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艾滋病病毒首次被确定为艾滋病的病因以来,时间已过去了三十多年,尽管人们在此期间投入了大量财力,完成了无数科研工作,但仍未能研发出特效疫苗。主要用于激发抗体应答的艾滋病病毒疫苗制剂未能防止感染,随后的T细胞疫苗也宣告失败。目前,仅泰国进行的RV144试验显示出了一定功效,但不足以进行商业化生产。
失败原因总结如下。首先,艾滋病病毒变异迅速,它在人类之间大约流行了100年,已形成了多种类型和毒株,可能无法通过某一种疫苗制剂进行预防。其次,艾滋病病毒持续存在于所有感染者体内,这表明即使激活了自然免疫应答,也不能清除该病毒。人们很难设计出一种疫苗来完成自然界无法完成的任务。再次,艾滋病病毒通常通过生殖道的黏膜传播,所以血液中的抗体和免疫T细胞必须抵达该部位,以防止艾滋病病毒感染CD4细胞并建立潜伏性感染。最后,艾滋病病毒可能以游离病毒的形式传播,也可能在细胞内传播,而免疫应答须根据不同情况变化,方能预防感染。考虑到上述原因,人们几乎不可能研发出完全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理想疫苗。
虽然控制艾滋病病毒的全面方法仍然侧重于阻断病毒传播,但该方法已远远超出了宣传教育、免费**、换针头计划和及时治疗其他性传播感染等传统手段。例如,鼓励某些高风险群体实施包皮环切术,因为有证据表明该手术可将男性的感染风险降低40%~80%。
抗病毒药物是遏制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关键,目前正向全球推广,并已覆盖了约46%的需求者。目前工作的重心包括向全球170万艾滋病病毒呈阳性的孕妇提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以防止婴儿感染病毒。在2015年,这些妇女中有77%的人接受了抗病毒治疗。
以疟疾预防手册中的暴露前预防措施为标准,方案一是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为处于高风险但未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伴提供保护;另一种方案在发生高危性行为后采用(与事后避孕药的思路相似),医护人员在意外遭遇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可采取暴露后预防措施。
多项研究表明,血液中的病毒载量越高,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性越强。因为抗病毒治疗可以将这种载量降至无法检测的浓度,所以可以通过抗病毒药物预防病毒传播。大部分传播发生在初次感染后的数月内。虽然大部分感染者在那时尚未察觉自己已被感染,但其病毒载量已达到极高水平。对于高危人群,则提供更有效的筛查计划,包括“选择退出”式检测,以便发现早期感染者并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