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廷挽救危局的努力(1 / 1)

太平天国定鼎南京之时,清王朝在位的是咸丰帝。他于1850年(道光三十年)即位之初就着手调整统治枢机,斥革前朝重臣穆彰阿、耆英等人,重用汉族臣僚,有意摆出了不偏袒旗员和“满汉一体”的姿态。进入1853年,也就是在与太平军进入胶着的战时状态后,他更着手改革各种不适应的成规,有意向汉族官员开放了更多的权力。

一 调整统治枢机

长达30年的道光朝,虽不能说毫无作为,也不乏值得肯定之处,但军、财、吏诸政的积弊愈演愈烈,鸦片战争的丧权辱国更是空前奇耻。社会舆情关注的焦点也正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尤其是后者。林则徐和穆彰阿成了人们议论中正反两面的代表人物。穆彰阿,字鹤舫,满洲镶蓝旗人,嘉庆十年进士,1827年(道光七年)入值军机处,1837年起一直为领班军机大臣。他希宠固位,迎承道光帝暮年不事振作、只图安静的老年人心态,对鸦片战争中的屈膝求和,乃至对林则徐等人的迫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咸丰帝对此早已耳闻熟知,下决心拿他开刀。在起用林则徐为督办广西军务的钦差大臣后不久,1850年12月1日,咸丰帝即“颁朱笔罪穆彰阿、耆英”,将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将另一军机大臣、文渊阁大学士耆英“降为五品顶带,以六部员外郎候补”。在长达800余言的朱谕中,他斥责穆彰阿等“身任大学士,受累朝知遇之恩,不思其难其慎,同德同心。乃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小忠小信,阴柔以售其奸;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从前夷务之兴,穆彰阿倾排异己,深堪痛恨……耆英之无耻丧良,同恶相济……自本年正月,朕亲政之初,遇事模棱,缄口不言。迨数月后,则渐施其伎俩。……其心阴险,实不可问。潘世恩等保林则徐,则伊屡言林则徐柔弱病躯,不堪录用,及朕派林则徐驰往粤西……又屡言林则徐未知能去否。伪言荧惑,使朕不知外事。”他在朱谕中还表白:“办理此事,朕熟思审处,计之久矣。实不得已之苦衷,尔诸臣其共谅之。嗣后京外大小文武各官,务当激发天良,公忠体国。俾平素因循取巧之积习,一旦悚然改悔!”

咸丰帝这样揭露穆彰阿倾排异己,以及自己不顾穆的一再拦阻,毅然起用林则徐的过程,再加上林死后,又命李星沅继任,明确宣示了他重视汉族官僚、不偏袒旗员、满汉一体的新姿态。

穆彰阿、耆英被革职,以及在此之前,军机大臣陈孚恩自行请退回籍,揭开了军机处改组的序幕。穆彰阿被革职的当天,咸丰帝命蒙古八旗贵族赛尚阿为协办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次年,又升其为殿阁最高的文华殿大学士。但由于赛尚阿不久就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离京,军机处官位最高、资历最深(1841年入值军机处)的汉族官僚、体仁阁大学士祁寯藻成为领班军机大臣。自有军机处以来,汉人任此职连祁在内不过3人,加之太平军兴起以来先后任命徐广缙、陆建瀛、向荣等人为督办军务的钦差大臣,连同林则徐、李星沅,在咸丰帝即位的前4年中,共有5位汉族官员享此殊荣,与同时期的旗员钦差大臣人数恰好相同。这更是清代空前未有的事。在生死存亡之秋,清王朝终于对汉族官僚作出了较多的权力开放。

祁寯藻,字春圃,山西寿阳人,嘉庆十九年进士。累为学政、主考官,“提倡朴学,延纳寒素,士林归之”,被誉为“儒宗”,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声望。但他长期沉溺于传统儒学,又受因循习气熏陶,遇事力求平稳。承平时应付常规政事,其尚可勉力以赴;非常时期,就因无胆识,处处捉襟见肘。

