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各地风起云涌的群众起义(1 / 1)

太平天国的兴起,激发了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南方各省的汉族居住区,主要有天地会各支派的起义;在西南多民族杂居地区,主要有广西壮民起义、贵州苗民和号军起义、云南回民起义和川、滇边李永和、蓝大顺起义;在西北地区,则有陕西和甘肃回民起义。其中天地会各支派的起义,与太平天国关系较为密切。

一 南方各地天地会的热烈响应

从爆发金田起义的广西,直到太平天国建都所在的江苏,长江以南的南方各省几乎都有天地会的组织及其成员的活动。鸦片战争以后,粤、湘、桂三省此起彼伏的天地会起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直接前驱。金田起义后,尤其是永安突围后,太平军及太平天国政权的存在,又成为鼓舞天地会党人起义的榜样和动力的源泉。各地天地会群起响应,造成了很大声势。整个东南半壁,几乎燃遍了反清斗争的烈火。

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早已存在的反清秘密会党组织,如何协调自己与各地天地会起义军的相互关系,是摆在太平天国领导人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

太平天国起义之初,与天地会的关系并不融洽。洪秀全说过:

我虽未尝加入三合会(按:天地会之别称),但常闻其宗旨在“反清复明”。此种主张,在康熙年间该会初创时,果然不错的,但如今已过去二百年,我们可以仍说反清,但不可再说复明了。无论如何,如我们可以恢复汉族山河,当开创新朝。如现在仍以恢复明室为号召,又如何能号召人心呢?况且三合会又有数种恶习,为我所憎恶者。例如,新入会者必须拜魔鬼邪神及发三十六誓,又以刀加其颈而迫其献财为会用。彼等原有之真宗旨今已变为下流卑污无价值的了。

金田起义前夕,拜上帝会将清朝军队与在广西活动的天地会武装都斥为“妖”,欲“待等妖对妖相杀尽惫”,然后举事,因而对天地会武装的反清斗争采取了两不相助的中立立场,坐视了陈亚贵等天地会起义军的覆灭。金田起义之始,太平军对前来投靠的天地会武装,亦责令其敬拜上帝,舍弃旧习,否则不予接纳。因此,在金田投营的几股天地会武装,除罗大纲留下外,其余几股如大头羊(张钊)、大鲤鱼(田芳)及侯志、关巨等,都先后叛降了清朝当局。太平军驻扎永安期间,天地会招军堂首领、湖南兴宁人焦亮前来上“兴王策”,竟因言语悖逆,而被逮系牢狱。

太平天国与天地会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在永安突围以后,尤其是进军湖南以后,开始有了转变。这首先是因为太平军胜利破围,自此军威大振,使得世人刮目相看;其次,加于太平天国的种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不胫而走,也使得各地的天地会党人多认其为同道。这期间,清方导演的献俘闹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钦差大臣赛尚阿为掩饰永安败绩,借被俘的焦亮编造了所谓“擒获天德王洪大泉”的神话。这一做法,加深了人们认“太平王”为朱明后裔,视太平军为天地会武装的错误印象。

两湖素为天地会渊薮,曾爆发过多起反抗官府的起事,但都遭到残酷的镇压。因而,当太平军挺进两湖时,当地的天地会众便纷纷投军。曾国藩记叙其事说:“湖南会匪之多,人所共知。去年(即咸丰二年,1852年)粤逆入楚,凡入天弟(地)会者,大半附之而去。”江忠源更具体指出:“(太平军)自入永州境,土匪之迎降,会匪之入党,日以千计。”益阳、岳州一带的船户、水手,亦多为天地会党人,从军后,成了太平军水营的骨干。湖北钟人杰的余党,则于太平军西征时投入了曾天养的部队。

在太平军向江南进军期间,各地天地会党人更辅以空前的宣传攻势。自长沙以下,武昌、九江、安庆,直到南京、苏州,乃至当时仍为中等县城的上海,到处都有起义军告示传抄张贴。其中有少数确是太平天国的,但绝大部分属于天地会系统。

如上海《北华捷报》在1853年3-4月,亦即太平军攻占南京前后,曾分四期译载了大量的“起义军文告”,内中仅一篇,即杨、萧会衔的《救世安民谕》是太平天国文告的真品,其余都是天地会人员以各种名义精心加以编造的。有意思的是,该报编者按认为其余各篇“似乎颇有道理”,唯独对那篇真品印象欠佳,直指其“充满了盲信的狂热”。而其余的各篇,除了不提“敬拜上帝”之外,几乎无一不强调自己对朱明王朝的承继关系和拥有的传统文化色彩,也几乎无一不申明剿除贪官污吏、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决心。其中部分告示还透露了新王朝行将免粮减赋的信息。除极少数文告外,民族仇恨的色彩均较淡薄。

