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离婚那点事儿
曹操在短短八年间,连续下发了三道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以此摧破当时社会的旧观念。他本人,正是这一理念的身体力行者,甚至把“唯才是举”贯彻到了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
要想理解曹操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继承法”。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基本原则。什么叫“嫡长子继承”呢?
常有人误会,认为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实则不然。准确来讲,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可能有人觉得:这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一个男人可以娶好几个女人吗?当然有区别,区别体现在法律上。
中国古代,一名男性,只能娶一名正妻。要是立两个正妻,那是违法犯罪行为,相当于今天的重婚罪。《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一个男子已经有太太了,再娶一个的,判处一年有期徒刑。
有人说:妻子不妻子的,不就是个名分吗?没关系,我多娶几个妾,我对自己的小妾特别宠爱,好像对待妻子一般;至于妻子呢,我冷落她,让她独守空房,把她实际上当小妾对待。这样是否可以?当然不行,也是犯罪。《唐律疏议·户婚律》也有规定:“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二年。”违反此条,判得更重,两年有期徒刑。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先娶了一个姓李的太太,后来李太太因为她爹犯罪受牵连,流放边境,贾充就又娶了一个郭太太。几年后,李太太刑满释放,回来了,这就有俩太太了,怎么办呢?晋武帝司马炎特地下了一道诏书,特许贾充有左右二夫人,这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特例。
一般来讲,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个正妻。正妻生的儿子就是嫡子;妾生的儿子,就是庶子。嫡子的继承权,远远优先于庶子。正妻生了很多嫡子,谁有最优先的继承权呢?嫡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就是嫡长子,由他继承父亲政治方面的遗产和权力。其他小孩,只能分点经济上的财产。
按照中国古代的继承法,只有嫡长子有恶病,比如严重残疾,或者先天性痴呆、精神不正常,其他儿子才有机会。否则,继承人只能是嫡长子。至于嫡长子是不是几个儿子中最优秀的一个,这是无所谓的。这就是中国古代继承法的基本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这个继承法则,与现代人的观念有很大的差别。君主的家族继承,涉及一国之兴衰存亡,可不慎哉!难道不应该精心挑选最优秀的儿子,作为下一任君主吗?如果嫡长子资质平庸,甚至昏庸残暴,而偏偏老二、老三脑子比较灵光,难道不应该废长立幼吗?
其实,嫡长子继承制,不是某个人想出来的办法,而是在几千年血与火的考验中,以无数血淋淋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把《春秋公羊传》那句话反过来——“立嫡以贤,不以长”,选最优秀的儿子而非长子当继承人,会导致什么后果?
每个儿子都会有机会,他们一定会不遗余力竞争上岗。竞争的办法,一方面是伪装自己,把自己扮成大贤人;另一方面就是中伤对手,甚至迫害对手。而现任君主手下的文武大臣,为了风险投资,现在扶植一个太子,将来就可以成为从龙之士,就有拥戴之功,也会分化成好几派,帮助自己看中的皇子,打击其他皇子。这就是党争。
如果每个君主选继承人都这么搞,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大致在西周初年,逐渐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谁能成为下一任继承人,完全看血缘,完全由天定。具体嫡长子位置上的是哪个具体的人,并不重要。就算这个嫡长子还没有出生,位置已经给他预留好了。其他儿子,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生来就是做臣子的命。所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最大好处,就是稳定。
任何制度,有优点,一定会有缺点。追求完美无瑕的制度,那是理想国、乌托邦。务实的政治家,只会考虑如何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尽力克服现有制度的缺点,扬其长而避其短。
嫡长子继承制的缺点,就是嫡长子本人的能力问题。为此,一方面,太子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制度的重要一环。大约自西汉文帝开始,一个太子出生之后,就由一群精心挑选的德才兼备的人物担任他的导师;经过十几年的言传身教,成年之后,再进行行政能力的历练。一般来讲,等这个太子继承君位,能力不至于太差。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设立了丞相制度。君主是世袭产生的,标准是血缘;丞相是选举产生的,标准是能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理想的君主应该垂拱而治、清静无为,将朝廷大事托付于丞相。丞相制度,也是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要救济。