1853年秋冬之际,太平天国“扫北军”进逼直隶,最北到达独流、静海,京畿危急。10月13日,咸丰帝命恭亲王奕??署领侍卫内大臣,办理巡防;11月7日,又命其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次年,更升其为领班军机大臣。在此情形下,祁寯藻只得称病引退。在此之前,军机处于道光时连任下来的陈孚恩、赛尚阿、季芝昌、何汝霖等人,均已先后罢值。与此同时,各部满汉尚书的道光时旧人也多有更换。1854年,吏、兵、户三部汉尚书分别由翁心存、朱凤标和周祖培接任。至此,军机处和各部尚书道光时期连任下来的旧人已为之一空。统治枢机人事上的新旧更替虽告完成,但并不稳定。军机处尤为突出,奕??更是首当其冲。

恭亲王奕??(1833-1898),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咸丰帝的异母弟,因其聪慧机敏,很得晚年的道光帝钟爱。他与咸丰帝同为立储的竞争者,彼此心存芥蒂,本无入值军机并受重用的可能。清廷为防止宗室近支亲贵擅权生事,不仅自有军机处以来,只有个别亲贵入值,且严禁朝臣与诸王私下往来交接。咸丰帝继位以后,又于1852年2月重申:“嗣后除奉旨会办事件及因公接见外,诸王与在廷大小臣工,各宜凛遵圣训,引嫌自重,固不得私信交通,致启贿托之渐。虽文墨细事,亦不得有唱和之风。”并下令宗人府、各部院旗务衙门并各督抚将军等衙门“各录一通,敬谨悬挂用资儆惕”。半年后,咸丰帝又将违反这一规定的定郡王载铨、刑部尚书恒春、侍郎书元等分别交宗人府或交部严加议处。但险恶的军事形势,终于迫使咸丰帝打破了常规。他在任命恭亲王奕??的前后,还任命其叔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表兄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主持京畿防卫战。1855年,太平天国扫北军林凤祥、李开芳两部先后败亡。“北路军务,业已告蒇”。军机大臣奕??等因“赞襄军务,夙夜勤劳”,受到“从优议叙”的加恩优眷。但亲贵统军秉政的外部条件至此亦不复存在。6月23日,举行凯撤典礼,绵愉等恭缴大将军印信和参赞大臣关防,京城巡防事务亦随即裁撤。两个多月后,9月2日,咸丰帝颁朱谕,以恭亲王奕??在康慈太后的丧事中“于一切礼仪,多有疏略之处”为名,将他赶出军机处,并免去其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的职务,也不准他再“恭理丧仪事务”,而是责令其“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康慈太后为奕??生母,所谓“礼仪疏略”只是借口。

在奕??被赶出军机处的当天,咸丰帝即命户部尚书文庆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接替其位;命吏部尚书翁心存“恭理丧仪”;以怡亲王载垣为宗人府宗令。

文庆,字孔修,满洲镶红旗人,道光年间即屡官各部侍郎、尚书、内务府大臣,并两度为军机大臣,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清史稿》说他:“醇谨持大体,宣宗、文宗深知之。屡踬屡起,眷倚不衰。”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够破除种族成见,力主重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1854年10月,湘军一举攻下武昌。咸丰帝闻讯大喜过望,立刻任命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欲使其兼握军政大权。但某军机大臣却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帝默然变色,终于收回成命,赏其兵部侍郎衔,仍令其领军东征。曾国藩无法利用一省政权,筹集军饷物资,扩充湘军,反而要仰仗清廷乃至地方大吏的支持,才能维持现有的部队。清廷达到了对曾国藩既使用又限制的双重目的。

但文庆却密请破除满汉畛域,不拘资格以用人。他指出:欲办天下大事,“当重用汉臣,彼多从田间来,知民疾苦,熟谙情伪,岂若吾辈未出国门,懵然于大计者乎?”出身满洲世家名门的大官僚能如此剖析旗籍和汉族贵族官僚,其“深识伟量”和勇气,在当时旗人中确是出类拔萃的。文庆力主重用湘军首领曾国藩、胡林翼。1855年,西战区湘军和湖广总督统带的绿营多次大败,武昌第三次易手。文庆趁机力言,咸丰帝也迫于形势,不得不对既使用又限制的方针有所松动,破格提拔胡林翼。3月1日,咸丰帝将其由湖北按察使升为布政使。4月18日,于湖北巡抚陶恩培殉难后,咸丰帝更命其署理湖北巡抚。有了湖北这块地盘,再加上湖南,就为湘军集团经营两湖后方的基地,从而为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