这些告示,实际上表达了东南各地广大人民对清王朝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切齿痛恨和对新王朝减免租赋的热切希望。正是这些铺天盖地而来的天地会文告,赢得了民心,瓦解了清王朝各级政权的斗志,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军向江南的进军。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天地会活动有基础的地区更爆发了响应太平天国的起义。它们或是效法太平天国的榜样建号称王,如“升平天国”、“定南王”、“镇南王”之类,或自称元帅、都督,遥奉太平天国或“大明天德皇帝”为正统,用“太平”、“天德”等年号。太平天国方面,也有意加强了与各地天地会的联系。有些起义,甚或就有太平天国人员直接参与策划。然而由于太平天国在宗教信仰上的排他性和自身策略上的失误,更由于兵力不足、地理上相距较远等客观原因,加之天地会各山堂互不统属的内在性缺陷,太平天国对这些起义既未能在全局上加以充分的组织利用,也未能在军事上予以有力的策应支援。一些颇具声势的天地会起义因孤立无倚而相继失败。部分起义队伍辗转与太平军会合,进而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影响较大的天地会起义主要有如下这些:

1.桂北、湘南“升平天国”等起义

桂北、湘南早就是天地会活跃的地区。太平天国兴起后,在这一带活动的,主要有胡有禄、朱洪英等人建立的升平天国和其他若干较小的起义武装。

胡有禄(一作吴有禄),广西武宣县人,早年入天地会。1846年8、9月间,曾攻打湖南宁远。1847年,又与其兄胡有福及罗大纲等一同率队攻打过广西阳朔县城。战败,其兄胡有福被俘死。朱洪英(又作朱声洪、朱胜红),湖南东安县人,以木匠为业,入天地会后学得一身武艺,成为天地会公义堂的首领。1852年(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咸丰二年)9月,胡、朱两人在广西南宁共同宣布起义,旋即向桂北、湘南一带发展,屡次攻陷两省边界各县城池。清朝官员称其“所纠党伙皆各省游匪,而广东、广西、湖南边界剧贼巨盗及广西遣散乡勇尤多,其犷悍之状,不亚金田初起诸逆”,广西、湖南两省为此有两年多不得解严。1854年10月9日(太平天国甲寅四年九月初四日,咸丰四年八月十八日),两军会同攻克广西灌阳县,即在此地建立“升平天国”,奉“太平天德”年号。胡有禄称定南王,朱洪英称镇南王,拥众三四万人。

1855年3月,时任太平天国冬官正丞相,正经略江西一带的罗大纲致函胡有禄,邀约其前往与太平军会合。胡、朱乃下令蓄发,各率所部万余试图经湘南北上。在湘南一带活动的萧元发、焦玉晶、许氏姊妹等亦率军配合行动。清湖南巡抚骆秉章为阻止天地会武装与太平军会合,调集省内湘军和各县团练前往进剿。9月,胡有禄部于湖南祁阳、邵阳交界之四明山覆军。其部将何文秀(即何贱苟,曾任太平军总制)等战死。胡本人被执牺牲。朱洪英等部遂退至广西、湖南交界的全州、新宁等地活动,并一度攻克湖南永明,斩清军副将周云耀。延至1856年2月,朱洪英等在永明、江华一带覆败。萧元发自杀,焦玉晶与许氏姊妹先后被执死。仅朱洪英只身走脱,潜入瑶洞深藏。直至1874年(同治十三年),朱洪英乘东南沿海各省调兵布防,再度于湖南耒阳起义,湖南震动。湖南巡抚王文韶急派兵进剿。朱洪英于宜章兵败,被俘死。

2.福建小刀会、红钱会起义

福建是天地会的发源地。小刀会与红钱会均为天地会支派。前者于乾隆年间在台湾创立,后传至南洋。道光年间,海澄人江源、江发又从南洋带回本地加以发展传播。后者系利用康熙年间所铸铜钱,在字上用刀刻三划,并涂以红色,因而得名。主要在福建的邵武、建阳、顺昌、崇安、将乐、沙县一带流传,后又在永春州得到迅速发展。

