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杀伐时间一晃,又过了十天。
为了加快效果,各兵士的赏银直接由各省藩库先发,等秋税的时候再提留。
在耗费了一百四十九万两白银后,各地总算没有传来大规模的动乱。
银子与明刊的宣传起了作用,各州府官员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但也不敢明着像山东那样反叛,而下面的军户都因为可以变为平民,一心等着改制,再则‘削籍为奴’这四个字极有震慑力,哪想到去跟着长官作乱。
山东方面,由于王承恩的人的四处分发‘特别’的明刊,使得百姓们出现犹豫。
原先王学昭还故作姿态开仓赈灾,随着饥民越来越多,济宁等各府都已经停止开粥场。
八卫所的士兵有些开始明白过来,他们兵谏就是把自己变回军户,而现在朝廷改制却是让他们自由为民。
这其中的区别是他们当了几百年兵的家族深知其味的。
虽然他们还是将信将疑,但军心已经开始涣散。
我接到各处的回报,心里总算松了口气。
事情没有变得太糟糕,只要解决山东作乱的叛军便可把这股暗流压下去。
这个时候,一些大臣开始焦急起来。
因为过了二十多天皇上仍然没有旨意给三营。
洪承畴也是急得不行,但上去的奏折往往没有批复。
他们这几个都是主战一派,朝中还有刘鸿训,韩鑛,孙慎行,刘宗周,张惟贤等一批温和派,剩下的就是主和派。
这日,孙承宗与贺逢圣两位内阁大臣,带着兵部尚书侍郎,洪承畴等商议,这次一起到乾清宫要求面圣,一定要劝谏皇上早作主意。
我刚看完八百里急报,李邦华在一旁跟我讲解朝中一些官吏的考核卷宗,方正华就进来禀报说是孙大人和其他重臣求见。
“宣他们进来吧!”众大臣进得乾清宫,行完礼后便开始了他们的此行目的。
我看他们各个神色焦急,猜到他们要说什么了。
只见孙承宗咳了一声,便出声启奏:“皇上,山东大乱已经有二十余日,山东靠近京畿,皇上宜早作决断。
然朝廷除安抚,公告外,未有一兵一卒前往山东,微臣以为,不管是战是抚都需以兵力为后盾。
方可使灾后的山东不至于乱得不可收拾,如今三营已整顿齐备,恳请皇上下旨命三营前去镇守山东。”
“嗯,你们都是来劝说朕发兵山东的是吧?”“臣等恳请皇上发兵平叛。”
这话倒说得众口一词。
“山东的事,朕已经做了安排。
孙爱卿熟知兵道,这里有几分急报,你们看下吧。”
孙承宗听皇上说有了安排,心里很是吃惊,这几日内阁,兵部都没有发文出去,皇上做了什么安排呢?他们从内侍那拿过几分奏折,入目赫然是袁崇焕,余大成,李三才的奏报。
袁崇焕的奏折上报祖大寿率一万五千的兵马已经出发;余大成则是言辽东军马已到,请旨下一步举动;李三才的是禀报已从海路运粮三十万石抵达登州,与祖大寿兵马汇合。
下面的大臣目瞪口呆的望着皇上,想不到在这二十天里皇上已经有了动作,就连他们最头疼的粮食也已经到位,满朝文武全部给蒙在了鼓里,他们还在那争辩是战还是安抚的时候,军马已然出发。
“呵呵,兵者,诡道也!朕从海路运送兵马粮饷到山东,必不能让叛军知晓,否则即使登州再坚固,也架不住众多人马的猛攻。
明刊既然发文安抚兵士,倘若三营再动,岂非表明朝廷言而无信。
这下你们可以安心了吧,朕刚才已经发旨意给祖大寿,余大成,命他们迅速平叛。”
下边的臣子没想到皇上已经把他们所要上奏的事情都已经办妥了,面上都透着喜色。
孙承宗愣了一下,马上躬身道:“皇上高瞻远瞩,反叛贼子必然被诛。”
我打断了他们的颂扬:“此番山东作乱,除了人祸,朕也有责任。
军户改制,兵士尚未明白,便已然下条文。
剩下的地方需得谨慎行事,你们是管兵事的,需得多加注意。”
“臣等遵旨。”
“好了,你们下去吧。”
他们告退后,我坐在龙椅上思虑了下,后面的举措全无头绪。
方正华递上一杯参茶,我忍不住舒松了下身子,揉了揉太阳穴。
此次平叛全靠借鉴历史上崇祯五年山东大乱的策略,从辽东调兵入关。
他们是没有人打得赢,而我却是没有兵可调。
堂下李邦华在一旁发楞。
便知他还在回思刚才的事情。
“李爱卿是不是很奇怪朕为什么不用三营?”一直没有说话的李邦华确实在考虑这件事,不过圣意难测,他哪敢搭话!“臣愚钝,皇上如此做自然有其深意。”
我看了他一眼呵呵道:“看来你也变圆滑了,朕还以为只有陈文一那小子狡猾。”
李邦华有些紧张,忙分辩道:“臣不敢!”“山东出现叛乱,朝中所有的人都以为朕会用三营去平叛。
原本朕也打算用三营的,可是朝中的大臣们,地方上的官员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这话听到李邦华心惊肉跳的,这二十多天来,每次朝会他也在,怎么感觉不到大臣们有私心呢?“微臣愚钝。”
“要是陈文一在,他便明白朕的想法,你阿,太过忠厚。