嫡长子继承制,也许不是最合理的继承法,但肯定是最保险的继承法。这就是中国古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立法智慧。
曹操的嫡长子是谁呢?曹昂。
曹操的第一任正妻是丁夫人,但丁夫人没有小孩。曹操当时还有个姓刘的妾,曹昂就是这位刘氏所生。刘氏死得早,曹昂就由丁夫人带大,成了曹操的嫡长子。曹操很器重曹昂,把他当继承人培养。
第一,曹昂二十岁,曹操就设法使他被推举为孝廉。曹操本人,就是通过家族运作,二十岁举孝廉起步,一路走到今天。曹昂举孝廉,可以看出曹操想让这位嫡长子沿着自己的足迹,复制自己的成功,继续往下走。
第二,曹操行军打仗,总把曹昂带在身边。曹昂二十岁时,时代已经和曹操二十岁时大不一样了。曹操二十岁,朝廷腐败归腐败,天下还是太平之世;而曹昂二十岁,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所以光举孝廉是没有用的,必须会打仗,成为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所以曹操行军打仗,总是带上曹昂,希望对他言传身教,让他耳濡目染,增长军事方面的经验,掌握用兵的精髓。
但是非常不幸,曹昂没能通过战争的残酷考验,竟然因为曹操的一次失误,断送了年轻的性命。
公元197年,曹操带兵攻打军阀张绣。张绣感到实力悬殊,干脆献城投降。曹操志得意满,进入城中,居然看上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叔叔已死,这位婶婶守寡,据传很有姿色。曹操遂将之纳入后帐。张绣感到受了羞辱,勃然大怒,突然反戈,发动偷袭。曹操措手不及,一败涂地。这是曹操人生中输得最惨的战役之一。曹昂,就在这次战斗中阵亡了。
曹昂死后,丁夫人十分悲痛。她虽然不是曹昂的生母,但毕竟有养育之辛苦,处出感情来了。更重要的是,丁夫人自己没有子嗣。她一心想着曹昂如果能够成为继承人,自己也好“母以子贵”,巩固作为正室的地位。但如今,唯一的希望居然死在了战场上,丁夫人自然不胜悲伤。
她又看到,曹操居然每天还是那么冷静地处理政务,完全没有一点儿悲伤的意思,觉得很惊讶,也很愤怒,质问道:“你儿子都死了,你居然一点儿反应都没有,你还是不是人?你还有没有人性?”她三天两头朝着曹操发脾气。
曹操一开始还忍着,毕竟丧子之痛,也是人之常情。但到后来,忍无可忍,就把丁夫人赶回娘家去了。
整个世界都清静了!曹操清静下来以后,仔细想想,觉得自己做得也有点儿过分,又觉得双方都冷静过了,大概可以和解,就亲自去丁夫人的娘家,想把她接回来。当时丁夫人正在织布,曹操先派人进去通报:“曹大人来了!”丁夫人毫无反应,继续织布。
曹操没办法,只好亲自蹑手蹑脚地走进去,用手拍拍丁夫人的背,温柔地说:“跟我回去吧?”(顾我共载归乎?)丁夫人还是不理不睬。曹操感到很没面子,拔腿就往外走。走到一半,忍不住又回头问:“真不跟我一块儿回去吗?”(得无尚可邪?)丁夫人将沉默进行到底。曹操一发狠,说了句:“那拉倒吧。”(真诀矣!)双方办理离婚手续。
曹操和丁夫人离婚以后,正妻的位置就空了出来,嫡子的位置自然也空了出来,散发出诱人的气息。这两朵花,会落在谁家呢?曹操的几个儿子,又会打响怎样的夺嫡之战呢?
天才薄命,普通人才有机会
接丁夫人班的,是曹操的小妾,出身于倡伎的卞夫人。
卞夫人虽然出身卑微,但很有魄力。当年董卓乱政,曹操孤身一人逃离洛阳城往东跑,没有告诉家小。袁术冒冒失失跑去曹家传信,说曹操死了。曹操的其他妻妾一听,都打算散伙,各回各家,另觅夫君。唯有卞氏,不仅不为所动,还极力阻止。她说:“夫君到底死没死,还不确定。你们今天跑了,他明天回来了,你们还有何颜面见他?更何况,就算夫君真死了,我们作为妻妾,难道不当共患难?”后来曹操听说此事,对卞氏另眼相看。与丁夫人离婚之后,曹操就把卞氏扶正。
卞夫人有四个儿子,其中一个早夭,剩下三个,个个非常优秀:长子曹丕,足智多谋;次子曹彰,武艺高强;三子曹植,文采风流。可以说,他们各继承了老爸曹操的一部分优良基因。
那么,这三个优秀的儿子,谁最有希望继承老爸的王霸之业呢?
很遗憾,最有希望的不是他们三个,而是另有人在。曹操是位很有想法的父亲。古代对政治遗产继承人的规矩,什么“立嫡以长不以贤”,都是约束凡人的,在曹操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眼中,就是废纸一张。世人遵守那些繁文缛节,我曹操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立嫡以贤不以长”,要“唯才是举”!
那么,曹操的儿子之中,谁最有才呢?
曹丕、曹植的确算是诸子中的佼佼者了。但是在另一个儿子面前,还是黯然失色。这个儿子,就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
如果说曹丕、曹植,都是几十年难得一见的人才,那么曹冲就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关于曹冲,流传最广泛的,是“曹冲称象”的故事。《三国志》记载:曹冲五六岁的时候,江东的军阀孙权进献了一头大象。北方很少见到如此庞然大物,曹操率领众人一齐观赏,啧啧称奇。曹操突发奇想,问道:“这大象有多重?”众手下都犯了难。当时可没有能称量大象的体重秤。只有曹冲,应声道:“这很简单,让大象上船,看水面在船帮的哪个位置,画一条刻度线。再让大象上岸,把石头装到船上,一直到水淹刻度线为止。最后称量一下石头的重量,不就等于大象的重量了吗?”曹操与众人听闻,又惊又喜。
曹冲称象的故事,家喻户晓。下面再讲一个故事。
曹操搞名法之治,执法近乎苛刻。他有一副马鞍,存放在仓库。有一天,保管员打开仓库,检点物品,突然发现:这副马鞍被老鼠咬坏了,东缺一块,西缺一块,没法用了。仓库保管员吓坏了:这要是被曹操知道了,那可怎么了得?要不我去自首吧,争取宽大处理!
