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二十多年里苏州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对古城的保护。为此,苏州人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昂贵的。因为历史和现实、保护和重建,其实充满着矛盾与对立。有位苏州官员告诉我,苏州百姓对旧城的感情和保护意识强到你若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他为什么要动一块砖、一块瓦时,他会直接向北京中南海写信告状。我听说有一任苏州市市长在任三年,被老百姓骂了三年“大拆”。后来这位市长调走了,他力主改造的老城老街改造好后,老百姓又经常念叨他的好。这事让我深切体会到“苏州干部不好当”的真实含义。
“苏州干部不好当”的后一句话应该是:苏州干部必须当好。
前者不易,后者更难。
然而苏州的干部们依靠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几十年来完美地完成了一棒接一棒、一棒更比一棒强的执政任务。
从上世纪70年中后期到90年代初的十几年间,苏州依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大飞跃,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可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特别是“温州模式”出现后,苏州的乡镇企业经济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阶段的苏州人异常地痛苦。摆在他们的面前有两条路:或继续固守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导的集体经济形式并作最后的挣扎,或摒弃它重走一条腾飞新路子。固守老路显然要准备接受落伍的现实,重闯新路同样将可能面临“死亡”的命运,因为在这之前的苏州一直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并已经形成响当当的“苏南模式”。
那是一场蜕变。一场意味着必须自我否定的蜕变,一场意味着从头重来、另起炉灶的蜕变。
凤凰能否涅槃,姑苏城内城外顿时山雨欲来风满楼……
“谁敢砸一下我们的机器,我们就砸谁的脑壳!”那个时候恰逢全国纺织行业大调整,国家下达了“砸”几万万锭纺织机械设备的指令,苏州的乡镇企业又多数是纺织企业,是“砸”纺机首当其冲的地区。某乡镇的几百名工人手持铁铲和锄头,堵在厂门口,死守三天三夜,欲与前来砸锭的干部拼个你死我活,并声言“愿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社会主义成果”!
纺机仍然要砸,而且砸得稀巴烂……
工人们嚎啕大哭。
又一个工人痛哭流涕的现场:一群工人们愤怒地撕碎手中的新工作证,高喊着“要当社会主义企业的工人阶级,不当资本家皮鞭下的臭苦力”的口号。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转制,想不通自己用几十年心血建设起来的工厂一夜之间会成为某某个人名下的企业,尤其是想不通昨天还是“共产党的厂长”,却转眼成为掌握许多股份的“资本家”……苏州人民对“集体经济”所怀有的深刻感情太强烈,而不少人当时还没有全面意识到由于产权不明晰,粗放型的乡镇企业在自己发展道路上已经接近走向末路的事实。当然,也有一些百姓是担心自己的饭碗被彻底地砸了,于是他们心怀痛苦。
“转制!”
“必须定时间、定任务地转制!”市委的死命令,县政府的死命令,镇上的死命令,企业和工厂关上门也要完成的死任务!
呵,那岁月,苏州像一艘飘**在海上的大船,突然间断了桅杆与篷帆,不知驶向何方,在风起浪滚的海面上打转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