文庆有门第、有资历,更有见识、有才干,自然也就有威望。他出任领班军机大臣,不仅为八旗王公所敬信,且深为咸丰帝所倚任。在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升为协办大学士、文渊阁和武英殿大学士,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但文庆在任仅一年多,即于1856年12月病逝。

咸丰朝前半期的7年(从道光三十年也即1850年算起),军机大臣中由道光朝连任下来的赛尚阿、祁寯藻等5人,在前5年均已相继罢值。咸丰帝自己选任的彭蕴章、穆荫、杜翰、舒兴阿、邵灿、麟魁、瑞麟、奕??、文庆共9人,除前3人一直留任外,其他6人,短的只有几个月,长的也不到两年。领班军机大臣从赛尚阿、祁寯藻、奕??到文庆,前后4人,平均不到两年就换人。统治枢机人事更替之频繁,充分反映了战争局势的严峻,但也表明咸丰帝在自己统治的前7年中尚未能建立起稳定的辅佐班子。

二 面对军事危局

清朝军队的腐败,在嘉庆白莲教之役已有相当明显的表露。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清军更暴露其“外战外行”,在对外战争中已不堪一击。1850年秋拜上帝会金田揭帜起义之后,清军即开始了“围剿”的军事行动。但历时数年的围剿作战,清军不断遭到败绩,不仅未能消灭太平军,反而使对手日益坐大,越战越强。面对军事危局,清廷竭尽全力予以挽救。但军事上的腐败已是积重难返,清廷一时还很难有所作为。

首先是统兵大员多不习军事,指挥调度无方。

继林则徐为钦差大臣的李星沅,于1851年1月赶到广西后,虽然在众多起事的造反队伍中,敏锐地觉察出洪秀全一军,“恃众抗拒,水陆鸱张,实为群盗之尤,必先厚集兵力,乃克一鼓作气,聚而歼之”。但他与一般科甲出身的大官僚一样,根本没有军事实战的经验,且与署广西巡抚周天爵意见两相抵牾,时人讥其“妄自尊大,苛责仪节,喜谀信谗,将士离心”。由于兵力匮乏,且战斗力差,几个月下来,李星沅就忧心忡忡地丧失了信心。正如其幕僚所记:“公忧贼甚,寝食失常度,恒曰:‘此贼非眼前诸公可了。’”不久,他即病死军中。接任的赛尚阿位虽尊,但兵事亦非其所长。在宣布任命后月余,就有人将其与李星沅相提并论,“今赛尚阿、李星沅一日不撤,则军心一日不定,迁延愈久,败坏愈甚”。其所带随员,更有“专务蒙蔽,致误事机,婪取金银,满载而归者”,赛尚阿身受其累,终致兵败名裂。

随着战事向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以北蔓延,清廷又相继任命徐广缙、陆建瀛、讷尔经额、琦善、向荣、胜保、托明阿、和春、官文等人为钦差大臣。其中徐广缙、陆建瀛、讷尔经额分别为现任两广、两江、直隶总督,琦善在道光年间也屡任总督,均有能名。但除琦善曾于战争有所接触外,这三位现任总督都与李星沅、赛尚阿一样,于军事,特别于指挥作战是外行。

