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提前的叛乱(1 / 1)

异世明皇 半介过客 2234 字 8个月前

第六十一章 提前的叛乱满人罢免了范文程等,我看皇太极还怎么来攻明!他手底下的汉官可是人人自危,怎还会想着为他出力。

辽东众多的汉民,如果一味的作为奴隶虐待,便会人心思明,那么到了一个限度,就会像火山爆发一般。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恐怕是辽东满汉人心里都在想的一句话。

不过我心里也知道皇太极这是不得已的方法,这次出师遵化,虽然从兵力损失上来说,大明还吃了亏,但从国力比较而言,这次对满洲人的打击是很大的。

近五万的骑兵灰飞烟灭,皇太极即位三四年来的家底一下子就耗光了。

手底下的贝勒亲王们肯定是有意见的,而满洲现在汗位的继承是采用推荐制。

皇太极就算再信任汉人,总得压住这股暗涌,不给反对势力丁点借口,那么范文程他们就注定要成为牺牲品。

连带着整个辽东满汉的关系又恢复到努尔哈赤后期的对抗时代,这已经不是皇太极可以掌控的了。

当我正庆幸满洲的情况时,我接到今年首个不利的消息。

大明自我即位这几年,不是大旱,就是地震什么的,陕西在我的每年的拨粮赈灾的情况下,才导致没有出现什么民变。

陕西最穷的几个县,我特地从候选的京官里面找了几个干吏,让他们在那主持复产事宜,没有政绩不准调任,方把民风彪悍的陕西调剂安抚好!这次来的是山东六月大水,淹没数百里,几十万人流离失所。

从折子上来看,是灾民一片,济南城内水淹高达一丈,大部分百姓都往南撤了。

看完奏折我忍不住开始头疼,动不动就几十万人等我去救济。

我真不知各朝其他皇帝发生灾害时是怎样做的?几十万!我每年的赋税都是紧巴巴的,预算了下,至少要拿出五十万石粮食来赈灾,这样才能支持到明年夏季。

户部的意见是把海贸的粮食直接运到山东,以工代赈,修复堤防。

我照准了,命下面的地方官带领百姓往南集结,让郑三俊从南京的藩库里先调运二十万石粮食由运河送往济宁。

此时的山东肥城到济南一带,都成了汪洋。

洪水把田地房屋全部毁个干净,济南府的大小官员一早逃到了泰安,接着又去了济宁。

被水淹的各州府成千上万的百姓拖儿带女随着大流往东南逃难。

这日有十几万人筋疲力尽的逃到了王村,此处地势稍高,河水还没有淹来。

暂时脱难的百姓却面临另一个新的困境,逃了几天,不少人已经开始断粮了。

人群中幼儿见没有吃的,哇哇大哭起来。

想到无粮无家的境地,哭声很快蔓延开来,大人也不禁垂泪。

他们只能靠挖些野菜,草根暂且充饥。

这批逃难人群后面还有一批兵士,他们是济南卫设在城东千户所的,大水一来,他们也跟着百姓逃到了王村。

等他们踏着泥泞到了高地的时候,看到满片的百姓在那哭爹喊娘的,千户廖勇利不禁心里揪了下。

“该死的贼老天,一场大雨就把提防给冲垮了,让百姓怎么活?!”旁边一个百户道:“唉,济南府的堤坝都十几年没有修过了,给水一冲能不垮吗?”另一个人接着说:“每年都征收的防汛税还不是到了上头的腰包里,哪个见过一方土石。”

百户道:“现在不是讲这个的时候,再往东走没有十几天也到不了青州,这些百姓有多少能活到那都很难讲,就算到了那也不一定会开仓赈灾。

那些老爷的做法还不清楚吗?”廖勇利听了不禁忧心起来,如今是不能去青州。

他想了下,最近的大城只有泰安,对去泰安!“各位弟兄,这些百姓如果去青州,恐怕一半都剩不到,如今只有去泰安也许有机会活命,泰安知府总该救济百姓吧。

咱们带着他们去泰安,也算功德一件。”

