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搞策划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特别重视文化的作用。
他每到一个地方,每接手一个项目,首先考察的就是与之有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当然,王志纲理解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不只是文学和艺术,它还包括历史、宗教、风俗、习惯、哲学、社会心态、文化情绪等等、等等。了解和考察之后,这些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就成了他进行“文化运作和运作文化”的对象。
这一点,在安徽“芜湖长江大桥”策划和云南“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策划中,表现尤为鲜明。在珠江三角洲的几个房地产项目策划中,王志纲对岭南文化的把握,连许多广东人都自叹弗如。在“双月园学校现”策划、“中国最大私家园林”策划和“黑老包酱油”策划中,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也令人叫绝。
这种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成了王志纲在策划过程中进行理念设计和品牌培育的最重要的因素。王志纲在这些策划中,始终紧紧抓住“当前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板块的竞争”、“是比企业家对中国‘市场文化’的把握”、“名牌背后是文化——文化承载量越大的项目,其效益释放量越大”这样一些指导思想,因而他在引导企业家在商界进行“文化总体战”的过程中,总是居于主动地位。
众所周知,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纪元,人类开始迎接第三代生产力——智能生产力。在全新的智能生产力之下,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具有了崭新的面貌和迥异的性质,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它们。文化与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的现象。其间,最令人瞩目的是两大潮流: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或者说,是“文化的经济功能”与“经济的文化取向”这两股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彼此增益、共同发展的潮流。
“经济的文化取向”意味着“经济或经济活动朝着文化因素含量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从发展的和长远的观点看问题,我完全有理由说,王志纲在他的策划中培育了一种“文化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现代才有可能出现和成的长,是人类社会第三代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的重要特征。
王志纲常说:“毛主席曾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今天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没有理念的策划是平庸的策划,平庸的策划是走不远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经济学家,都有可能成为策划家。如果经济学家们,包括从事纯理论研究的或从事纯应用研究的经济学家们,把自己掌握的经济理论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则不仅可以解决“知识分子光屁股坐花轿”、自己为自己落实政策的小问题,而且可以解决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相结合、使经济学充满生命力的大问题。
那么,王志纲的策划,其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又如何呢?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正是由于有深厚的文化“蕴底”,王志纲的策划称得上是“品位卓尔不群,效益长盛不衰”。你正在读的这本书,已经提供了许多极有说服力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