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七年中,刘备蛰伏荆州,没什么大事发生,但他并没有闲着。
除了三陪之外,刘备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乱世中什么最宝贵?人才,绝对是人才。刘备就在想方设法招揽人才。
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刘备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事业一直处在低谷,痛定思痛,直到这个时期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其实刘备一直很重视人才,从年少时期组织涿郡少年团,到乱世打拼一向礼贤下士,无一不是为收服人才而努力。
但令刘备有些伤心的是,许多人才不重视他。
这也是为什么早期刘备身边人才不多的原因:不是他不重视人才,而是人才看不上他。
东汉初年的名将马援对光武帝刘秀说过一句乱世名言:“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的确,在大一统的时代,士人要想当官,老板没得选。只有一个皇帝,一个朝廷,等于只开张一家垄断公司,人才全由老板随意挑选,不干也得干,想干未必让你干;要当隐士,做闲云野鹤,得家里有房有地有粮有钱。乱世却不一样,老板往往不止一个,以三国来说,就有曹老板、袁老板、孙老板、刘老板等多个,人才也有了选择的余地。这就与今天的大学生就业一样,成了双向选择。
可以选择的时候,到底选哪一个老板?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不同人的选择差异也很大。如同今天找工作一样,应聘者要考虑薪酬待遇、发展前景、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等因素,当时的人才选老板同样要考虑这些因素。但每个人最看重的东西并不一样,有些人更看重薪酬待遇,有些人更看重发展前景,有些人看重与老板的私人感情,还有一些人看重企业的特色——虽然乱世中各个老板本质上都是打天下,但还是有所差别的,比如曹操倾向于霸道,刘备则更倾向王道。
当然,每个人看重的因素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纠结在一起。
现在我们不妨从找工作的角度,给三国时代的老板们做一个鉴定。鉴于有些老板的成色实在太差,我们只筛选出袁绍、曹操、孙策孙权兄弟、刘备这几位大哥级的老板。
第一回合,论实力。
带头大哥袁绍的实力原本是最雄厚的,所以他麾下的人才也最多,连荀彧、郭嘉等猛人开始也在他手下打工。但他在官渡被曹操打败后,事业开始走下坡路。后来曹操老板兼并了袁老板的公司,就成为天下第一,地位无人能够动摇。孙氏兄弟占据江东,割据称雄,但还没有逐鹿中原的实力。刘备老板公司倒闭好几次,勉强能够依附别人重组公司,更没法和曹老板同日而语。
所以,第一回合胜出者是——曹老板。
第二回合,论业绩。
曹老板凭借首先倡导讨伐董卓、搞定吕布袁术等老板的一系列出色表现,赢得不少分数,业绩十分辉煌。尤其是搞定袁老板之后,已经被公认为最彪悍最能干的掌舵人。孙策老板的业绩也不错,可惜英年早逝,接任的孙权老板还没干出多少成绩,并不为人所知。倒是刘备老板,越挫越勇,百折不挠,凭借打不垮的勇气、打不完的魅力、打不散的团队,虽然业绩不够突出,声望值却上升很快。
第二回合,最终胜出者还是——曹老板。
第三回合,论出身。
东汉是一个很看重门第出身的时代。在这方面,袁绍老板有着先天优势,四世三公的家族地位,除了皇帝无人能比。曹老板虽然也是高干宦官子弟,但比起袁老板那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孙老板是小公务员后代,与刘老板差不了多少。不过,世间已无袁老板之后,这几个老板中间出身最好的就是曹老板了。
第三回合胜出者依旧是——曹老板。
第四回合,论政治背景。
起初袁老板被推举为讨伐董卓各路诸侯的盟主,占据政治优势。但建安元年,曹老板抢到汉献帝做公司名誉董事长兼形象代言人之后,顿时万众瞩目,袁老板则黯然失色,孙氏兄弟和刘老板等其他诸侯更是望尘莫及。
第四回合的胜出者,毫无疑问是——曹老板。
第五回合,论企业特色。
袁老板和孙老板的企业特色不是很明显,只是乱世称雄,谋求霸业。相对来说袁老板行事比较犹豫少断,孙策老板比较威猛躁急,年轻的孙权老板的特色还不为世人熟悉。曹老板的企业特色很明显,老板为人多谋略善用人,少拘束重实用,在他带领下的企业,凭借强悍的军队战斗力,屠城杀降样样都干,震慑性很大。但如郭嘉所说,很多地盘都是“徒以威服”,可以说是暴力强权。刘备老板的特色也很明显,思想正统,行事稳重,注重道德建设,仁义之名远播,但同时负面效果是少权变见事迟。总体来说,刘老板的风格是儒家仁政。
第五回合,曹老板和刘老板平分秋色。
通过对四大老板的比较,可以看出曹老板得分最多,他的企业优势最大。所以,很多人才首选的就是曹老板。就连刘备识拔举荐的袁涣、陈群、田豫等人,后来都投奔曹操,成为曹魏名臣。
这个完全可以理解,与今天的人们找工作一样,大多数人都喜欢高官厚禄、饭碗稳定,所以哪个老板开的薪水高,工作有保障,投资风险小、回报高,大多数人就会选择哪个老板。
