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田埂上点燃的熊熊烽火(15)(1 / 1)

我的天堂 何建明 659 字 6个月前

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对我的苏州老乡们来说,那确实是一段改革开放后最难忘的“**燃烧的岁月”。它让人既怀念集体经济时仍然保留下的大家庭式的欢快与**,同时它又让人第一次体会到大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那令人着迷的金钱**力……

碧溪镇,就在距我出生的老宅地十几里的地方。我从小就知道那是个棉产区,而发明和总结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苏南乡镇企业典型经验的碧溪镇原党委几任书记后来都成了我熟识的亲密乡友,所以对碧溪走过的那段历史,我比较熟悉,并且不用专程采访就能道出一二。

碧溪从公社改为乡——碧溪乡的时候,正值苏州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土地承包了。苏南地区由于人多田少和社队企业搞得早,因此土地承包的方式与其他地方也就不一样。不少乡村采取了把地承包给种田好手,让他们集中精力种好田,而多数农民还是留在社办企业里当工人。1983年的碧溪乡,19000多个劳力中有11000多人已经是脱离土地的农民工人了。农民进厂的越多,这个地方的乡镇企业肯定越兴旺;乡镇企业兴旺了,农民的生活就好。农民手里有了钱,就想往城里跑。可是县城、市区一般离乡间集镇比较远,再说县城和市区的生活农民能不能习惯和适应还是个问题,于是,发展集镇建设成了当时碧溪乡党委的一件不得不认真考虑的大事。这事如果处理不好,农民工人就可能会离土离乡,而大批农民工人一旦离土离乡,乡镇企业哪有优势可言呢?农村建设和农忙时的农耕农作谁来承担?凡此种种问题,摆在了碧溪乡党委一班人面前。左思右想,他们想出了一条路:把集镇建设好,让有钱的农民们不进城也能享受到城里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和城市生活的种种优势,特别是孩子的读书和老人的业余生活,还有时尚年轻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与物质生活。

“用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和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条件,就能把大伙留在这块土地上。这样,我们的农民工人即使工作离了土,但人没离乡;即使人进了厂,可所有的生活方式还在农村。这叫‘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乡党委一班人这么一总结,村干部们听后拍手称好。于是乡镇企业发展后,农民工人们仍能“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经验,从碧溪开始传遍苏州大地,并传进了中南海。

“很好,这有利于发展农村现代化,同时也减少城市的压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好,苏州的这个经验应当好好总结,推广到全国!”中南海,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党的几位最高领导听了“碧溪之路”的汇报,齐声赞扬。

1985年的金秋时节,常熟南郊的元和村。

这一天,村民唐桂芬正与她本村的几位种田“女老板”驾着收割机在田野里收割,突然来了一批警察,后来又来了很多小轿车,再后来便是大大小小的干部出现了……

“几位女场长快过来,你们看看谁来看你们了!”第一个跟唐桂芬她们打招呼的也是位女干部,不过唐桂芬在报纸上见过她,便惊诧地说:“你是顾省长啊!”

“是是,我是顾秀莲。”顾省长一边说,一边笑呵呵地把唐桂芬等三姐妹拉到一位被人围在中央的干部面前。

哎,这位领导怎么这么面熟呀?对,像是电视里经常看到的那个……哎哟,这不是总书记吗!天哪,是胡总书记呀!这下几位种田女老板的手脚都不知如何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