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还有你(1 / 1)

善败者刘备 剑眉枉凝 1774 字 7个月前

关羽水军前往江陵,有两条进军路线。

一是先沿汉水东南方向行进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然后溯长江西上到达江陵,在汉水与长江中行驶的路程差不多都是1200多里,总计约2400多里。这一条路线今天仍然通行,路程也没有多少疑问,是绝大多数人认同的自襄阳到江陵的水路。

有疑问的是第二条水路。据《宋书·州郡志》记载:江陵“去京都(今江苏南京)水三千三百八十”,夏口“去京都水二千一百”,襄阳“去京都水四千四百”。可以看出,南朝刘宋时期,襄阳至夏口的水路是2300里(4400里减去2100里),这差不多是汉水从襄阳至夏口水道(约1200里)的两倍。很明显,《宋书》记载的从襄阳至夏口的水路,必然不是一直在汉水中行驶。

这说明在南朝刘宋时期,从襄阳到江陵,除了沿汉水东南行至夏口然后取道长江这条水路之外,还至少有一条水路可以到达江陵(大约是从汉水取道夏水、杨水或涌水)。而这一条水路还是一条近路,只有一千余里(江陵至夏口水路为3380里减去2100里等于1280里,则襄阳到江陵水路为2300里减去1280里等于1020里,或者4400里减去3380里等于1020里)。甚至有时候前往夏口也是先走这条水路到达江陵,然后顺长江东下。

论证第二条水路在三国时期是否存在,后来在什么时期消失,涉及古今地理的演变、云梦泽的消亡等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实在过于复杂。我只在这里简单找出几条论据支撑。

论据一:西晋陆机《辩亡论》写道:“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邓塞正是在襄阳附近。此外,王粲《英雄记》记载,曹操欲从襄阳浮汉水到长江,但由于“无船”,只好“作竹椑(筏子),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出大江,注浦口”。这两条记载,可以证明赤壁战前,曹操的大部队及投降的襄阳军队至少有一部分是走水路与江陵水军会师后开往赤壁的(确切说是乌林)。但江夏掌握在刘备和刘琦的手中,曹操军队走水路不可能经过夏口前去乌林会师(如果能通过夏口也不必在上游的赤壁决战了),当然更不可能水军变空军飞过去,必然有另外的水路通往江陵一带的长江,与江陵水军会师后顺江东下。

论据二:日后刘备配合周瑜进攻曹仁镇守的江陵,提出了“从夏水入截(曹)仁后”(《三国志》注引《吴录》)的进军计划。证明水军可以从江陵附近的长江进入夏水,并可以沿夏水深入江陵北部。很有可能正是这一条夏水连通了汉水。

论据三:关羽日后从江陵、公安出发北伐襄阳、樊城,当时江夏掌握在东吴手中,史料中并没有关羽向东吴借道的记载(东吴答应不答应暂且不论)。但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水军大显神威,水淹于禁七军,攻灭庞德等人。如果没有其他水路,关羽水军的大船难道是飞过去的?

由此可以证明,这第二条水路在三国时期乃至南朝刘宋时期,都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还是一条近路,只有一千余里的路程。

刘备如果急于占据江陵,南撤时有两个选择:一是陆军分军一部分脱离军民联合队伍先走;二是派关羽水军走近路直下江陵。

但刘备既没有分军,也没有派遣关羽水军抢先占据江陵。否则,用十多天时间走一千余里水路,是绰绰有余的,当刘备兵败当阳的时候,关羽已经在江陵城里晒太阳了。

而刘备兵败当阳的时候,关羽水军还行驶在当阳附近的汉水中,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关羽根本没有急着前往江陵。在当阳附近接应刘备,不是巧合,而是事先做好的安排。从一开始分军,关羽水军的任务就不是急于占据江陵,而主要是策应和掩护刘备陆军。

这是刘备撤退时部署的一手好棋。刘备清楚曹操的长处是陆军尤其是骑兵,水军就是曹操手中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由关羽水军担任策应和掩护陆军的任务,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水陆两军同步前进,最终同时到达江陵。

因此,在当阳长坂遭遇虎豹骑的猛烈打击后,刘备毫无疑问会向东“斜趋汉津”,会合关羽水军。

陆军溃败,至少还有关羽水军可以依靠。此后一直到南征四郡时期,关羽水军是刘备唯一的嫡系军事力量。

刘备与关羽会合后,眼看曹操虎豹骑已经迅速南下,他们原定会师江陵的计划已经落空,只好改变行军路线前往江夏一带。

刘备做出这个决定,至少有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刘备一方与江夏太守大公子刘琦一向交情不错,现在又有共同的敌人曹操,牵手合作是共同的需要。