那些兵士都是世袭军户,带着一家老小,听到长官这么说也没有意见。

四下去说动百姓去泰安,百姓们听到说,泰安有粮食赈灾,绝大部分的人都跟着兵士们往泰安前行。

一路上,不少人病倒的,饿得晕倒不能走的都纷纷掉队。

大部队仍顽强的向泰安——这个希望走去!然而廖勇利他们却是猜错了,他们带着十几万人千辛万苦的到达泰安城下,守城的兵士却关闭城门,不给他们进城。

原本又饥又饿的百姓进退两难,之前山东巡抚刘宇烈是打算在泰安赈灾的,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他的预测,因为京杭大运河水涨,运粮船一度受阻。

当地的存粮已经耗尽,泰安根本就无粮可放。

总兵张大可不敢放他们进城。

没有粮食的十几万人在城里不惹出乱子来才怪。

城外的百姓怎知这其中的情况,他们走了数百里,冒着风雨,忍饥挨饿以为到了泰安就可以有活路,如今却给拒之城外。

一些人见没有粮食不禁哀嚎起来,一时间泰安城外哭声震天。

困顿不堪的百姓守在城外不愿离开,希求当官的老爷发善心放他们进去,人群中也有不少人开始咒骂起来。

僵持了一个时辰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靠近城门外的百姓却发现了这几个月朝廷发来的公告,其中有两条消息赫然使这股逃亡的队伍**起来。

一是朝廷发文,在泰安发粮赈灾,让百姓在南边各府集结。

二是五军督府发文,卫所军户除去世袭改为募兵,每人发放五亩田地后,家属为民。

百姓见到朝廷发文泰安有粮赈灾,泰安总兵却不给进城,就开始鼓噪起来。

饥民中的兵士也开始附和,他们虽然转为募兵,但朝廷许予他们的农田却给淹了,收成至少要等到明年,而五军督府发文却是不保证军户家属粮食供应,就是他们自己平常也是吃不饱,如今再负担上家人如何生活!这使得他们对此大为不满。

泰安总兵张大可哪遇到过这样的阵势,可见到饥民不安分,便下令戒严,要用弓箭逼退饥民,结果当场射死几个不退的百姓。

民风彪悍的山东汉子见官府不给粮食还射杀百姓,顿时群情涌动。

下面十几万的饥民开始找来条木,就要撞开城门,城墙上的士兵看到密密麻麻的饥民,哪敢去阻拦。

在数百身强力壮的大汉轰击下,百余年没有经历战火的泰安城门轰然撞开,十几万的百姓蜂拥的冲了进去。

愤怒中的百姓,冲击了泰安府衙,还想理论的张大可也死在乱民之中。

占领泰安的饥民见库里没有粮食,就开始结队到城里吃大户,整个泰安一片混乱。

泰安兵士协同饥民作乱的消息在山东开始蔓延,山东十一卫四千户所的改制被中断,许多世袭的军官对于取消世袭本身就不满,开始领着士兵拖延抗命。

同时很多饥民也学着泰安城的样式,开始在各府县吃大户,各地兵卫对此也不闻不问。

如今廖勇利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变得这样,泰安给饥民占据后,他给下属拥戴暂管此城。

现在连着泰安一带都开始出现动乱,而他这个作为始作俑者,山东巡抚刘宇烈已经发文定为作乱贼子,并令济宁发卫兵征剿。

廖勇利原不过想为卫所的兄弟,逃难的饥民争点粮食,没想到成了反贼,已成骑虎之势。

经过反复思量,廖勇利最后还是决定投降请罪,这样只是罪在一人,否则可是株连九族。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前来剿叛的济宁卫所兵士在指挥使王学昭的带领下反戈一击,袭击了济宁城。

