由,阿鲁特氏一时忍耐不住,就把又受慈禧太后指责的经过,哭着告诉了载淳。哪知慈禧太后接到密报,已悄悄跟来躲在帷幕外面偷听。当听到皇帝安慰阿鲁特氏:“你暂且忍耐,总有出头的日子”时,慈禧太后已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据说她当时的态度非常粗暴,与民间恶婆婆的行径无异,掀幕直入,一把揪住皇后阿鲁特氏的头发,劈脸就是一巴掌。皇后统摄六宫,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当慈禧太后来势汹汹之际但求免于侮辱,难免口不择言,所以抗声说道:“你不能打我,我是从大清门飞进来的。”此话不说还好,—说正如火上浇油。慈禧太后一生的恨事,正是不能正位中宫。阿鲁特氏的抗议正触犯了她的大忌,于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厉声喝令:“传杖!”“传杖”是命内务府行杖,这只是对付犯了重大过失的太监、宫女的办法,今日竟施于皇后!载淳听了大惊,顿时昏厥;这一来才免了皇后的一顿刑罚。而同治皇帝则就此病势突变“内陷”,终于第二天不治身亡。

同治皇帝究竟因何而死,实需进一步考证。本来,脉案是皇室档案记录,是官方文件,应无可非议。但事实未必尽然,中国自古就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因为在某种条件下,由于某种不可公诸于众的原因,必须回避当时的真实情况!有时也弄虚作假,以掩盖事实真相,这也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手法。因此同治皇帝的脉案、用药情况的记载,也完全有伪造之可能。

亲自为载淳治病的御医李德立的曾孙李镇先生这样说:“曾祖李德立就是给同治看病的御医。50年以前,我的祖父在世时,我为此疑案当面问过他,他是德立公之长子,……关于曾祖为同治看病的亲身经历和慈禧懿旨‘屏斥治罪’的内幕,因这是与家族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印象极为深刻。他说:同治确是死于梅毒,并将真相告我。时在1938年。我据此查阅有关史料,拟稿投北京《文言报》,被采用披露报端。先祖父及所识前清遗老阅后均额首称是,未闻异议”。关于同治皇帝死前的情况,他的说法也与传说的基本一致。据他说:慈禧太后在亲生儿皇帝得了不治之症后,“首先传旨把同治迁到养心殿东暖阁,便于监视。阿鲁特氏皇后住在养心殿西侧的体顺堂,如要夫妻相会,晨昏省视,要事先通知首领太监禀明,才能进入暖阁面见皇帝。慈禧与皇后,婆媳之间早有不和,如今矛盾更加尖锐。据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经曾祖精心治疗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后,阿鲁特氏来东暖阁视疾,当时载淳神志清醒,看见皇后愁眉锁目,泪痕满面,乃细问缘由。这时早有监视太监专报西太后,说皇帝与皇后阁内私语。慈禧急来东暖阁,脱去花盆底高跟鞋,悄悄立在帷幔之后窃听,并示意左右禁声,切勿声张。此时皇后毫无察觉,哭诉备受母后刁难之苦。皇帝亦亲有感受,劝她暂且忍耐,待病好之后,总会有出头的日子。可知载淳在去世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后的事,没有预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慈禧听到此处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闯入帷内,一把揪住皇后的头发用力猛拖,一大撮头发连同头皮都被拉了下来,又劈面猛击一掌,顿时皇后血流满面,惨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监传杖,棒打皇后。同治大惊,顿日昏厥,从**跌落在地,病势加剧,从此昏迷不醒。急传先曾祖入阁请脉,但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于次日夜晚死去。”后来李德立因了解内情,差一点被慈禧太后逼令自尽。

阿鲁特氏与皇帝婚后两年多的时间,同居的日子尚不足两个月。这当然主要是由于慈禧太后从中作梗的缘故。现在载淳已死,在慈禧太后**威下寡居的皇后,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同治皇帝死后,定策迎取嗣皇帝进宫是头等大事。但这等大事慈禧太后却始终不许阿鲁特氏参预。选嗣皇帝,慈禧太后不选“溥”字辈的近支王子为同治皇帝立嗣,偏偏选中了年仅4岁的载淳堂弟、也是自己的亲侄子、亲外甥载湉为帝。用意非常明显,一是为了防止皇后仿效她扮演垂帘听政的把戏,二是能使自己可以继续以皇太后的身份合法地掌握大权。可谓老谋深算、用心良苦,年轻的阿鲁特氏绝对不是她的对手。

皇帝载淳身死,庙号定为“穆宗”,尊谥用“毅”字。穆宗毅皇帝的称号定了,穆宗皇后也须有一封号。慈禧太后在内阁拟呈的字样中,圈定“嘉顺”二字。这实际上是对阿鲁特氏的一个警告,意思是顺从始可嘉,即使是逆来也要顺从。此后,阿鲁特氏以泪洗面,过了不长时间,在光绪元年2月20日半夜三更时分香消玉殒,距离皇帝死日仅差两个半月。

在100天内皇帝皇后先后去世,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皇后因何而死,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因为大行皇帝之死,皇后哀伤过甚,缠绵病榻已久,并抱定必死的决心拒绝治疗而逝;一说是同治皇帝死的当天,阿鲁特氏就曾吞金自尽,遇救不死,因此这次身死依然是自裁,以报皇帝于地下;另有一说是被慈禧太后迫害致死。从大行皇帝一崩,慈禧太后就归罪于阿鲁特氏,甚至诬赖她房帷不谨,以致同治皇帝发生“痘内陷”的剧变。嘉顺皇后遭遇了这样难堪的逆境,无复生趣,恹恹成病,终于不治;再有一说是慈禧太后害死了皇后。慈禧太后认为,嘉顺皇后在世一日,便有一日的隐忧后患,决心置她于死地,于是秘密下令,断绝她的一切饮食,使皇后活活饿死。

诸种说法,孰是孰非,难以判断。阿鲁特氏死时仅22岁。她活着时,慈禧太后对她百般挑剔折磨,死后的丧仪却颇隆重。当天即发出了一道上谕,一道懿旨。派礼亲王世铎领头办理,又加派恭亲王奕?主持,很是大操大办了—番。刚死时梓宫暂时安置在隆福寺。直到光绪五年三月,惠陵修好后,才与同治皇帝合葬在惠陵,光绪皇帝给阿鲁特氏加谥。到宣统年间又加谥,谥号全称是“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阿鲁特氏死后,慈禧太后的怒气并未全消,转而发泄到皇后父亲崇绮身上。一度革掉了他吏部侍郎的职务。后因崇绮全不记女儿被慈禧太后逼死之仇,一味巴结、效忠慈禧太后,而复被起用。先任镶黄旗汉军副都统,1878年奉命查办吉林政务,署吉林将军。次年又任热河都统,1881年升任盛京将军,1884年调任户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他曾与徐桐等—起主张废光绪帝,因此甚得慈禧太后宠任。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又任留京办事大臣,随即退走保定,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