1853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咸丰三年)5月,受太平天国向江南进军消息的鼓舞,又乘闽兵外援造成福建内虚的有利时机,小刀会和红钱会先后发动起义。5月13日,小刀会首领、同安人黄德美、黄位(一作黄威),于海澄起兵,众渐至万余。先后克漳州、厦门及附近各县,打死清总兵曹三祝、兵备道文秀及水师游击郑振缨等。黄德美称“汉大明统兵大元帅”,在厦门设立帅府,遥奉“大明天德皇帝”,并以“天德”为年号。他在起义告示中说:“父老苦清苛法久矣。贪官污吏,政皆流为虎之苛;竭髓竣脂,民皆叹夫鼠之硕。以致山崩海溢,年凶岁饥;盗贼蜂起,黎庶鱼类。”他自称是“奉旨征厦,应天顺人”。

红钱会首领林万青(即林俊)于海澄小刀会起义后,亦于家乡永春州起兵,德化、大田、尤溪、永福、仙游等五县群众起而响应。林万青称“钦命统兵大元帅”,遥奉“大明圣祖裔孙”为正统,亦用“天德”年号。清朝当局一面动员组织当地团练,一面飞速调集广东、浙江两省军队入闽镇压。1853年11月11日,厦门在清军围攻下失守,黄德美突围后被执死。黄位等乘海艇退至海上,1855年曾反攻厦门,直到1858年仍在鸡笼海面游弋,伺机向台湾进军。黄位晚年侨居越南。林万青则乘清军进围厦门之机,于1853年9月攻克仙游,进攻兴化府。小刀会在厦门失败后,林万青率众退出仙游。1854年11月,小刀会在清军大举进攻的压力下,转入深山活动。福建会党起义后,曾派代表到天京请归附。太平天国于1854年8月派使者前往联络,甫入福建境即遭清军逮捕牺牲。但林万青等仍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联系。1857年,他在策应太平军入闽时且一度攻克大田等数县。1858年(太平天国戊午八年)3月,林万青再次率队前往闽北接应太平军入闽,于光泽遭团练伏击战死。

3.上海小刀会起义

上海为华东沿海重要商埠,鸦片战争后得到迅速发展。上海小刀会成立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对外以“义兴公司”为名号。其成员有城市手工业工人、店员、水手、码头搬运工、无业游民,甚至还吸收了本地的部分农民。该会大体按成员的地籍分为广东的广帮、潮帮、嘉应帮,福建的建帮、兴化帮,浙江的宁波帮以及上海本地的上海帮等不同的帮派。

1853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咸丰三年)春,太平军进军江南。清朝上海地方当局招募勇营,小刀会成员纷纷应募,乘机积蓄力量,策划响应太平天国。福建小刀会起义的消息,更使他们受到鼓舞。9月5日,嘉定小刀会在周立春率领下率先起义,攻克嘉定县城,他们以“义兴公司”名义发布告示,声称起义目的“志在扫除贪官污吏”,宣布“一应赋税钱粮,全行蠲免”。9月7日,上海小刀会起义,迅即占领县城。广东各帮的首领、广东香山人刘丽川被一致推为“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福建龙溪人李咸池被推为“平胡大都督”,另两位福建人陈阿林、林阿福被推为“副元帅”。起义之初,以“大明”为国号,改元“天运”,队伍很快由数千人发展至上万人。其势力范围亦由上海、嘉定扩展到周围六县。起义者在文告中指斥清朝统治的暴虐:“暴敛横征,野皆狼心狗行之吏;卖官鬻爵,朝尽兔头獐脑之人。有钱生,无钱死,衙门竟同市肆;朘民膏,剥民脂,官府直如盗贼。”并宣布:“乡间钱粮,不征三年,大有仁德之风。”刘丽川于起义之后即派人赴天京联络,以“未受职臣”名义上奏天王,求其“早命差官莅任,暨颁赐誊黄,以顺天心,以慰民望”。他当时可能以为太平天国领袖们亦同属天地会系统,所以在“附奏”中还特地交代了自己曾于1845年接替劳德择成为香港天地会首领,“于是暗招军士”的经历,并为自己“直至今日,有以效力于主上陛下”而感到“不胜厚幸之至”。

太平天国方面,可能并未意识到上海战略地位的重要,也可能是力不从心,再加之信仰方面的不认同,只是令其“率众来归”。以东王杨秀清名义发出的信中说:“盖闻识时务者为英雄,知进退者为俊杰。观当今之大局,知真主为天王。三月间曾据钦差大臣罗大纲弟来禀,知弟等请攻苏常,弟等在上海愿为内应,本军师不胜欣慰。何以迁延至今?如果率众来归,必当奏请封加显爵。何去何从,希自谅之!”