曹冲得知此事,说:“你不用怕,先别忙着自首。三天以后,你再去。”曹冲找来一件自己的衣服,拿把小刀在衣服上戳了好几个洞,放起来;然后皱着眉头低着头嘟着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曹操看到小儿子不高兴,就问:“你怎么啦?谁欺负你了,告诉我,老爸给你出气!”曹冲说:“我听大人说,东西被老鼠咬了,就会倒霉。我的一件衣服被老鼠咬了,所以心里很难受。”曹操赶紧开导:“没有的事情,那都是迷信。别相信!”过了两天,仓库保管员来自首,说:“曹大人,您的马鞍存放在仓库中,小人保管不力,被老鼠咬坏了!请您治罪!”曹操哈哈大笑:“我儿子的衣服,成天就在眼前,尚且被老鼠咬坏了;马鞍存放在仓库,你又不可能每天看着它,被咬坏再正常不过了!”摆摆手说没事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
第一,曹冲确实聪明。
曹操小时候,也耍诡计骗过他的老爸和叔叔。曹冲呢,也是小小年纪骗老爸。但是,曹操他爸那是什么水准?岂能和曹冲他爸相提并论?由此可以看出,曹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二,曹冲有仁义之风。
曹操骗他爸,是为了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曹冲骗他爸,是为了救人性命。两者一对比,有天壤之别。
所以,曹操最心仪的接班人选,当然是曹冲。
但是,非常遗憾,在赤壁之战这一年,也就是公元208年,爆发了一场罕见的大瘟疫。天妒英才,天才儿童曹冲就在这场瘟疫中染病身亡,年仅十三岁。
曹冲死后,曹操非常悲痛,每天痛哭流涕,身体也一天天地垮下去。曹丕看不过眼,劝慰曹操:“父亲大人,人死不能复生,您还是节哀吧,身体要紧啊!”
曹操红着眼睛,冷冷地瞥了一眼曹丕,丢下一句话:“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我这么大年纪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人世间最大的惨剧莫过于此。但是曹冲之死,却便宜了你们这群小兔崽子,是你们的幸运。
曹操这句话,吐露了他掩埋在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他早已经把曹冲看作心目中的最佳接班人选了。曹丕后来当了皇帝,也曾经说:“按照次序,当然应该是我的兄长曹昂当继承人。他要是活着,就没有我的机会。不过,我的弟弟曹冲要是活着,我也不会有今天。”
可惜,这个不世出的天才儿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十三岁。天才薄命,普通人才有了机会。
曹丕PK曹植
庶子之中,除了曹冲,再也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人选还剩下三个,也就是卞夫人的三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这三个人里首先退出选举的,是曹彰。
曹彰的武功之高强,还远在曹操之上。史书说他不仅精通骑马射箭之术,而且能与熊、虎一类的猛兽格斗。不仅如此,曹彰的军事才华也相当出众。有一年,北方胡人叛乱,曹彰亲自前往镇压。他赶到当地,发现士兵很少,仅有一千步兵、数百骑兵。曹彰毫不畏惧,率兵出战,引弓射箭,每一箭都射死一名胡兵。胡人大惊失色,纷纷逃窜。在搏杀中,曹彰身中数箭,却满不在乎,意气风发,一直追出去二百里远。
曹操一开始也有一点培养曹彰的意思。他劝曹彰:“你武功是很高强,但是这只是‘一夫之勇’。你再猛,能打过几个人?所以文化课也不能荒废,要多读点书。”曹彰一口拒绝:“大丈夫就应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统兵十万,驰骋沙场,保家卫国。读书干什么?我又不考博士。”(“何能作博士邪?”)
曹操听了,哈哈大笑。他明白了:我这个儿子是个将才,但是不适合做一国之君。
还剩下曹丕和曹植两个人。曹操想要考验一下曹丕、曹植的才能,以确定自己的继承人。考验儿子,这可是一件技术活儿,玩好则罢,玩不好可能玩火自焚。东汉末年的大军阀袁绍和刘表,都是前车之鉴。这两个人,都是因为既想用大儿子,又宠爱小儿子,迟疑不决,搞得手下人心分离,最后走向了灭亡。
但是,曹操和袁绍、刘表不同。袁绍、刘表优柔寡断,不能尽早确立继承人,所以把事情搞得很被动;曹操决定主动挑起两个儿子之间的较量,以观察孰优孰更优。
按照继承法,卞夫人转正以后,曹丕就是嫡长子,曹植是没有机会的,没有考虑的余地。但是,曹操不按常理出牌。在曹丕和曹植之间,从感情上讲,他是偏向曹植的。因为曹植实在太优秀了,太像年轻时候的曹操了。
我们先来隆重介绍一下曹植。
曹植,字子建,浊世翩翩佳公子,自屈原、司马相如以降,一直到李白出世之前,曹植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才子。众所周知,曹家父子三人都很有文采,诗歌、文章都写得非常好,史称“三曹”。但是,如果说曹操是三百年一出的君主,曹丕就是五十年一出的皇帝,而曹植则是五百年仅出的大文豪。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名,几能掩盖父亲的地位;比起曹丕,更是皎洁明月与腐草萤火的区别。南朝有个诗人,名叫谢灵运,此人才华横溢,性格狂傲。他有一句名言:“天下的才气,一共有一石。曹植一个人,占了八斗。我占了一斗。从古至今,其他人共享一斗。”这就是成语“才高八斗”的出处。曹植的才华,由此可见一斑。