此外,与老板的私人感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砝码。比如曹操决定单干讨伐董卓时,首先过来帮助他拉起队伍的就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本家兄弟;刘备起兵时的班底也是自己早年结交的关羽、张飞等兄弟们。
不过人才选择老板,也不是看中谁就能选谁的。除了想投奔老板的主观愿望是否强烈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限制因素——地域。
地域因素在今天已经十分薄弱了,但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的乡土意识又很重,地域因素绝对是一大局限。很多人就近选择在当地开张的老板那打工,比如河北人才多选择袁老板,江东人才多选择孙老板。项羽所说“富贵不归乡里,如衣绣夜行”,也代表了一大批人的观念:做官最好能荣归故里,如果家在曹老板的地盘,自己却在孙老板那里打工,有家难回,宦游的滋味很不好受。再者,乱世中跑来跑去找老板风险很大,搞不好就在路上出个意外挂了,那可真是冤枉到家了。
因此,即使江东或荆州的人才更加看好曹操老板,但在机遇到来(比如曹老板把生意扩展到江东和荆州)之前,这些人也就凑合着在孙权老板和刘表老板的公司干了。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欣赏孙权老板、刘表老板多于曹老板,只是机缘合适而已。
如同今天的大学生毕业,有些毕业生非常看好一家企业,可是这家企业偏偏此时不招聘新人或者要求有工作经验,这些毕业生只好先去别的企业打工,但心里很有可能还在想:等到机会来临时,我立马就跳槽。
这样一分析,我们会发现,刘备老板的劣势非常明显。
刘备此时没有地盘没有资本,租借别人的地盘开张,几乎算不上一个独立运营的公司。他的公司倒闭了很多次,换地域重新开张了很多次,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丢了好几次,凭什么让人才跟着你瞎折腾?连饭都吃不饱,生命都没保障,还谈什么理想和发展?
此时的刘备与曹操比起来,可以说刘备开的是一个发展前景不明朗、几次关门停业的私营小公司,而曹操开的是垄断性央企,或者说是政府机关。
以今天找工作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人都会首选公务员或者大国企。当时也是一样,绝大多数人注定会选择曹操。毕竟混来混去没前途,说不定哪天就会掉脑袋,正常人都是不喜欢这样的日子的。
前期跟着刘备一路走过来的人才,都不是为了官职爵禄,而是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说的“以性情相契”(《廿二史札记》),也就是情投意合,相互之间如朋友、如兄弟,一起并肩奋斗风雨同舟开创未来。
这些人与刘备相识相知、患难想随,是经历了一些时间和风雨的。至于其他的人才,与刘备没什么深厚的友谊和深入的了解,所以在选择老板的时候,自然很少考虑他。
在发展前景不明、多次漂泊逃难的条件下,刘备之所以能够吸引一部分人才并且留住这些人才,除了天生的领导气质加后天的学养形成的个人魅力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他走的是人间正道——坚守仁义原则、立志为国为民,在道德高于一切的中国古代社会,刘备这样的君主毫无疑问是最为理想的。此外,刘备对兄弟义、对臣下礼、对百姓仁,会用人,能团结人。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品质好;二是走的路子正;三是以真心待人。
值得一提的是陈登。陈登曾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刘备评价陈登是:“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可以说,刘备与陈登是惺惺相惜。然而,这两个人最终擦肩而过,没有走到一起。刘备遭到吕布偷袭丢了徐州后,陈登成了吕布的员工,但他与他爹陈珪投效了曹操,后出任广陵太守。后来刘备再没有在徐州站稳脚跟,一直流离失所,到陈登英年早逝的时候(201年),刘备还是前途暗淡寄人篱下。
这与古往今来一些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人的故事有点相似。毕竟能抛弃高官厚禄,乃至抛开一切,不计代价跟着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同生死、共命运,需要太多太多的勇气。
因为难得,所以珍贵。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其眼光和魄力着实令人敬佩。
关羽、张飞、简雍、孙乾、麋竺、赵云、陈到、夏侯博,以及一些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无名英雄,都值得我们尊敬。
世人能看到他们青史留名的彪炳功勋,却往往忽略了他们跟随刘备创业时的艰难困苦。他们也许动摇过,矛盾过,但他们终究挺了过来,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
一个团队要想发展,除了有一个好领导,也必须有一拨这样信念坚定矢志不移的好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