二是此时刘备只能依靠关羽水军前进,而水军只能走水路,现在曹操骑兵南下抢占江陵,关羽水军就只能走另一条水道——沿汉水走江夏,进入长江。

三是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

来人便是鲁肃,因为献出“榻上策”(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而深受老板孙权器重的鲁肃。

鲁肃不辞劳苦冒着生命危险奔波几千里深入荆州来到当阳,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吊唁老板孙权的杀父仇人刘表那么单纯,而是身负重任,既要与大公子刘琦化敌为友,又要与刘备联络感情建立友谊。

曹操几乎兵不血刃迫降荆州,身在江东的孙权早已坐不安稳睡不踏实。在强大的曹操威胁之下,不只是刘备、刘琦需要盟友,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孙权也有同样迫切的需要。

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牵手合作是必然的结局。

因此,刘备顺水推舟,接受鲁肃的建议,率军前往江夏一带。这样不但能摆脱曹操的追击,而且能靠近东吴的地盘,便于日后抱团取暖,联合抗曹。

不过汉水从当阳到江夏的水道还远,曹操追了那么久追得那么辛苦,怎么舍得让你潇潇洒洒地走?

能否安全到达江夏,刘备唯一能够指望的,还是关羽水军。

刘备的水军,最早组建于驻军樊城时期,而且应当是在后期。

此时,刘备逐步取得了刘表的信任。也是在此时,刘表早年的战友(比如黄祖)大多老去或死去(刘表临终言“诸将并零落”),打仗需要依靠刘备这样有些真材实料的人。

于是,在刘表的许可下,驻军樊城的刘备开始组建一支水军。日后威震华夏的关羽水军,就此诞生在襄阳和樊城之间的汉水之中。

这支水军初创时期的统帅,很可能就是关羽。三国时期为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做到兵知将、将知兵,往往是一个将军固定统领一支部队。

不过这支水军的数量应该不多,大约只有几千人。

刘琮投降曹操时,许多不愿投降的襄阳、樊城一带的荆州水军,纷纷投奔刘备,关羽水军得以迅速扩军。

在刘备南撤时,关羽水军担任了运输军需物资和掩护、策应陆军的重任。

关于这一点,从刘备的军队分配上也可以看出端倪。从樊城南撤时,刘备的军队大约有一万人,分给关羽的水军和船步兵大约是一半,也就是五六千人。后来诸葛亮出使东吴时曾说“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考虑到当阳惨败后能够活着回来的将士数量不会很多,这一万精甲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是关羽水军,在八九千人。也就是说,关羽水军中有不少是刚刚投奔刘备追随南下的刘表水军。而刘备派遣这样一支庞大的水军在汉水里游**,既然不急着去占领重镇江陵,一定另有重任。

实际上,关羽水军在汉水中南下,与刘备陆军的进展保持同步,几乎每天还要互通消息,协调进度。

汉水中有荆州水军时,关羽就打个招呼,喊兄弟们跟我走吧,我们欢迎你;汉水中或岸边有曹操的追兵时,关羽就狠狠地揍他们几下。

如果不是关羽水军掩护陆军、切断水路、带走船只,曹操进入襄阳后,派遣襄阳水军运载大批军队南下,然后迂回包抄刘备,速度比骑兵慢不了多少,而数量将不再是五千,会是好几万。再加上虎豹骑两路夹击,带给刘备的将是灭顶之灾。

关羽水军带走汉水船只,有前文引用《英雄记》的记载:“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

当然说“无船”有夸张的成分,但船少不够用是不争的事实。襄阳是荆州重镇,也是刘表经营多年的大本营,如果说襄阳一带本来就没有刘表的水军和船只,那就有点太离谱了。曹操到达襄阳时“无船”,肯定与关羽的努力拉人和认真抢船的出色工作是分不开的。

关羽水军在南下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曹操绝不会轻易放弃追击刘备,但苦于没有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军,陆军进攻水军又无从下手,只好望水兴叹,眼睁睁地看着刘备上了关羽的船,又一次跑路成功。遗憾的是,关羽水军与曹魏名将乐进、徐晃、文聘、满宠等人交手发生的汉津之战、寻口之战、荆城之战,由于《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难以确定具体的交战时间。

当阳惨败,刘备能够死里逃生、东山再起,表现最为突出的不是出山不久的诸葛亮,也不是堪称长坂双璧的张飞和赵云,而是水军统帅关羽!

是关羽救出了危难之中的刘备和他的骨干成员,也是关羽保全了刘备最后的一支军事力量。

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刘备日后正是凭借这些骨干成员和关羽水军,东联孙吴,北抗曹魏,奠定蜀汉霸业。

关羽能成为刘备手下的第一名将,绝非侥幸。他被后世尊为“武圣”,也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