曹植从小就显露出了过人的文学天分,十岁就能背诵诗论辞赋数十万言。有一次,曹操微笑着看小曹植的文章,看着看着,面容严肃起来,最后抬起头喝问:“这是你找哪个枪手代写的?”小曹植双膝跪地,说:“我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信不信当场试验,我怎么会去找枪手呢?枪手哪有我写得好?”(“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公元212年春,曹操花了三年时间,造了一个巨大的工程——铜雀台,心情大好,就领着儿子们和一群当时最杰出的文人,一起登台远眺。兴致勃勃的曹操命儿子们各写一篇赋。别的儿子都知道,这是在考曹丕和曹植呢,俺们只是配角,所以都埋头作思索状,随便凑点字数交上去就算了。曹丕还在皱眉头咬笔管搜肠刮肚的时候,曹植已经落笔成章了,交给曹操。曹操一看:“哦,这么快?我看看。”细读一遍,文采粲然可观。
这件事触动了曹操的心弦。第二年,朝廷封曹操做了个“魏公”。公爵的赐予,意味着曹操正式成为一名诸侯,可以建立自己的诸侯国了,当然也可以立诸侯国的世子,将来继承爵位。曹操没有急着立世子,他开始对两个儿子进行或公开或秘密的考试。夺嫡战役正式打响。曹操的手下,也就顺理成章分成两拨,分别拥护曹丕和曹植。
曹丕的主要帮手,一个是陈群,他是东汉源远流长的世家大族颍川陈氏的后裔,很有政治才干,后来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九品官人制度;一个是司马懿,玩权谋的高手;还有一个吴质,也是智计过人。曹植的主要帮手,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杨修。作战双方介绍完毕,比赛开始。
第一回合:智力抢答。
曹操现场提问,让两个儿子来回答,主要都是政务方面的问题,有点儿像今天公务员考试的申论。按理来讲,这是曹丕的长项。结果呢,曹丕的回答只能说中规中矩,正常发挥;曹植却每次都应声答出,答题思路清晰,语言表达能力突出,简直可以打满分,完全是超常发挥。曹操很纳闷:你今天打鸡血了?怎么回答得这么好?派人下去一调查,才发现是杨修帮助曹植预先做的押题和参考答案,让曹植背熟了来回答,当然就能得高分了。曹操非常恼火。
战果:曹植作弊,判负。
第二回合:完成出城门的任务。
上一题是口试,这一题是实战演习。曹操给曹丕和曹植下了一道命令:你们各出邺城的一个城门。暗中又叮嘱守门官:你千万不要放他们出去,我要看看他们有什么办法。
曹丕走到城门口,被守门官阻挡,死活不让他过去。这能有什么办法?灰头土脸回来了。再看曹植。曹植走到城门口,也被守门官给拦住了。曹植二话不说,拔出宝剑,一剑刺死守门官,踩着他的尸体大踏步走出城门,圆满完成任务。曹操又惊又喜,夸曹植:你杀人不眨眼的样子,很有一点儿你爸爸年轻时候的神韵啊!结果手下的人调查以后,回来报告:曹大人,这次又是杨修给曹植公子出的主意。曹操再一次火冒三丈。
战果:曹植又作弊,负两局。
第三回合:检举与反检举。
曹植这边,杨修挨了两闷棍,也特别郁闷:我就不信了,你曹丕就完全没有找人帮忙?他派人每天在曹丕住宅的大门口蹲点,等了好几天,终于有消息说:曹丕每天把他的一个帮手吴质,藏在一个大箩筐中,上面蒙上布匹,假装成往府里运布,实际上是把吴质运进府里商量办法。杨修喜出望外:终于也被我抓到你的小辫子了!屁颠屁颠跑去报告曹操。
曹操的身边,有曹丕的眼线,连忙告诉了曹丕。曹丕很害怕,问吴质:这可怎么办?吴质说:“这事小菜一碟,明天你就真的运一车布进府好了。”曹丕依计而行。果然,第二天曹操派人来检查了,把一箩筐的布全部倒出来,箩筐见底了,哪儿有吴质?手下把结果报告给曹操,曹操勃然大怒:杨修鼠辈,竟敢挑拨我们父子之间的感情?曹操的怒气值爆满。
战果:杨修“诬蔑”竞争对手,负三局。
从表面上看,曹植连输三局;其实,这三局比试,最大的失败者是杨修。曹操通过这几场比试,无非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杨修把我儿子曹植给带坏了。这为后来的杨修之死埋下了伏笔,对曹植却并没有太大的损害。曹操的内心,仍然偏向这个才华横溢、有自己当年之风的儿子。
所以,不管曹丕和曹植愿不愿意,明争暗斗还得继续。
聪明人面前,无谋胜有谋
曹操为了选出最佳接班人,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挑起了一场竞赛。曹植虽然连负三局,却对夺嫡之争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曹丕急了。之前的夺嫡斗争,我曹丕可谓占尽上风。我弟弟曹植呢,连负三局。从这一点来看,我的世子之位应该说是稳如泰山。那曹丕急什么呢?
曹丕的担心,来自最近一次曹操和曹植的谈话。最近孙权经常骚扰边境,曹操就组织了一次军事出征,亲自率军讨伐孙权。出兵之前,曹操做了一个安排,说了一句话。
曹操的一个安排是,让曹植留守后方。这是有很重的政治暗示的。历朝历代,君主出征,太子监国,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以前留守后方,也一直都是曹丕的分内之事。这一次居然换成曹植留守!这就不能不引起曹丕的担心。
更加让曹丕感到惊心动魄的,还是曹操临走之前说的那句话。
曹操对曹植说:“我事业刚起步的时候,正是二十三岁;你今年也二十三岁了,要好好加油哦!”(“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这句话换在普通人身上,不过是父亲对儿子的口头勉励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放在曹操身上就不同了。你事业刚起步的时候?你的事业是什么事业?王霸之业啊!你要曹植加油是什么意思?这不就差明说他是你的继承人了吗?
