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细胞作为生命体的一小部分,其生存目的较为单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单细胞生物,其个体很小,曾被认为是“简单”甚至“原始”的生物,但为了生存,单细胞生物需要寻找食物、适应充满危险的外界环境、实现自我繁殖,并躲避其他生物的捕食行为。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单细胞真核生物是怎样生活的。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阿米巴原虫。如同狮子追逐斑马一般,曾有研究者观察到阿米巴原虫追捕草履虫等其他原生动物的现象。此外,还有一群被称为吸管虫的原生动物更为狡猾。如一种叫作奇异枝吸管虫的动物,它们不亲自追逐捕食对象,而是将自己吸附于不同的表面上,同时伸出它们的触手,等待一些倒霉的原生动物(如草履虫)游近。当猎物触碰到吸管虫的触手时,会立刻瘫痪,其体内物质随即被触手吸入吸管虫体内。几分钟之内,猎物将变成一具干瘪的外壳。吸管虫转移猎物内容物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其驱动力来源正是吸管虫触手内被称为微管的大型细胞质结构阵列(可参见图6c,微管将于第2章进行描述)。在大快朵颐之后,吸管虫可能会开始**。这个过程需要两只吸管虫的触手彼此相连,进而完成细胞核的互换(吸管虫体内共有一个巨核和三个小核)。除了吞食与**行为外,奇异枝吸管虫还有另一项神奇天赋——金蝉脱壳。奇异枝吸管虫通常生活在淡水虾——钩虾的鳃板上。由于钩虾时常需要蜕壳,因此奇异枝吸管虫有被滞留在钩虾空壳上的风险。如此一来,吸管虫将失去鳃板运动所带来的持续性水流环境以及通过水流送上门来的猎物。但庆幸的是,奇异枝吸管虫(可能通过蜕壳激素介导)可以分辨出钩虾蜕壳发生的早期阶段,并蜕变出一种纤毛结构,这将帮助吸管虫“离家出走”并找到一块新的鳃板(关于纤毛的相关内容将在第2章中进行描述)。由此可见,“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可以拥有与多细胞生物同样复杂的生活方式。
虽然原生动物和单细胞植物必须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得以生存,但它们的感知能力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细胞膜上的物理化学作用。与此同时,这些生物中也存在一些有趣的特点。在光学显微镜下,单细胞植物(如绿藻门的衣藻)的叶绿体中,可以观察到一种被称为“眼点”的结构。眼点是一种复杂的三明治状膜结构,其上有多排颗粒,每个颗粒中含有大约200种不同的蛋白质。在这当中,有一种被称为视紫红质的物质,它与在人类视网膜中所发现的视紫红质结构完全相同。因此,眼点具有感光的特性,可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相应信号并促使鞭毛以不同的方式摆动,因此,藻类细胞可游向相对明亮而又不被强光照射的区域。虽然眼点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原始的眼睛,但它并不具有成像功能。即便如此,眼点已足以为生物体提供其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帮助其控制昼夜节律,并优化光合作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