上海小刀会起义者不久即正式改奉“太平天国”国号,1854年更明确宣布“崇拜天父上帝”,以图进一步向太平天国靠拢。太平天国镇江守将罗大纲也曾在仪征各码头置造皮篷小船600只,准备冲过清军水营,直下上海,接应小刀会。但终因北伐、西征战事紧张,兵力不敷而未果。上海小刀会还曾向福建方面求援。起义后不久,福建帮首领李咸池即亲赴厦门见黄位,求其拨鸟枪兵2000人增援上海。然厦门小刀会正陷于清军围攻之中,旋即失败。李咸池虽得突围,潜归龙溪,但不久亦被执,牺牲于漳州。

上海是漕粮海运北京的出口,上海海关的关税又是江南大营重要的军饷来源。清廷严令江苏当局迅速加以克复。钦差大臣向荣即派江南大营帮办军务、署理江苏巡抚许乃钊带兵往剿。小刀会起义军于1853年10月间即已失去嘉定等所有外围县城,周立春等在嘉定被俘牺牲。起义军被迫退入上海县城内。清军陆师围困了县城的西南两面,水师封锁了县城东南的黄浦江,唯北门外之洋泾浜为租界,清军没有建立营垒,只在租界以西的泥城浜驻扎。1854年4月4日,租界的英、美两国军队以一些偶然事件为借口,发动所谓“泥城之战”,向清军示威,迫使清朝地方当局作出较多让步,并作出绝不侵犯租界的保证。起义军则通过租界打通火药、粮食的接济。1854年7月,清廷以许乃钊督师上海,日久无功,且“处处为英夷所挟制”,将其革任,改授吉尔杭阿为江苏巡抚,“著即督率各路兵勇,迅速筹攻,务将沪城克期收复。”

小刀会起义军坚守上海孤城达17个月之久。在此期间,在上海的外国侵略势力逐步撕去中立伪装。他们在向清朝地方政府取得上海海关和扩大租界的种种特权后,便于1854年10月由洋泾桥起,沿浜筑起砖墙,堵塞了城内外的交通。这堵砖墙曾被起义者摧毁,但最终仍于1855年1月20日筑成,完全断绝了城内起义军的补给。1855年1月6日,法军且与清军协同作战,一度突破北门城墙。起义军在陈阿林指挥下奋起挫败了法军与清军的联合进攻。小刀会处境日益困难,内部危机也逐渐加深。早在1854年6月,福建帮首领之一的林阿福即已率众分裂出走。10月,嘉应帮富商李少卿叛变投敌。在城中存粮已尽的情况下,刘丽川与陈阿林于1855年2月17日(太平天国乙荣五年正月十三日,咸丰五年正月初一日),分领小刀会起义军弃城突围。刘丽川在沪西虹桥战死。女将军周秀英(周立春之女)等被执牺牲。陈阿林逃亡海外。上海帮首领潘起亮(小禁子)因得上海方言的掩护,辗转到达天京,投入了太平军。

4.广东三合会起义与大成国

天地会系统响应太平天国的起义中,声势最大的是陈开、李文茂等领导的广东三合会起义。陈开,广东三水县人,箍桶为业(一说佛山镇人,驾船为业)。李文茂,广东鹤山县人,原为粤剧艺人,精通少林武技,富有江湖侠气。二人均为佛山三合会首领。三合会是天地会的别名,道光元年(1821年)即已在广东进行秘密活动。鸦片战争失败,暴露出清朝官军武备的废弛,但民间团体在反侵略战争中得以发展壮大,并为三合会这样的“反清复明”秘密组织提供了孳生的土壤。当时的佛山镇,在中国四大镇中最为繁盛,各省商贾云集,人员五方杂处。佛山镇也因而成为广东三合会最为活跃的地方。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广东三合会开始活跃起来。当两广总督徐广缙带兵前赴高州镇压凌十八起义军时,三合会即在广州北门张贴告示,悬赏一万两,购拿徐广缙。1853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咸丰三年)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广州的反清浪潮更形高涨。外国的观察者写道:“这个大城市的人民都毫不隐瞒地向新朝表同情,并且都竭力祈祷推翻清朝。这种情绪在广东省非常普遍……在各大城市中,愤恨清朝的情绪在官员的眼前高涨。时髦的年轻人剪去辫子,穿著明代服装,来进行反抗。"1854年(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咸丰四年),太平天国派人经上海乘轮船回广州联络三合会,同谋起义。6月8日,何禄于东莞首先发难。18日,克东莞县城,广州震动。同日,陈开在佛山举兵,宣言为明朝复仇。各地会众亦几乎同时发动。起义军蓄发易服,头裹红巾,自称“洪兵”。“旬日之间,连陷数十县。西至梧州,北至韶州,东至惠湖,南至高廉,贼垒相望,道路梗塞。……会城势孤援绝,濒危者屡矣。”起义军以陈开为盟主,于7月间分三路围攻广州城。清肇庆协副将崔大同率总督标兵及八旗兵出北门迎战,兵败被杀。两广总督叶名琛急令闭关发炮轰击。由于有城外的拱极炮台等要塞的拱卫,三合会起义军无法近城,只能在外围封锁广州的对外交通。守城清军得英、美、法等国轮船帮助接济武器弹药和粮食,有恃无恐。起义军武器装备落后,又系各自为战,围城半年之久,毫无进展。