朝中大臣,要么主战,要么缓图,要么主和。
这三类人,主战者与力主缓图者还好点,不过是想自己去立点功劳。
这也没有什么!但是那些主和者却在给朕下绊子,他们想着恢复祖制,凭借祖荫仍旧可以占着大量的良田美宅,仍旧可以富贵一世。
他们巴不得山东的事闹大,三营装备用了十几天才补充齐,但是粮饷却仍旧没有到位。”
“皇上既然知道,为何…………”“为何不下严旨筹办军备给三营?查办那些拖延的官吏?”李邦华点了点头,我继续说道:“因为朕后来根本就没有想过把三营派到山东去,为什么呢?朕并非不相信三营人马的战斗力,他们可是跟朕在遵化血战过来的。
可惜这些人,都是洪承畴从各地招来的募兵。
而山东的兵员就占了很大的一部分,现如今让他们回山东平乱,去打自己的老乡,朕不得不考虑下。
即使三营的兵不作乱,也是影响士气,若他们在短期内不能平叛,那么后果可能是全国都出现叛乱。
朕不如顺着用三营吸引他们的目光。
至于那些作梗的人,岂是一下子就杀得干净?换了他们朕也要找得到人来做事才行。
你会试时那篇关于吏治的文章,朕还记得清楚。
你还年轻,朕希望过得几年,你也能挑起重担。
朕是信任你,才跟你说这番话。”
“蒙皇上隆恩,微臣定当尽心竭力为皇上办差。”
“你们几个都是朕要培养的人,只要你们忠于朕,便有你们一展所长的时候。”
“微臣虽非大才但忠君报国之心还是有的,臣誓死效忠皇上。”
“好,朕就取你这话,朕要去休息了,你把朕圈好的卷宗整理下。”
李邦华应允后恭送皇上离去,他看着皇上的背影,心中有百种滋味涌上心头。
山东登州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大城之北,还有水城与大城相连。
只要打开水城门,便可与渤海相通。
此番祖大寿带了一万的骑兵,五千的步兵在登州上岸。
一接到平叛的旨意,他便率军往最近的潍坊杀去。
上次作战,他给袁崇焕安排去守宁远,根本就没有打什么仗。
这次好容易从满桂手里把这次平叛的任务抢了去,憋在心里的躁动终于可以发作出来。
祖大寿的策略简单而直接,用轻型火炮轰炸城门,打破城池后,便领着骑兵蜂拥入城,凡抵抗者全部格杀勿论。
就这样祖大寿率着兵马一直攻到了济宁,期间一些州府没有要么就是溃散,要么稍微抵抗下就给剿灭了。
这些根本就没有做过战的兵丁怎是浴血奋战中杀过来的辽东军的对手。
不少像泰安,兖州等城更是开门投降。
八个卫所的指挥使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给祖大寿来了回各个击破,一路打了过去。
后面跟进的余大成更是运粮赈灾,使得百姓重新归附朝廷。
济宁城的王学昭看势头不对,企图逃进微山湖学那水泊梁山。
结果出城没多久,就给祖大寿埋伏好的轻骑兵一顿冲杀,便是全军覆没。
祖大寿历时二十三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功夫便把山东八卫所叛乱给平定。
消息传到京师,群臣震动。
此事明刊上倒没有什么言及,不过就是讲皇上调辽东大将祖大寿在山东巡查军户改制。
不管朝中臣子有什么想法,既然山东给平定了下来,那么善后的事情总要解决。
朝会上,刑部,兵部的人便向皇上启奏:“不知皇上如何处理那些饥民与卫所的兵士?”“朕已命祖大寿全力剿灭叛乱之人,至于俘虏的兵士……”我原本打算随便给他们几亩土地为民,但是转念一想,这个时代必须以雷霆手段来镇压住反抗的势力。
“就削籍为奴,其他的依条文改制。
山东卫所的改制继续进行,朕已经下令,此次平叛后,就从饥民中择其力壮者为兵。
其余饥民开往济南河堤修建堤防。”
刑部尚书张致发又道:“启奏皇上,那煽动叛乱者如何处置?”“嗯,山东各地官员凡是襄助王学昭作反的,全部判为腰斩吧。
作乱的八卫所指挥使夷其三族,凌迟处死。
各地作乱的宗人,一经查实,废为庶人,宗人谱上除名。”
我知道这些处罚,他们刑部不敢随意作出判决,只能我来作这个恶人。
“朕依据平叛的功劳行赏,祖大寿就封为昭勇将军,仍旧隶属辽东。
朕已派祖大寿率军到各地巡视,让卫所兵士见见边军的风采,往后也有个学习的榜样。
徐从治为山东巡抚,先治理黄河堤坝。
余大成为山东都指挥使统辖山东众卫。”
秉笔太监边听边写,随手润色,刷刷的就把旨意写好,我盖上御宝便发了出去。
在山东后续的问题上,我干净利落的颁布旨意处理。
人犯没有押到京城献俘,而是在济宁处决;祖大寿将步兵运回辽东,只带着一万的骑兵,依旨意径直南下,在江南各行省巡查军户改制。
各地宗人府开始抓拿作乱的宗人,查实后,全部废为庶人。
异世明皇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