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的“闷声大发财”留给我们的其实远非是自身的强地富民的传统美德,而且也给苏州吸引和接纳外埠人才提供了旁人所不及的大好机会。比如当年的三国时期,中原战火纷飞,大批贤俊和富商逃至吴国,他们带着成群的僮仆、满箱金玉以及先进的农业技术来到苏州落户,使得本已富足的姑苏平添了几个台阶的昌盛和繁荣,使得姑苏从根本上改变了司马迁笔下的那种“饭稻羹鱼,地旷人稀”的原始泽国的面貌。苏州的富足与繁荣在三国孙权当皇帝时就显现,那时的苏州水上商业已非常了不得,商人们“浮船长江,贾作上下”,且在苏州的下辖之地太仓设仓,水路可走昆山下海,其船运商贸可抵辽东、台湾等地乃至柬埔寨等东南亚诸国,而那时的上海连滩头都没有,仅有几艘渔船而已。
隋唐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为苏州经济与商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此时的苏州城已是“千斛为货,万斛为市”,堪称华夏长江之东的第一大都会。
唐宋几百年间,中国的经济中心由中原转移至江南,苏州因而也自然地成为了江南最繁荣的经济与商业中心和大都市,所谓“吴人老死不见兵革”,被人描绘成“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当时的苏州有十万户商家向皇帝纳税,城内的各种市场更是星罗棋布,热闹非凡。
那时民间就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乃苏州真实写照。这一写照像金子烙在城郭之上,从此一直使苏州的脸面闪闪发光……
民间之言,通俗直白。而到了诗人与文客笔下,苏州则是另一番描述。“苏杭自昔称名郡”,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咏怀》中的一句诗。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下了富有浪漫色彩的“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谚语,后来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成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
意大利著名探险旅游家马可?波罗是元代时到苏州一游的,他见苏州“漂亮得惊人,商业和工艺十分繁荣兴盛”和美轮美奂的“水域城郭”,不由发出此乃“东方威尼斯”的感叹。其实,苏州之美,远比欧洲的威尼斯更加精彩和绚丽,因为它有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与传奇的历史,又有一代代相传的生机勃发强国富民之经济内发力,而且苏州给予人类的不仅是美景,更多的是这里的优美文化与温雅民俗,当然还有这块独特土地上勃发的对未来的信心与永远的希望气息。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八个字现在被大家所熟知,似乎已成了一句口头禅,但在杭州,可能有人却不太愿意说这样的话,原因是杭州人认为自己是省府城市,苏州是个地级小市,将“苏”字放在前面,杭州人有些不情愿。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话是老祖宗传下的,想改变真不容易。
苏州在杭州之前、之上,并非仅仅是古人图个念起来朗朗上口,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苏州客观上也一直是江南屈指可数的大都市和区域重镇,这一事实无可争议。
越过元代,明清时代的苏州跨入了最为灿烂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其商业的繁荣程度和全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明万历到清乾隆年间,苏州城区人口超过50万。到鸦片战争前夕,苏州的城市人口达百万,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再一个例证: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苏州向政府交粮达274万石,占全国总额的11%,超过当时四川、广东、广西、云南四个省的总和!你说苏州比哪个省市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