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常熟的“品牌”故事(17)(1 / 1)

我的天堂 何建明 664 字 1个月前

还是说我们言及的“市”吧。

古人把“市”定为人与物聚集和交易的地方,这对我们今天准确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极有现实意义。至少它从这样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是一个极为广泛的含义,它不能局限于在那些用砖墙固定起来的工厂、城市,而应当在所有可以形成物品交易的地方建立起相应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

历史上商贾云集的苏州大地,十里一市,市市相接,形成“井”字框架的区域经济体系。

我出生在常熟下面的一个叫“何市”的地方。何市也叫何家市,就是我们何家的市呗。何市其实是个小镇,我记得小时候的何市就只有一条街,从东到西大约四五百米。我们何家有市是我祖先的功劳,据说“何家市”在四五百年前叫桂家市,但打我祖先到了这个地方后,凭着何家一帮人勤劳和智慧,没多少年就击败了桂家,连同地名一起改成了“何家市”。

何市从此成为常熟的一个正式地名。解放后设乡、设镇时都管它叫“何市”。

像这样以家族和姓氏称呼的“市”在我们常熟一带比比皆是。其实这里的“市”即为北方的集市概念,但你也不要小看了这样的“市”。离我“何家市”不远的“张家港市”现在名气挺大,二十几年前也还只叫“杨舍镇”,无论从历史悠久和名气角度讲,张家港也难与我们“何家市”相比,可现在人家张家港市不也名扬四方?

不能简单地把类似“何家市”这样的“市”硬说为商贸集市。中西部地区不少干部曾经到过苏州一带,他们领略过这里的一些小市的情况,最后的结论是:苏州区域的乡镇小市,论行政级别与其他地方一样是国家最底一级,但这些乡镇小市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同内地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相提并论,甚至有的远远超过。

常熟乡镇小市的经济繁荣在苏州更具特色,它们如繁星拱月般照耀着服装城市场,并使之更加明亮皎洁。

海虞镇,常熟北边的一个经济重镇,是由过去的王市、福山和一个农场合并而成的新乡镇,全镇户籍人口9万,外来人口也有近6万人。2008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70亿元,财政收入7??5亿元。相当于西部地区的一个中等地区级水平。

海虞经济靠的就是服装业,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在上世纪80年代末曾赞誉海虞“江南小镇,衣被天下”。走进海虞,你会发现在这个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论哪里的村头巷尾,到处“但闻机杼声”,又到处都是“商贾云集地”。

“9万户籍人口中,有4??6万人从事服装业。你想想,除去囡囡和老人,还有几个不是在做服装生意?”海虞镇的一名干部给我讲述:上世纪80年代初,在以王市“秋艳”和“红杉树”为代表的著名服装企业为龙头的带动下,海虞一带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羊毛裤、羊毛衫基地。现在在海虞工商所登记的服装加工个体工商户约1200多户,全镇拥有织布机2万余台,平均每两个劳力拥有一台织布机。这些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家庭织机,年产毛衫毛裤约1亿件(套),这个1亿件(套)的服装产业,使得这片土地上汇成了一个繁荣而强大的乡间市场……这市场既是有形的,又是摸不着的,因为每个海虞人都可能是老板,又都可能是商品的交易者。只有到镇上的汽车运输站看一看,你才能感受到这个乡间市场的巨大和富有活力:汽车运输通往全国各地甚至直通俄罗斯、伊朗等国家,4100多名专业运输户每天忙碌地穿梭在村头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