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文化怪杰”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1857—1928年),名汤生,宇鸿铭,号海滨读易者,晚年自号“东西南北老人”。祖籍同安,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混血儿的体态,超凡的天赋,伶俐的言行,与众不同的性情,使小汤生深讨布朗的喜爱。布朗收其为义子,并于1867年前后带他返回苏格兰老家,对他的学业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十四岁那年,汤生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义父为他开设的各种课程,被送到德国学科学,不久考入莱比锡大学,获土木工程文凭。回苏格兰后,又进英国古老的名牌大学——爱丁堡大学就读。Hong-Beng kaw(汤生在学校的英文名字,为闽南方言译音)这尾来自东方的小鱼,自由自在地遨游于西方文化的大海,经过彻头彻尾的西方学术武装,最终在爱丁堡大学校长、英国著名作家兼历史学大家、社会批评家卡莱尔引导下,栖息到浪漫主义的文学海岛之上。卡莱尔、阿诺德、罗斯金、爱默生等人抨击资本主义的精辟格言,汤生烂熟于心。什么“现今的王国是人民贫困的根源”,“如今的西方是混乱加一条枪”,在他年轻的心灵造就了七级地震。这些欧洲先贤们对中国儒家文明表示由衷地赞赏。在他们浩瀚的书海里,汤生倾听到了莱布尼茨的心声:“我们从前谁也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美满、立身处世更进步的民族存在,东方的中国,现在给了我们一大觉醒。”莱布尼茨认为中国文化是医治西方弊病的良药,为此向欧洲社会发出忠告:“在我看来,我们目前处于道德沦落难以自拔之境,我甚至认为必须请中国派遣人员,前来指导我们关于自然神学的目的和实践,正如我们派遣传教士到中国传授上帝启示的神学一样。”汤生也追寻了伏尔泰诉说“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的思想根源。卡莱尔更是赋予中国神秘的色彩,令人向往。在《过去与现在》中,这位爱被人称作“皇帝”的大师把中国皇帝比作主教,由衷称道中国的政制。这些西方社会的文化精英,连同歌德、狄德罗等一长溜大人物,成了汤生了解和认同母国文明充满魅力的精神食粮,寻回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神圣的民族尊严,并由此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光绪十一年(1885年),辜鸿铭经杨汝曲推荐,回国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司理英文案牍。光绪三十一年被张之洞举任上海黄浦江浚治局督办。光绪三十四年到北京任外务部员外郎,用后担升为郎中、左丞,力言“修邦交”重于“讲武备”。宣统二年(1910年)1月,与严复同获宣统皇帝颁赐的文科进士荣衔。同年辞职南下,出任上海南洋公学校长。为表示效忠清王朝,民国建立后即辞去校长职务,先住上海,后迁北京。民国2年(1913年)一度任五国银行团团译。民国6年参与张勋复辟帝制活动,列名外务部职务,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时,与林琴南等一起反对白话文运动。民国13年应日本大东文化协会邀请,赴日本讲学。民国16年回北京,被奉系军阀张作霖聘为顾问。不久又被委任为山东大学校长,但未及上任,就于民国17年4月30日在北京病逝。直统派员致家,赐进号为“唐公”。
辜鸿铭自幼经历坎坷,性格高做、倔强、偏执,愤世嫉俗,喜欢“立异以为高”好作惊人语。在向西方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把纳妾与留辫子都当作中国国粹。为人耿直,敢于藐视权势,抨击西方的“物质文明”,虽然在政治上一贯顽固守旧,但却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者。“知经而不知权”(张之洞语),书生气十足。
辜鸿铭是将中华优秀文明向西方介绍的先驱,曾将儒家经典《论语》、《孟子》、《中庸》、《孝经》等译成英文、德文,刊行于国外。他也用英文写政论文章,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在横滨《日本邮报》连续发表文章,谴责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破坏礼教,呼吁列强以道德、公德、公理处理义和团问题。这些文章后来汇集成册,书名为《总理衙门来书》,被称为“中国民族主义宣言”。宣统二年(1910年)撰写《中国的牛津运动》,民国4年写成(原华)(又名《春秋大义》。辜鸿铭的中文著作有《读易草堂文集》、《辑蒙养弦歌》和《张文襄幕府纪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