曹丕简直想不通:我这个弟弟到底是哪里这么吸引我爸的?无论是朝中的口碑、行政的手段,还是领兵作战的能力,甚至政治野心,我曹丕哪样不胜他一筹?曹丕简直觉得,如果将来曹植上位,连是否忍心逼汉献帝下台都是个疑问。
曹丕有时候也想,是不是弟弟的文才打动了我爸的?所以他也附庸风雅,把建安七子中的徐干、应玚等一大批文人墨客都聚拢在自己帐下,大搞文学沙龙。
曹丕生怕自己的才华不被曹操知道,就在自己的《典论》中加了一篇《自叙》,说:我六岁学射箭,八岁能骑马射移动靶,文能通五经、四部、《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武能以甘蔗击败剑术高手……。为了达到传播的目的,曹丕像发传单一样把这本自传到处送人,想必当时朝中人手一份。甚至连大江对岸的孙权和张昭,都莫名其妙地收到了曹丕快递送来的这本限量版签名本自传,请他们雅正。(“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
什么手段都使上了,什么手段都用完了。公元216年,曹操晋爵魏王。王太子一位,依旧空缺。
曹丕实在没辙了。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智力之高超,就连曹操都要让他三分。也正是这个人,最近几年每天下班以后都准时回家,关上大门谢绝一切社交活动,为儿女结亲也都找一些地位平常的人,避免结交高门大族。再加上很少出谋划策,此人俨然已经成了朝中的隐士,淡出人们的视线很久了。
这个人,就是贾诩。
贾诩,是曹魏的重要谋士。谋士的最高境界,是“算无遗策”,一辈子没有失算过,比算命先生还灵。曹操这么聪明,也被火烧赤壁,一败涂地;诸葛亮这么聪明,也曾经六出祁山,劳而无功。三国时期能够当得起“算无遗策”四个字的人,也许就只有贾诩了。
曹丕登门拜访贾诩,没说什么废话,开门见山:请问怎么做才能赢?
贾诩回答:“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什么意思呢?就是请你脚踏实地,认真做事,孝顺父母,尽好做一个儿子的本分。没别的了。
这不是废话吗?其实贾诩说的这番话,表现出他的智谋之术已经臻于化境了。他的表面意思普普通通,毫无惊人之语,实际上是在点醒曹丕:你别搞阴谋诡计了。在这个夺嫡之争的白热化时节,在奇谋谲诈纵横往复的关节点上,能够表现出一种诚恳、朴实的清新之风,才是获胜的正道。因为作为最终评审的曹操,他本人就是用计的老祖宗,一切妙计谲策在他面前都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你看杨修给曹植出的那些计策,不都被曹操戳穿了吗?导致曹操对曹植的印象分大减,这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你索性反其道而行之,朴实无华、以德服人,说不定反而能出奇效。
重剑无锋,大谋似诚,这才是谋士的最高境界。那这么高深的道理,这么隐晦的计谋,曹丕能领会吗?
如果说曹植继承了曹操的绝世文才和浪漫气质,那么曹丕就继承了曹操的政治权谋和实用主义。曹丕对贾诩的用意,完全心领神会。
机会很快就来了。曹操要出征,曹丕和曹植送行。三军将士整装待发,曹植兴致高昂,在大军面前发表即兴演讲,再一次出口成章,赢得一片掌声与喝彩。这时候,在旁边久久不语、情绪低落的曹丕终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眼眶里打转许久的泪水夺眶而出。曾经威严而不可一世的父亲,如今已经老了,微微佝偻的躯体、斑白的两鬓和眼角的皱纹,都在提醒着他:这位帝国最有权势的人,也不过是个普通的老人而已。然而征战在即,我身为儿子却无法替父亲分忧。相会不久,又当远离,临别涕零,但愿这次父亲仍能战无不胜,像往常一样平安归来!
曹丕哭到动情处,拜倒于地。三军踟蹰,众人唏嘘,孤云为之徘徊,天地为之久低昂。曹操望着哭拜马前的儿子,心中也不禁悲不自胜,情动于衷。看来曹植虽然文采出众,到底不如曹丕诚恳踏实啊。曹操心中的天平终于开始向另一侧倾斜。而哭拜于地的曹丕,在泪眼蒙眬中抬眼偷看父亲的神情,心里面乐开了一朵花:曹植啊,比文采,也许我逊你一筹;论演技,影帝这个称号我要定了。
太子争夺战终于要接近尾声了。为曹操倾斜的天平最终加上决定性砝码的有两个人:一是贾诩,二是曹植。
曹操把贾诩找来,问他:你看曹丕和曹植,谁适合当太子?说完,等贾诩回答。但是贾诩没吭声。曹操一看,贾诩就好像神游在外太空,置若罔闻。
曹操有点不高兴:“喂喂,问你呢,怎么不回答?”
贾诩“啊”的一声,如梦方醒,忙不迭地道歉:“不好意思,我刚才在想别的事情,没反应过来。”
曹操问:“想什么?”
贾诩一脸歉意地回答:“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我在想袁绍父子、刘表父子的事情。
前面讲过了,东汉末年的大军阀袁绍和刘表都因为宠爱少子,最后搞得国破家亡。曹操对这事情再熟悉不过了,现在被贾诩一点破,忍不住浑身打了个激灵。
关键时刻,曹植又犯事儿了。
在夺嫡期间,和紧锣密鼓积极行动的曹丕不一样,曹植反而是任性而为、饮酒不节,经常喝到酩酊大醉。这一天,可能是又喝醉了,曹植纵马驱车出司马门。
司马门,是王宫之中禁卫最森严的一道门,光把守这道门的禁军将领就有八个人之多。按照汉朝的制度,除了天子本人,任何人都只能徒步进出司马门,就算是太子也不能例外。现在,曹植居然光天化日之下在司马门飙车!而且还是酒驾!