1855年初,起义军主动分途撤围。叶名琛乘势反扑,在全省实行了极为恐怖的屠杀政策,先后有十多万起义者和无辜群众惨遭杀害。据时人记载说,仅1855年夏在广州刑场被杀者,即达7.5万人,“其中强半,皆无辜冤死”。“场中流血成渠,道旁无首之尸纵横遍地”,“刑场四围二千码以内,空气恶劣如毒雾”。

撤围的起义军,一部分在何禄带领下转移至湘南,攻占郴州等城。原在粤北活动的陈荣等部亦前往会合。1856年1月,在湘军和湘南团练的大举进攻下,何禄等战死,陈荣等则由茶陵州突入江西境内。原在粤北活动的葛耀明等则早于1855年夏已向江西转进。当年冬,上述进入江西的广东三合会武装与太平军石达开部会合,后即成为太平军中的“花旗”。

陈开、李文茂等则率起义军主力沿西江挺进。1855年3月,克肇庆。5月弃守,而以强大的水师向广西进军。一路经梧州、藤县、平南,进抵浔州府城。广西的天地会武装如黄鼎凤、李文彩等纷纷归附,陈开等人的势力大增。8月26日,攻克浔州府城,改称“秀京”,即以此为首都,建立“大成国”,建元“洪德”。陈开称镇南王(后改平浔王),为大成国最高领袖。李文茂称平靖王,梁培友称平东王,区润称平西王,梁昌称定北王。大成国设置了各级政权,势力最盛时曾控制广西40余州县。1858年春,大成国大举向广西省会桂林进军。清广西巡抚劳崇光被迫向湖南求援。湖南巡抚骆秉章乃调派蒋益澧等率湘军入桂。李文茂所统率的西路军于5月在苏桥战败。6月,弃柳州,改向贵州苗区进发,不久在贵州黎平再次受挫。11月,退返广西。李文茂于怀远县山中呕血而亡。进至阳朔的东路陈开等,在西路败后亦被迫退兵,转取守势。移至1861年(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咸丰十一年)8月,大成国军主力遭湘军歼灭。陈开走至贵县被执,解回浔州就义。

二 西南、西北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西南、西北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或与汉族杂居。这些地区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与内地的政治、经济联系也有所增强,但各少数民族身受清政府的压迫、剥削也随之加深。由于各级官府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往往采取歧视政策,挑拨离间,分而治之,严重伤害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感情,反抗斗争早已蓄积待发。太平天国兴起后,清政府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力量有所削弱,部分军队被调走,但人民的负担却因筹捐助饷更形加重,这就为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创造了条件。从19世纪50年代中(咸丰年间)到60年代初(同治初年),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先后兴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广西壮民起义,贵州苗民与号军起义,云南回民起义,川、滇边区李永和、蓝大顺起义及陕、甘回民起义。其中除转战于四川各地的李、蓝起义军和广西壮民起义在太平天国失败前即已较早地为清军镇压外,其他的起义都坚持了十多年时间,直到太平天国失败后的70年代中(同治末年),才在清军大举进攻下最后覆败。

1.广西壮民起义

广西是壮民的主要居住区。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及在广西境内活动时,便有很多壮民参加。两广的三合会响应太平天国举行大规模起义后,壮民的领袖人物李文彩、吴凌云、黄鼎凤等又与三合会起义军相联络,或归附三合会建立的大成国,或自成一统。在大成国失败后,他们又坚持反清斗争多年。

