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从历史细节看成败因由(1 / 1)

数千年中国历史,英雄长啸,志士悲歌。历史往往并不只是靠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被记录下来,绕过那些鞭辟入里的史论典籍,更愿意亲近的,是那些在细节中存活的历史断章。抖去历史烟尘,从细小的事件中提取出人物的当代品质,才能沟通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是的,时代已逝,因缘已失,我们只有在细节中还乡,我们只能凝神谛听那些普通人的喃喃自语。细节往往是不引人注目的,也往往是不经意之间作出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往往更为真实、更为本质。有时候,一个细节所蕴含或揭示的东西,往往胜过长篇大论,耐人寻味。

说到“历史细节”,就必须涉及到过去的人和事——既包括已成昨日的人生,也包括已经发生的往事。事因人起,人以事存,人和事总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当然,作为历史细节的“人”和“事”,不是大而化之的“大事记”,仅仅提纲挈领地罗列出“某人在某时某地做了某事”,而是要说出“某人为什么要做某事、具体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等诸多具体而微的琐细之处。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的个性因素。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不深刻研究科学创立者的个性发展状况,那就只能了解科学工作的一般内容,而不能理解这些工作是怎样成为可能的。”也就是说,每一项重大科学成就的产生,都是与创造了该成就的各位科学家自身的个性特征息息相关的。这个观点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人,其成就大小乃至事业兴败,都同样能从他们的个性品质中找到答案。正因如此,所以在读史时就不能不注意考察品种人物的个性因素。

一般说来,由于历史本身发展演变的复杂性及其惯性等原因,使得“天时”与“人为”因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滞后现象”。正因如此,所以一些人总被浮华遮望眼,常常为了图一事之利而遗一世之害,逞一时之强而留百代骂名。这种“过把瘾就死”的想法和做法,其实是一种鼠目寸光和浅薄无知,既不给自己留后路,更想不到给后辈子孙留条路。

每逢社会转型期,由于各种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故而人生命运就更加难以预料,且世事变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在此情况下,就使得上述“滞后现象”常常直接表现为“现世现报”。这种情况,无疑更加有利于人们从简短、急速的历史变化中读懂人生世事的成败因由。

读史能够让人韬光养晦,以史为鉴,免得犯下如历史重演的错误。而中国的历史深受儒家文化的熏染,未免历史却不似原来的“历史”了。鲁迅先生说过,中国历史就是“瞒和骗”的历史。想那帝王怕自己名臭千史,出于政治目的,或怕以后遭后人唾骂诟病,无不操纵史官,篡改历史,美化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所以有孔子“修”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更不用说天灾人祸。二十四正史无不是为独裁者们歌功颂德,无非是帝王将相们的家谱而已。所以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就算是作为帝王宠物的史官们,也有“深怀大义”之士,于细节处,留下蛛丝马迹,待我辈后人,有迹可循,《大清才子历史细节里的命运》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本套丛书从这些文史资料中经过精挑细选之后编辑而成的。这些清朝才子,他们或权倾当道,或名动一时,或雄踞一地,或富甲一方。当然,其中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官员,也有商人;有军人,也有文人……

虽然人们常说“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但实际上,人生并不总是梦,往事亦非都如烟。尤其对于那些发生在大动**、大转折的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生经历和纷繁世事来说,后人更需要多一些了解和认识。

历史的细节无法一一罗列。但我们相信,站在高处回望,可以看见一串串清晰的脚印;站在高处前瞻,可以看见道路越走越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