曹操拍案震怒。他首先立刻处死了掌管宫室车马的公车令。对太子的人选,他的内心终于不再有半点犹豫。公元217年,曹操册立曹丕为魏王太子。太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但是,曹植在太子之争中种种奇怪的表现,暗示着这场争夺战也许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谜团。
曹植的秘密
如果分析一下曹丕胜出的原因,传统认为有这样几个。
第一,曹丕智囊团的质量远远胜于曹植。
曹丕的幕僚中,司马懿的老奸巨猾有目共睹,陈群是颍川世族的代表人物,吴质智计过人、表现活跃,都是玩政治的老手。相比之下,曹植的帮手杨修,只不过以文辞见长,至于玩政治,近乎白痴。
第二,曹丕在朝中的支持率远远高于曹植。
朝中重臣前后得到曹丕拉拢或为他说话的有荀攸、贾诩、钟繇、毛玠、崔琰、邢颙等。至于曹植,则不但不主动拉票,而且还把自己阵营的人推到敌人阵营中去:邢颙是当时名士,人称“德行堂堂邢子昂”,曹操倾慕其人,让他做曹植的家丞,帮曹植一把。结果呢?邢颙看不惯曹植任性而为的作风,屡屡劝谏,曹植依然我行我素,两个人合作得很不愉快,以致在曹操立嗣的问题上,邢颙最后居然反水,力挺曹丕。
第三,曹植本人能力有限。
传统认为,曹植这个人虽然才高八斗,文章写得是不错,但是你写文章能写死蜀汉和东吴吗?实际的政治才干和军事才能实在有限。在夺嫡这样残酷而复杂的宫廷斗争中,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所以,他虽然在曹操的感情倾向上本来占有绝对优势,但行为不检、任性而为,最后输掉了整个的斗争,活该。如果让这样的人成为魏国未来的主人,如何得了?所以曹丕胜出实在是众望所归。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曹丕不但从身份上看是嫡长子、第一继承人,而且从能力上看也是不二人选,那曹操又不傻,他为什么还要大费周折,冒着成为袁绍、刘表第二的风险,在和刘备、孙权争天下的紧要关头,忙里偷闲地在两个亲儿子之间挑起一场抢夺太子宝座的争斗呢?你干脆直接选定曹丕做继承人不就完了?
曹操自有他的剧本。按照曹操的剧本,他想以太子的宝座为诱饵,试图达到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考验满朝文武,看看你们到底站在我曹操这一边,还是站在汉室那一边。
曹操现在已经基本上把汉王朝架空了。汉献帝,是傀儡,实权在曹操手里;汉朝的大臣,有才能的,被他吸纳到了自己的手下,没才能的,踢掉了。曹操下一步的计划,是想让他儿子将来更上一层楼,看看有没有机会取汉朝而代之。那么,让臣下表明立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曹操不好直接问大家:你们支不支持我儿子篡位呀?所以,曹操以选拔太子为契机,把这个活动搞大,逼重臣们表态。虽然选太子貌似是曹操的家事,但是谁对曹操的家事越热心,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谁对曹操继承人的篡汉大业越支持。
二子夺嫡的好戏,也正是一场高级版“指鹿为马”的戏码。即使大臣们对曹操的用意心知肚明,即使有人对此并无心思,也不得不配合曹操的演出。
曹操的第二个目的,才是这场夺嫡的正题:考验曹丕和曹植,究竟谁更适合做太子。
可惜曹操打错了算盘。因为他的这个完美的剧本,由于缺少了一个人的配合,显得漏洞百出。这个人,就是曹植。
不妨先来评估一下历史上曹植的真实水平。这对我们认识曹植,以及认识这场所谓的“太子之争”会有更大的帮助。
第一,军事水平。曹植对自己的军事水平非常自信。他在若干年后给曹操的孙子、自己的侄子魏明帝曹叡的一份上疏(《太和二年疏》)中说:我过去跟着先帝(曹操)南征北战,对行军用兵的神妙已窥堂奥;如果陛下能让我统兵作战,“虽未能禽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就算不能够生擒孙权、活捉诸葛亮,也要俘虏他们的高级将领,歼灭他们的伪军。这可不是不着边际的吹牛,曹植的军事水平得到过曹操本人的认可。公元219年,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危急关头,曹操就曾经想派曹植统率大军,救援前线的守将曹仁。
第二,政治水平。
同样是魏明帝时期,曹植给曹叡写了一封信。他在这封信里面暗示,当年姜太公被封在齐国,结果到了春秋末期,掌控齐国的不是姓姜的人,而是姓田的人;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晋国被人瓜分,瓜分它的也不是同姓家族,而是异姓的赵、韩、魏,所以您不要老防姓曹的人跟防贼一样,放心吧,我们这些叔叔伯伯是不会抢你的皇位的,反而要提防一些异姓的功臣。曹植还说,你如果不信,别急着把这封信扔掉,你把它藏起来,藏在档案馆里面。后世的人,会知道我此言不虚。果然如曹植所料,这封上书之后三十五年,曹魏帝国被异姓司马氏取而代之。曹植的政治洞察力,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学术水平。