李文彩,广西横州人,以理发为业,行七,人称“李七哥”。1850年(道光三十年)举事,1852年(咸丰二年)曾一度受官府招抚,但不久即在永淳县平朗地方攻破地主巨富村寨,截夺过往的佛山船上的货物和洋炮,“富足称雄”。此后,他又与永淳县十三屯壮民接上关系。十三屯壮民相传是明代从左江调来驻屯的士兵之后,清初因兵差供应繁重,有外来客民愿为承纳相关负担,代为出入衙门,壮民亦以为便。但后来“其粮户则收入客户,永远代纳,名旧住人为佃户,彼为业主”,世代自耕自垦的壮民屯户从而变成了佃户,受尽业主的盘剥。1851年,十三屯壮民呈递革租承粮的状纸,诉明从前被骗原委,要求革除业主受租,承纳官府粮赋。但官府竟将为首请愿的壮民关押,强令各屯交齐租后再予以释放。十三屯壮民因而激变,但无得力之人指挥,战斗经年,屡遭挫败。他们“见李七英雄无比,遂奉以为主,统辖横、永僮匪,收租征饷。僮(壮)匪任其科敛不怨,驱使争先”。1856年春,李文彩转移至贵县,投奔大成国,被封为“定国公”。1957年春,李文彩率军先后攻克永淳县城和横州城,即以十三屯佃农首领杨廷猷为知州。1860年春,石达开部将石镇吉军队经永淳,李文彩为其向导。同年秋,其平朗据点被清军攻陷,李文彩遂率部从桂北入贵州,投石达开部将李福猷。后他又与贵州的苗民起义军及黄号军取得联系,在贵州继续坚持抗清活动。

吴凌云,又名元清,广西新宁州人,家素富,其本人为州附学生员。1851年(咸丰元年),竖旗聚众,号为全胜堂。1853年冬,率众数千攻克新宁州陇朴村,即以此为据点,号召各村拜台入会,其势力达附近南宁、太平两府地方。1861年,吴凌云在太平府称王,建立延陵国,铸“延陵玉玺”,蓄发易服,封官拜爵。1862年,清军攻陷太平府,吴凌云退守陇罗。1863年春,在率众突围时遭清军伏击,伤重而死。

黄鼎凤,广西贵县人,乳名特旁,行三,生于1830年(道光十年)。雇农出身,少年时给陆姓地主家放牛,受尽欺压,曾激愤地以歌明志:“这个皇天冇平均,总是富者欺贫人。若我黄三有天日,破你陆家不留人。”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三合会张嘉祥在贵县一带起事,以“上等的人欠我钱,中等的人得觉眠,下等的人跟我去,好过租牛耕瘦田”四句口号相号召。已成年的黄鼎凤前往投奔。张嘉祥后投降清朝,改名张国梁,隶钦差大臣向荣部下,从广西一直打到江南。1853年(咸丰三年)夏,黄鼎凤辗转从江南逃回贵县。他在家乡覃塘墟设英雄馆,在黄练墟设洪顺堂,又在黄练峡建岐山寨,招兵买马。1854年,三合会在广东起义,广西的会党也纷起响应。黄鼎凤等三合会起义军曾一度攻克贵县城。1855年,陈开的三合会军克浔州府城,建立大成国,黄鼎凤被封为将军。1857年,进封隆国公。1861年秋,清广西布政使蒋益澧率湘军进攻大成国,陈开等死难,黄鼎凤等假作愿受招抚,率部退回覃塘,四散掩藏。蒋部湘军开拔浙江后,黄鼎凤于1862年(同治元年)夏在覃塘誓师,召集大成国各路散军,发展成为广西最强大的一支起义军。1863年,黄鼎凤在贵县小平天山建要塞,置宫殿,称建章王,宣言出师长江,与太平天国相呼应。1864年,在清广西布政使刘坤一所率湘军的攻击下,黄鼎凤战败,接受招抚,但其本人仍拒绝下山。后因其老母和妻子劝说,下寨投降,被凌迟处死。

