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1 / 1)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动物的产生》(On the Generation of Animals)中首次提出了生物学中的后成说理论,说明了从卵细胞发育为动物,或从孢子发育为植物的过程总是遵循着一系列的规律。在此期间,生命体将发生变化,并且形成各种器官。只可惜,这些内容被忽略了近2000年的时间。如今我们已进入遗传时代,尽管这一理论在今天看来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由于生命起源理论中的神创论与先成说主宰了世界长达数世纪之久,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没有得到足够的信任与重视。1795年,胚胎学家卡斯珀·弗里德里希·沃尔夫(Caspar Friedrich Wolff)以后成说的观点驳斥了先成说理论。经过生物学家广泛而激烈的辩论,最终后成说推翻了先前所建立的先成说观点。随着显微镜的不断改进,关于细胞群的观察也在不断继续。20世纪初,恩斯特·诺伊曼(Ernst Neumann)对骨髓细胞进行了描述,并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在血液、淋巴器官与骨髓中所有不同形式的血细胞都是“大淋巴”干细胞的后代。通过有丝分裂或其他细胞转化的方式,这些干细胞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自我更新与分化。

这很可能便是“干细胞”一词的首次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