当时有一个名士邯郸淳,“博学而有才章”,曹操非常佩服。邯郸淳和曹植有过一次会面,曹植跟他聊天文(混元造化之端),聊物理(品物区别之意),聊历史(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聊文学史(次颂古今文章赋诔),聊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当官政事宜所先后),聊军事(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一直聊到大家都闭嘴,没人能接得上话为止(坐席默然,无与抗者)。邯郸淳大开眼界,回去之后三月不知肉味,见人就赞曹植是“天人”。
由此可见,曹植乃是一个罕见的文武全才。只不过他的文学才华过于耀眼,掩盖了其他能力而已。这样一个全才,如果铁了心想和曹丕争夺太子之位,再加上曹操对他的偏爱,完全可以想象,曹丕是不可能这么轻松获胜的。
那么,为什么曹植在夺嫡之争中,犯了那么多低级失误呢?我觉得解释只有一个:曹植根本就不愿意斗。早在战斗开始前,他就认输了。
仔细观察之前的比试就可以知道,面对来自父亲的各种考验和试题,相比起曹丕的积极行动来,曹植都只是被动“应付”而已,几乎没有主动出击。他把题目全都扔给了他的智囊杨修,让杨修来想办法。杨修怎么说,他就怎么照办,甚至连保密工作都不做,结果每次都被曹操给戳穿了。为了不成为父亲剧本中的傀儡演员,曹植甚至在选拔太子的关键时刻故意纵酒狂欢、放浪形骸,到司马门去飙车,犯下了许多让人瞠目结舌的低级错误。曹操想给曹植机会,派道德楷模邢颙去做他的家丞,结果呢,邢颙给他提的意见他一概不听,反而把邢颙推到曹丕的阵营里面去了。
不仅仅是选太子期间,曹丕已经当选太子之后,曹植也尽力避免影响到曹丕的位置。
比如,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时候,曹操一度想派曹植为将,率领大军支援前线,这对曹丕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信号。而曹植呢,故意在出军前夕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从而让曹操收回成命,也化解了来自曹丕方面的疑虑。
据说,曹操临死之前,给曹彰下了一道手谕,让他火速赶回洛阳。曹彰到洛阳的时候,曹操已经死了。曹彰就找曹植,说:父王叫我来洛阳,就是想立你为继承人。曹植却再一次退让:“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别胡说。难道你忘了袁绍宠爱少子,最后败亡的教训了吗?
前后联系起来,只有一个解释:早在竞选太子开始的时候,曹植就已经弃权了。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猜测,其实早在隋朝就有人看穿了曹植的心事,发现了这个千古不发之秘。隋朝有个大隐士,叫王通,以当代孔子自居,号“文中子”。他在著作《中说》里面有两句对曹植的评价。
一句是:“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陈思王就是曹植,曹植后来被封为陈王,“思”是他的谥号。王通说:“曹植真是个通情明理的人啊!他把天下让给了他哥哥,当时的人却不知道。”
另一句是:“陈思王善让也,能污其迹。”这是说曹植不但把天下让给了曹丕,而且让得很巧妙,故意往自己身上泼脏水,比如在司马门飙车,让当时的人包括曹操在内,都觉得他无可救药,选曹丕做太子就顺理成章了。
这样的解释,我想应该是符合历史的。这才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曹植。
那么问题来了,曹植这么做,目的何在呢?好像非常不可思议。太子,谁不想做啊?何况曹操已经把江山都打下来了,你如果做了太子,等曹操一死,顺理成章就可以把汉朝取而代之做皇帝了,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曹植为什么要一手推开?
其实,只要理解了曹植这个人,就可以理解他的做法。权力欲望极强的曹操、曹丕,都难以理解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沉醉于美好的文学世界而不愿自拔;他兴之所至,会主动请缨愿为百夫长、长驱蹈匈奴;他任性起来,会醉卧沙场君莫笑、斗酒十千恣欢谑。他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根本不屑于曹丕爪下的那只腐鼠。
他就是曹植,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一个与浊世格格不入的性情中人。前不见屈原,后不见李白;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才曹植在那个时代是孤独的。
曹植一醉泯恩仇,化解了手足之间的明争暗斗,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但是,把政治前途押在曹植身上的杨修,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选拔太子的竞争中,杨修始终坚定地站在曹植一边,毫不动摇。曹植的落败,当然也就让杨修的政治前途失去了希望。公元219年,曹操终于处死了杨修。那么,杨修到底做了什么,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呢?曹操杀死杨修,背后的深层次考虑又是什么呢?
