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六章 天津之战(2)(1 / 1)

第二部 第六章 天津之战(2)当第三轮炮弹落在鬼子中间的时候,被吓呆的鬼子,终于清醒了过来。

指挥官仔细地听了一下,除了炮弹之外,再也没有其它的声音,他仔细地判断了一下发炮的位置后,连忙带着剩下的近四百个士兵,朝着林杰所在的阵地,一边打枪,一边冲了过来。

很显然,这些打炮的清军,一定是以前被联军击溃之后走散的,巧之又巧地到了这个小村庄,估计他们也没有多少人吧,要不然,这些志在复仇的清兵,早就冲了过来了。

指挥官可不会相信,现在在天津卫附近地区,还有大规模的大清帝国的军队存在,要真的存在的话,老早就被打垮了,要知道,当八国联军一万多人进军京城的时候,大清帝国几十万军队,装备也不是太差,可是根本就没有对八国联军造成多大的伤亡,就被打得跑都没有地方跑,到现在,大日本帝国总共派了两万多个士兵来华,打了两个多月了,阵亡的才有一百多个,你说,鬼子怎么可能会把这些应该是溃兵的大清军队放在眼里?一看鬼子排着队型,一窝蜂地冲出了村庄,林龙可高兴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其实,只要四个方向一齐进攻,三下五除二的,就可以把这股子鬼子干掉的,可是,这样一来,时间拖得长了一些,而且士兵的伤亡也可能大一些,这些士兵,可都是咱老林家费了好大心思才建立起来的,可不能白白损失。

一看鬼子排的队型,林龙就高兴,这些个鬼子军官,显然对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叫马克泌重机枪一事不大了解,要不然,怎么会采取这样的密集阵型。

当然,林龙不知道,林杰可是知道得很的,马克泌机枪的发明者,现在还在全世界各地推销这种产品,而且推销一直很不顺利,估计西方国家军队里面,有这种机枪的,屈指可数,而且,几乎全是正在进行实验的,根本还没有投入战场。

在原世界,直到一战中期的时候,这种机枪才算是真正发挥出它的威力来了,西方国家才多少改变了一下原先的密集攻击的队型,改为散兵攻击了,这一些,林龙又怎么知道,他觉得小鬼子排着队前来送死,也就不奇怪了。

八挺马克泌重机枪,全部放在林龙所在的正面战场上,十六挺轻机枪,则分配给另外三路,那种东西,进攻的时候,用处更大一点点。

当鬼子带近到离林杰只有三百米处,当鬼子乱打出来的子弹都开始在身边嗖嗖地飞着的时候,林龙这才冷静地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一时间,八挺重机枪喷射出了八条的火舌,战士们把刚才看到惨状而激起的怒火,全部发泄到对面攻来的鬼子身上了,八条火舌象八条火链一样,在战场上扫来扫去,凡是擦着边的鬼子,都是惨着着,倒了下去,有一些倒霉一些的,一下子中了几颗子弹,哼也不哼一声,就去见他们的天照大神去了。

随着八挺重机枪一起进攻的,是一个营共四百多条可以连发的毛瑟枪,这种枪的射程,可是八百米,经过了常年训练的护国一军的士兵们,对着密集攻上来的鬼子,几乎是一打一个准,才一会儿时间,鬼子就倒下了一大堆。

鬼子的指挥官一看,不大对劲,对面的火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之外,肯定不是他所认为的大清帝国军队的火力,要是大清帝国军队有这样的火力,当年甲午战争的结果,肯定是要倒过头来了。

他无法理解,这些可怕到了极点的火力来自何处,脑海里,下意识地把进攻的对方当成了西方军队。

一看手下倒下了这么多,他连忙下令,立刻回到村庄去,依托里面的房屋进行防守,等着天津方面的援军。

可是,当他回过头的时候,绝望地闭上了眼睛,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喊杀声,一支穿着自己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服装的军队,正端着可以连发的毛瑟枪,不断地朝着自己冲了过来,时不时的,就有一些人倒在地上,架起了一个他好象只在报纸中看到的好象是叫机枪的东西,朝着自己喷着火舌,他有点儿不明白,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一个国家的军队已经大规模装备了机枪的,但是,已经由不得他多想了,几发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膛,他摇摇晃晃地倒了下去,眼睛睁得大大的,满是不解。

林杰和林龙站了起来,慢慢地走到战场上,护国军的士兵们,已经开始打扫战场了。

按照林杰以前一再吩咐的,对付各国的军队,得有不一样的方法,对付日本军队,打扫战场上的时候,得朝着每具尸体的脑袋上再开一枪,不管他是不是活的,他对日本鬼子实在是太过于了解了,这种人渣,没有必要跟他们讲什么日内瓦公约,而且,林杰也不记得,日内瓦公约现在是不是已经有了,不管他了,要是别国的军队,倒是可以商量一下的,象俄罗斯和日本的军队,一句话,见了就杀,不用给他们客气的。

一共杀死了四百八十九个鬼子,没有一个活着的,得到了四百多杆毛瑟枪,以及大量的子弹,幸好,这支鬼子军队,看样子是出来扫荡的,并没有带着大炮,要不然,还得多费一番手脚,得与他们打一下炮战。

查了一下,护国军阵亡的没有,伤的倒有十几个,其中只有两个伤势较重,得送回去让军医看一下,其它的人,顶多就擦破点儿皮而已。

也是,武器先进行多,火力上占了绝对优势,人又多,而且还占了地利,又利用了鬼子对大清军队的轻视,这样的仗,要真是伤亡太多了,咱林杰也不用混了。

异时空之大中国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