济宁卫的叛变使得山东的动乱一发不可收拾。

王学昭祖籍庆阳,祖上立有功劳,世袭济宁卫指挥使已有二十年,在济宁一带跋扈嚣张。

这次泰安发生叛乱,王学昭想着讨价还价,一直在拖延。

山东巡抚刘宇烈怕泰安事情闹大,仗着自己是一省父母官,哪理会一个小小的指挥使,严令王学昭迅速平叛,否则便要拿下大牢。

结果王学昭利用卫所改制期,兵士情绪不稳,煽动兵士造反。

他大肆宣扬朝廷已经取消世袭军户,要重新募兵,原先的土地也得交给朝廷。

他们这些军户就自生自灭,朝廷不管了。

这些军户一家老小都靠屯田过活,如今让他们为民却不给土地,怎么活下去?!是以大部分的士兵都跟着王学昭造反。

济宁的人哪想到王学昭会作反,山东巡抚刘宇烈与济南,济宁两府大小官员一个也没有逃出济宁城,全给抓住。

山东境内一时无人统筹,受到蛊惑卫所越来越多。

而此时运到济宁的二十万石粮食居然做了叛军的粮饷。

由于有粮食,王学昭很快就扩张到一万人马。

同时他给了泰安府一万石粮食拉拢泰安的廖勇利,想借用廖勇利在灾民中的名声,使得越来越多的灾民前来归附。

山东不少卫所都起兵响应王学昭,甚至一些乡坤开始给王学昭出谋划策。

半个月后,山东八个卫所全部占据城池,抓拿官吏,攻打不肯反叛的州府。

六月二十九,王学昭在泰安大会其他七卫。

因为王学昭手中有粮食,给推为山东总兵官。

王学昭也不笨,知道接下来如果他们自己拉着旗杆跟朝廷作对,那么最后还是会给群起而攻,惟有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才不会给剿灭,朝廷也不敢随意派兵前来。

他们找来山东裕王失势的宗人,推说现在皇上被奸人蒙蔽,才会打压宗人,削减兵卫,他们也是不得已才起兵。

只要皇上恢复旧制,他们便归顺朝廷。

王学昭说得眼泪涟涟,仿佛自己真的是为了太祖子嗣而兵谏一般。

那些不甘的宗人一心想恢复自己往日的地位,在众卫响应下也是个机会,便听从王学昭的安排,共举尚在青州的衡王朱常庶为山东名义上的长官。

并且在山东四处发文公告此番兵谏只为恢复祖制,而非造反。

在宗人的名义下,很快得到了一些豪族的支持。

到了七月中旬,山东只有德州,青州,登州一线没有造反。

我接到王承恩的回报,居然是泰安出现乱民,而且还占领了州府,为首的是一个卫所千户。

招抚还是去剿灭呢?我想了下以前历史上发生在崇祯五年的山东大乱,决定发兵追剿。

可我还没有下旨,山东的情报源源不断的报来。

济宁卫反了兖州卫反了乐安千户反了胶州卫反了济南卫也反了………………………………最后是八卫推举衡王朱常庶为山东督帅,而且还上奏折到京城,言明自己本非造反,只要皇上恢复祖制,山东兵卫便偃旗息鼓归顺朝廷。

好手段!居然在这个大好时候,乱了!我恨不得把这些指挥使们捻死!!但恨归恨,问题总还得解决!我马上在文华殿召集大臣们商量如何应对现在山东的局面!“朕改制,有益于军户,他们怎么就造反啊?连着整个山东都乱了,你们来告诉朕!”我一说完,大臣面上表情不一,左副都御史吴执域接着回奏:“皇上,兵制改制原本是为军户着想,但由于改制过快,各地兵士尚未明白圣意。

加之卫所长官反对,歪曲改制条文,是以兵士协同长官作乱。”

嗯,看来还是自己心急惹出来的祸事。

我心情稍微平复了点,接着问道:“其他各地情况怎样?孙承宗回答道:“皇上,微臣刚刚得报,其他卫所尚未有动静,改制仍旧进行。

不过山东行省附近的宗人四处游说官吏,要求上表恢复祖制。

各支王爷也不能禁止,请皇上定夺。”

我皱了下眉头忍住不发火,问道:“各位爱卿以为如何?”一个头发花白的翰林学士出来奏道:“臣以为,下边人无非是想恢复旧制,皇上可暂时答应,等平定后再做缓图。”

“臣附议。”

“臣也附议!”十几个官员附议后,剩下的官员见皇上没有吭声,也不敢讲下去了。

我看了下各部大臣,却是没有一个说话。

“孙承宗,如果要剿灭山东叛乱,以为调何处兵去最好。”

孙承宗哪想到皇上要动刀兵,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臣以为,以为……如今调兵不妥。”

异世明皇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