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够划块地出来呢?吴克铨与县政府的几位副手发现老县城的东边有块地可以利用。这块地上,上世纪60年代还曾经办过一个“红旗工业区”,由于当时觉得远离县城,职工上下班不方便,更主要的是那时办所谓的工业区条件不具备,所以荒废在那里。
“该让沉睡的红旗区苏醒了!”看过这片土地后的吴克铨那一天心情格外激动。凭着他对工业经济的熟悉,吴克铨一眼就看出这块废弃的工业区其实是块非常难得的新工业开发区的好地址。一是它离县城相对比较近,可以依托县城的一些基础设施,减少投资,比如工业开发区必要的“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在这里就比另划一块地盘要省下很多钱;二是由于离县城近,一旦开发区建成后,人力资源调集比较方便;三是“红旗区”与县城之间约有十公里距离,这为未来老城和开发区之间建起一座新城留下了空间;还有一个好处是,这里交通方便,有利于上海人或其他到昆山来投资的客商能够舒服、便捷地在此生活与进行商务活动。
“就是这了!”1984年8月,昆山在县城东边的老工业区划出一块3??17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立起了后来彻底改变昆山命运的一个经济开发区,当初叫“工业新区”。这个工业新区成立时既没有举行盛大的仪式,更没有请任何上级领导,因为这是蔡长林、吴克铨等昆山人擅自作出的决定。而在当时像昆山这样的县一不允许成立工业新区和开发区一类的东西,二也不会有哪一级领导会批准他们的这种做法。吴克铨等人清楚这种胆大妄为的违规做法最好是别招人惹眼。
但建开发区的目的是为了办厂、办工业,对本地工业几乎是零水平的昆山人来说,开发区建起后首要的任务是招商——把昆山以外的那些大企业、有钱人招到自己的家门口办厂、办企业是最根本的目的。
说来也巧,有一个县计委的同志给吴克铨打电话汇报道:“在苏州办事时,偶尔听苏州市中国银行的人说,你们昆山是不是有家手套厂,有个日本客商想在苏州搞合资生产手套,问我们感不感兴趣。”吴克铨一听跳了起来:“有啊,你们怎么回答人家的?”计委的同志说:“我们不敢轻易回答,因为那客商是日本人,所以我们特向县长报告呀!”吴克铨连声说我明白了。第二天,他赶到苏州,先到轻工局,再找市计委陈主任。陈也是第一次与外国人谈生意,就说,原来日本人是准备到某某县的,既然你们昆山感兴趣,那你们就谈谈看吧。
吴克铨好不高兴,接下去就是直接出面和委派副县长等与日本客商谈判。
不几日,一个日本人来了。他被带到了昆山,并且来到了吴克铨他们的“开发区”。
“这里?办厂的开发区?”日本客商望着眼前的一片庄稼地,踩着满是烂泥的土路,问吴克铨。
“是。先生尽管放心,这里会很快成为你所满意的工业区,至于道路嘛,我想三个月就可以修好了……”吴克铨不知哪来的底气,还是纯粹为了想拉住第一个外商,顺口就这么回答道。
“三个月?三个月你能把路修好?”日本客商瞪大眼睛瞅着吴克铨。
“是。三个月保证把路修好!”吴克铨这回认真了,口气十分坚定。
日本人上下打量了这位中国的县太爷足足有几分钟,然后打赌似的说:“你如果能在三个月内把路修好了,我就在这里投资办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