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著名的历史名城,谁想动其分寸之土,确实极有可能成为“千秋罪臣”。
“苏州古城风貌自然不能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苏州的城区经济不能发展。我们对老城的保护,负有历史的责任。可是在全球化经济形势下,我们应当让古苏州照样腾飞起来。我们应当给古城装上翅膀,有了这个翅膀,苏州腾飞了,古城风貌的保护才能真正成为可能。这个道理要让市民们都知道。”市委书记王敏生在常委会上这样说。
苏州人聪明,同时又不保守。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很快得到市民的响应,于是给古城装“翅膀”的宏伟蓝图便开始谋划起来……
“翅膀”插在何处?这是难题。相传姑苏旧城蓝图是当年伍子胥请了堪舆家作参谋绘制而成,经过“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勘查与布局,风水是不能改变的,一旦风水破坏,全城皆溃。姑苏城过去陆上有八个门,象征可纳天空中八个方向的来风,那样会风调雨顺;水路上的城门也有八个,是阻挡地狱和来犯者的入侵所用,同时又能使城内的人民安乐幸福。事实上,古苏州城建成之后的2500余年里,虽经无数战事纷扰,也数历时代变迁,但初始的城郭风貌从未改变过。这在世界城市史上也是罕有的,足见姑苏旧城确有“仙气”。
“翅膀”必定安在两翼,纵观古城南北:一面是傲视天下的常熟,一面是风云正急的吴江。苏州想发展,欲断两县的凤头虎尾,必影响大局。南北方向添翼被否定后,决策者的目光便自然落到了古城的东西两翼。
这个地方好处理些,皆是吴县之地。再说吴县本来一直与苏州城相拥相依在一起的,将吴县纳入苏州城区,融为一体,适宜苏州城区更大发展,吴县百姓也不会吃亏。当政者的这一思路从苏州城区地理考虑,应当说是最佳方案,后来也证明了将古城边的吴县纳入苏州城区是明智之举。
然而吴县毕竟也曾有几千年的行政历史,再加上过去一直与常熟、吴江并称“苏州三杰”。失去行政区划名称,意味着吴县从此在版图上消失,这种痛苦对一个享有很高名声的地区官员和百姓来说,也是非常彻骨的。好在吴县人与苏州城区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血缘关系,2001年吴县撤市成为了苏州的相城和吴中两个区,分附于古城的东西两翼。新的吴中区,姑苏的一半历史遗迹在这块土地上,因此称其为“吴中”名副其实。吴中之地,自然包纳吴地遗宝。加上这里又怀抱烟波**漾的太湖,这是块绝妙的风水宝地。相比之下,东边的相城,自然条件就差多了。不说这里少了诸多历史遗迹,就是这儿的湖塘水域,也都是些零乱的瘦池薄地,不耐细看。
“新苏州”就建在太湖之滨的吴县地域吧!决策者虽不是什么风水先生,但见了好水好山,谁都心旷神怡。
这一历史性的选择使姑苏城貌第一次有了重大突破,它可以归结为苏州人自身求变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上海浦东大开发带给苏州人的一个“世纪觉醒”。
这片苏州人心目中的理想“新苏州”的建设与开发,始于1990年,正式获得国家批准是1992年,基本上是跟着上海浦东的脚步走的。“新苏州”最初叫“河西新区”,有点儿效仿上海的“浦东新区”叫法的意思。所谓河西,指的是地理位置,即运河的西边。“河西新区”后来改名为“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个名字来之不易,因为当时国家对开发区的政策处在紧缩整顿阶段,并明确表示不再批准新设的开发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