2.贵州苗民与号军起义

贵州各族人民起义中,声势最大的是以张秀眉为首的黔东南苗民起义和以灯花教刘仪顺为首的黔东北号军起义。

张秀眉,贵州台拱厅苗民,幼时父母即亡故,早年靠做长工过活。因不堪清朝官府的压迫,张秀眉曾于1853年(咸丰三年)秋与其他苗民领袖参与瓮安县汉民老刘所策划的榔党起义,且被推为榔首之一。榔党号召有二三万群众,但因事机不密,起义遭清朝地方当局的镇压而失败。张秀眉等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回台拱后进行了深入而隐蔽的组织发动工作。他走村串寨,邀约一班同志,共同商量打官府之事。1855年5月初,镇远府官员于台拱厅苛征重索苗民,激起苗民结队围城反抗。此时黄平州汉族地主在官府唆使下,扬言十万大团,择日举事,告示中且以“灭苗清产,安屯设堡”相威胁,并聚团巡行,向苗寨示威。苗民大愤。张秀眉乘机串联各寨同时举义,并被推为大元帅。千里苗疆,纷起响应。7月16日,苗民起义军首先攻占台拱厅西北的要塞岩门司。10月23日,攻占丹江厅。1856年夏秋间,又先后攻占胜秉、凯里和施秉县城、清江厅城、台拱厅城、黄平州城。到1858年,苗民已控制黔东南苗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并先后攻克了包括都匀府城和镇远府城在内的若干州县城池,兵锋直抵贵阳城下。起义的苗民夺回了“皆其祖业”的清军屯地,甚至将攻克的台拱、清江等州县厅城池都夷为耕地,“重山复岭中,纵横盘踞七八百里,安居乐业以抗官兵”。他们勤劳耕作,囤积的粮食不仅足够自用多年,还常常支援与之协同作战的号军等其他起义武装。由于张秀眉十分注意民族团结,天柱、思州一带汉族民屯数百,都蓄发相从,遵其法度。清朝当局认其为“苗疆祸首”,“于诸苗最为黠鸷”。而在苗族人民史诗的记载中,张秀眉是这样回答清朝统治者的:“我没有山高,我没有水深,我和常人一样。我个人的力量,搅不浑江水,乱不起地方;大家的力量,才搅得浑江水,才乱得起地方。”

号军以汉民为主体,是依托白莲教组织起来的起义队伍。教首刘仪顺,湖南宝庆人,在西南各地传教多年,拥有众多信徒,因四川搜捕紧急,潜逃入贵州,改用灯花教名义组织反清起义。号军以头巾和旗帜的颜色为标志,分为红、白、黄、青等号。各有首领,并不统一。1855年(咸丰五年),红号军首先在黔东北铜仁府举义,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这支队伍屡颠屡起,于1863年(同治二年)才最后失败,余部归入白号军。白号军起于1857年冬,尊刘仪顺为教主,而以朱明月为秦王,提出“兴汉灭满”的口号,建元“江汉”,为号军中势力最大者。主要活动于思南、石阡两府所属州县。

3.云南回民起义

云南回民起义爆发于1856(咸丰六年),其直接起因是回、汉地主商人争夺楚雄石羊银矿而引发的械斗。本来采矿的多为本地回民,矿产很旺。1854年,有一批在他朗开金矿的汉人率众来夺,彼此斗杀。事经两年,未得解决。1856年春,双方爆发大规模械斗,一直打到昆明20里外的板桥地方。清朝官府只顾保持矿税收入,根本不断是非曲直,在冲突扩大后,则诬指回民作乱,屠杀大批无辜回民。5月19日,清云南巡抚舒兴阿下令在昆明城内外搜杀回民三日,又下令各府厅州县横直剿灭回民八百里。各地回民被迫揭竿而起,并很快汇合成两大支:一支在迤西(云南西部),以杜文秀为首;一支在迤东、迤南(云南东、南部),以马德新、马如龙为首。

杜文秀,永昌府保山县人,生于1827年(道光七年),廪生出身。1845年,永昌回民8000余人惨遭屠戮。杜文秀幸免于难。1847年,他辗转赴京告御状,曾轰动一时。永昌惨案在清廷的过问下,终以惩治部分凶手而告结束,但残存的回民却被官府强制迁离,其田地、房产等亦被霸占。这使杜文秀对清廷的腐败及其民族歧视政策印象极深。金田起义的消息传到云南后,他因以兵法组织回民,大家都很信服他。1856年9月,大理府杀灭回民事起,杜文秀即亲率蒙化回民万余人来救,于9月9日袭取下关,占领大理府城。迤西起义的回民公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他在《兴师檄文》中说:

窃思滇南一省,回、汉、彝三教杂处,已千百年矣,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何尝有畛域之分。慨自满清僭位以来,虐我人民二百余年(于)兹矣。妖官偏袒为计,石羊起衅,池鱼皆殃;强者逞鸱张之威,弱者无鼠窜之地。……民不聊生,人心思乱。本帅目击时艰,念惯民莫(瘼),不忍无辜之回为汉所杀,更不忍无辜之汉被回所伤,爰举义师,以清妖孽。志在救劫救民,心存安回安汉。

……遥奉太平天国南京之号召,革命满清。

大理政权先后控制了滇西50多州县,几占云南全省的一半。它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促进工商,轻徭薄赋,滇西得小康。尤其可贵的是,它能够较为妥善地处理好民族问题。以至于多年后,在清王朝治下遇到民族纠纷不能解决时,人们还常怀念说:“若杜公在,何至于是!”