杨修之死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赤壁之战中,打主力的其实是孙权。刘备当时只是一个四处流窜的军阀,穷得叮当响,没有多少兵。火烧赤壁以后,曹操从荆州退了出去。刘备就像非洲草原上跟在狮子身后的鬣狗一样,趁机上去啃两口残肉剩骨,抢了几个城池做立足点。刘备站稳脚跟以后,向西南进军,把益州境内的一个军阀刘璋给一锅端掉了,接着就对曹操的汉中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此时的刘备,早就已经不是当年寄人篱下的那个穷光蛋了。他手下兵多将广,人才济济。面对刘备的进攻,曹操再也不敢小觑。他不顾六十五岁的高龄,亲自率领大军,前去抵御刘备,保卫汉中。出军之时,捎带上了杨修,让他在身边做个参谋。
没想到兵临前线,仗打得很不顺利,曹操很苦恼。有一天晚上,曹操给部下出了一个口令,内容只有两个字:“鸡肋。”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只有杨修听懂了,开始收拾行李。众人问他:魏王这是什么意思啊?杨修说:“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太简单了。鸡肋嘛,扔了吧,怪可惜的;吃了吧,又实在没什么肉。魏王的意思是拿鸡肋来比喻汉中。估计这仗打不久,魏王要撤退了。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曹操听到这话以后,恼羞成怒:我的心思就这么被你看穿了?大怒,借口扰乱军心之罪,就在军中把杨修给处死了。
当然,也不光是猜“鸡肋”这一次,曹操以前也有好多哑谜,都被杨修猜透过。比如有一次,曹操得到一盒酥糖,尝了一口,觉得挺好吃,就在盒盖子上写了个“合”字,发给群臣。群臣一看,这啥意思?不理解。都在那儿乱哄哄地瞎猜。杨修来了。杨修一看,明白了,打开盒盖,拿勺子舀了一勺吃掉,扭头就要走。大伙儿赶紧叫住杨修:丞相这是啥意思?杨修说:这还不简单吗?“合”字拆开是哪三个字?人一口。“一合酥”就是一人一口酥。丞相的意思,是让我们一人一口给吃了。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曹操呢?当时正乐颠颠地等着,估计我这哑谜你们也猜不透,到时候来问我,我给你们揭开谜底,你们肯定都特别佩服我!结果等了半天,也没人来问。派人一打听,杨修已经把谜解开了。曹操恨得牙根痒痒。
再有一次,曹操找工匠给造个园子,完工后验收,在园子里溜达了一圈,什么都没说,拿起毛笔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工匠们百思不得其解,又来问杨修。杨修说:这简单,门里面加个活字,就是个“阔”字,丞相嫌这门太阔了,要你们弄窄一点。曹操知道了,表面称赞杨修聪明,实际上又怀恨在心。
所以新仇旧恨加在一起,到“鸡肋”这会儿终于爆发了:为什么我出的谜语你都能猜出来?给我去死吧!就把杨修给杀了。这是传统的说法。
实际上是不是这回事呢?杨修是不是死于“鸡肋”呢?恐怕不是的。
《三国志》注引《典略》记载:杨修之死,是在公元219年秋天。而曹操去打刘备,是在三月,五月就撤退了。从五月到秋天,起码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显然,首先杨修不是在军中被杀的;其次,杨修也应该不是因为猜破了“鸡肋”等一系列的哑谜,而被曹操恼羞成怒杀掉的。
另外,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都记载了“鸡肋”的故事,但是都没有说杨修因此而死。所以,说曹操因此而杀杨修,近乎儿戏,是没有根据的。那么,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杨修是被曹操安了个什么罪名给杀掉的。
《三国志》注引《典略》说杨修的罪名是:“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漏泄言教”,就是泄露国家机密。杨修当时的官职是主簿,也就是曹操的秘书长。秘书长,你就得保密啊。结果你杨修倒好,我曹操说点什么话,你都给我泄露出去了,搞得全天下都知道,所以我要治你的罪。
那么“交关诸侯”呢?就是和诸侯有交往。有人说杨修“交关诸侯”,就是今天说的“里通外国”,和刘备、孙权私底下有来往,阴谋颠覆曹魏政权,这是曹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刘备倒是自称过“汉中王”,算是个诸侯王的爵位,但是曹操并不承认。曹操不可能一方面不认刘备的诸侯地位,另一方面又说杨修勾结刘备、“交关诸侯”,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刮子嘛。
所以这个诸侯,只能是指曹操自己封的诸侯。谁呢?临淄侯曹植。前面讲过,曹操选拔太子,杨修积极地奔走其间,为曹植出谋划策,触怒了曹操。但是光这一点还不足以致杨修于死地,真正导致杨修被杀的,还是这个原因:曹植失败了。
曹丕、曹植打响夺嫡之争的时候,身边各聚拢了一派势力,帮他们拉票。现在既然太子人选已经尘埃落定,确定是曹丕了,那么曹丕手下的那帮人,包括陈群、司马懿、吴质,将来都是他的得力助手。而曹植手下的人呢?当然会成为曹丕统治的阻力。所以,曹操挑起了曹丕、曹植的竞赛,现在比赛完了,当然也要负责打扫战场,帮他们善后。
曹植竞选失败以后,曹操的第一个动作,就是“重诸侯科禁”,在立法上加大对曹丕之外其他几个已经被封为诸侯的儿子的监管力度,以免他们威胁曹丕的太子之位。其中的重点关照对象,不用说,当然就是曹植。
搞定了曹植本人,曹操的第二刀,就瞄准了曹植曾经的羽翼——杨修。杨修身为曹操的秘书长,算是一名“内臣”,却和诸侯(也就是曹植)来往密切,这就叫“交关诸侯”,足以治死罪。
这是杨修之死的第一个原因,也是主要原因。还有第二个相对次要的原因:杨修出身于弘农杨氏家族,也是一个“四世三公”的显赫家族,在朝野上下影响力非常大。杨修的母亲,是袁术的女儿。袁术,是袁绍同父异母的弟弟,是东汉另一个“四世三公”的大家族汝南袁氏的嫡子,同时还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专门和曹操作对,结果被曹操给灭掉了。从这层关系上来讲,杨修是袁术的外孙,那政治立场就很不可靠了。所以曹操要在曹植失败以后、曹丕上台之前,抓紧人生最后的时间,把杨修给收拾掉。哪怕背上一个滥杀人才的罪名,也无所谓。我帮我儿子背这口黑锅,反正我也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不在乎身后骂名滚滚来。
杨修死后一百多天,也就是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终于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曹操作为一代乱世之奸雄,就连死亡也显得与众不同,他不仅在生前杀害了一代名医华佗,而且在死后给人们留下了曹操墓到底在哪里的千古谜团。那么,华佗之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曹操墓的谜团,真相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