杜文秀在迤西起义后,迤东、迤南的回民起而响应,推马德新和马如龙为领袖。马德新为伊斯兰教阿訇,早年曾往麦加“朝圣”,回国后讲经授徒,很有声望。马如龙则为武秀才出身。其起义文告中声称“请司民之命,兴仁义之师”,“只论良莠,何分回汉”,并一再表明“止欲报仇,不敢为逆”。1857年7月间,迤东、迤南回民军进攻昆明,清云贵总督恒春因堵截计穷,竟于7月21日(咸丰七年六月初一日)夜与其妻在署自缢身死。

1860年6月,署云南提督褚克昌率清军往攻大理,受到迤西和迤东、迤南回民军的夹击。9月9日,回民军斩褚克昌于宾川州太和村,褚部清军被击溃。杜文秀的大理政权于1862年1月30日(同治元年正月初一日)蓄发改制,恢复中华古代衣冠,并在大元帅之下,分设大司衡、大将军、大都督等一系列官职。马德新、马如龙则于稍后成功地向清政府接洽投降。马德新被封为“二品伯克滇南回回总掌教”,马如龙得到了署理总兵的官衔。

4.李永和、蓝大顺起义

李永和(即李短鞑),云南昭通人,生于1836年(道光十六年),曾习书史,有智略。蓝大顺,本名蓝朝璧,亦为昭通人,通晓书史,为人尚侠重义。两人同为川滇边秘密会党哥老会的首领。哥老会也是天地会的一个支派,道光末年在四川得到发展。其成员主要是从农村失地流亡出来的农民和其他无业游民,其人数不下一二十万。昭通府与川南交通频繁,哥老会亦由川南渗透到昭通府。

鸦片战争后,川、滇间出现了专门贩运云南鸦片到四川的烟商及其雇佣的保镖组织——烟帮。烟帮都配备有鸟枪、刀剑等武器,实际上是一种准军事组织,其成员则大都加入了哥老会,并依靠哥老会的组织相互联系。1859年(咸丰九年)夏,烟帮成员在宜宾为清朝官府所捕杀,此事即成为起义的导火线。李永和、蓝大顺聚众近千人,声称“入川报仇”,于同年9月向川南进军。川南会党闻风响应,纷纷加入,军锋所至,“如入无人之境”。1860年1月下旬,起义军攻克自流井盐场,缴获大批给养装备,声威大振。起义军以“大明顺天”相标榜,李永和称“顺天王”,亦以“顺天”为年号。起义军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并以诛杀贪官污吏和打富济贫号召群众。起义军极盛时,人数已近20万。清廷急调湖南巡抚骆秉章“驰赴四川,督办军务”。由于起义者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所到之处又不能建立巩固的政权,更没有严整的军事组织形式,在入川湘军的打击下,日渐陷于困境。1862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同治元年)春,石达开军进入四川东南境,李、蓝联名上书欢迎,并恳请“同为合兵”。但石达开攻取长宁后即受阻不得进,于同年夏退回川、黔边界。10月,李永和部在犍为覆败。蓝大顺部在遭受沉重打击后于同年夏由川东入陕南,延至1864年春,在陕南安康县覆灭。

5.陕、甘回民起义

陕西回民久受清政府歧视和汉族地主欺凌。1862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同治元年)春、夏间,太平军陈得才部和蓝大顺起义军分别进入陕西。渭南回民派人前往联络。一些汉族地主团练借口“回民造反,先行剿灭”,在华阴、渭南、朝邑等县任意杀害回民。曾参加云南回民起义的任武、赫明堂等人乘势领导回民起义。此时陕西清军多出援他省,回民军未经多少战斗就占领了渭南、华州、华阴、高陵、大荔等县,并进围省城西安。清廷先后派胜保、多隆阿为钦差大臣带兵入陕镇压。1863年春,多隆阿攻破大荔、渭南等回民军据点,并解西安、凤翔围,陕西回民军遭受重大损失,部分投降了清政府,大部退往甘肃。

甘肃回民在陕西回民起义的影响下,亦于1862年揭竿而起,并逐渐汇聚为四个中心:宁夏府之金积堡,以马化龙为首;兰州府之河州,以马占鳌为首;西宁府,以马尕三、马桂源、马本源为首;肃州,以马文禄为首。这些领袖人物都是当地回民的上层分子,他们起兵的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自己既有的权力和地位,因而往往首鼠两端,与清朝地方当局的关系维持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