陆建瀛初时曾主动请缨,“意气甚盛,每对将佐陈说慷慨,以为群盗指日就擒”,但当他由江宁率师溯江西上迎堵,一见太平军船队“蔽江数十里”,就“惶惑不知为计,遽登轻舟”,逃回江宁。徐广缙昏庸怯懦一如陆建瀛,太平军攻长沙,他逗留湘潭;太平军围武汉,他远在长沙,并说武昌之围可解,但数天之后,即告失陷。咸丰帝说:“该大臣如此料贼,殊堪浩叹。”讷尔经额之昏庸更有过之,他要山西兵由平定州入直隶增援,竟墨守平时成规,上奏请饬,咸丰帝责问他:“何不即行咨照,免费周章?”最为荒唐的是,直隶筹防近三个月,当太平军由山西突入时,部分清军竟无武器,以致“徒手御贼”。咸丰帝愤慨斥责:“自贼窜怀庆之时,节次谕令该督,严防畿辅要隘。即该督迭次奏报,亦似各处皆有准备。何以贼踪窜及,一战即溃!且军火器械,为兵丁卫身击贼之具。自贼匪西窜,该督漫无布置,竟置军械于后。致令如此劲旅,徒手御贼。事后归咎车辆不敷,亦已无及。即此一节,该督调度无方,已可概见。”

琦善似比此三人略知节制军队,但畏敌怯战则相同。太平军由武昌东下,琦善奉命由河南东援,他却借口募夫扛运恐用人过多,必致泄漏军情,而骡马又不易征集,遂节节逗留。这是明显的托词。咸丰帝责问:“募夫多不可靠,须用骡驮载。骡夫岂尽属可靠耶?”

其余几人中,向荣、和春、托明阿是道光朝出身行伍或旗籍的将领,具有作战经验,但于军事学问少讲求,只能勉力从事战役指挥。向荣年老体弱,行动艰难,应付紧张激烈多变的战局,更是力不从心。胜保则是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上任不久即被人专折奏参。由此可见,清廷所任命的统兵大员多不具备统帅素质。

其次是军队因循玩泄,矛盾丛生,作战不力,纪律败坏。

李星沅说:“咎在提镇因循,将备弁兵毫无顾忌,见贼辄走,已成故套。”向荣对“镇将以下,皆视功令如具文”表示“愤懑万分,几于挽回无术”。1853年3月,他自武昌尾追太平军东下,派员分头命各营加速前进,但“往往南岸之船开过北岸,不过里许又复停泊,必须一夜数催,方肯前进,相率成风”。统兵将领往往因意见不和,互相猜忌,严重者甚至在战场上各顾各,败不相救。一般兵弁之间,不仅兵与勇由于待遇、生活经历等多方面的差异而时起纠纷,且经制兵,由于来自不同省县的营汛,也往往大起矛盾,即所谓“兵与勇不和,楚兵与黔兵不和”,甚至同为湖南的“镇筸兵又与常德兵不和”。这种不和常常导致平时械斗、临阵不能一致对敌,“此军大败奔北,流血成渊,彼军袖手旁观,哆口而微笑”。

清军纪律的败坏也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来自浙江的台勇,于1854-1855年间在皖南“肆行抢掠,以至郡城(徽州)又为之一空”,在本省“处处台勇皆闹事,甚至动百姓公忿,齐心杀之”,“前在上海者尤与盗贼无异,子女玉帛满载而归”。而为害最烈、最广的潮勇的兽行更是罄竹难书。八旗、绿营经制兵的表现也与勇营相去无几。如胜保所统带的吉林马兵,纵马食民麦,又入村滋扰,被村民捆缚拷打,胜保竟派副都统常亮带马队300名前往剿洗。村民闻讯逃避,但房屋被焚毁,衣物被抄掳。据当时随营的清朝官员张集馨说:“营马食麦,各营皆然。军不恤民,主将不能无咎,即僧营(指僧格林沁的军队)亦复如此。”山东百姓在控词中说:“发覆掘藏,穿墉毁屋,民之苦兵,甚于苦寇。”曾国藩的笃友吴敏树在致其信函中也不得不承认:“官军尾贼之后,随路**掠,民之走避者,畏官军,非畏贼也。”清军所至之处,人们只得纷纷逃避。有的被迫反抗,则招致清军肆无忌惮地抢掠、屠杀,有的更愤而加入反叛者的行列。1854年初,湖广总督吴文镕军在黄州堵城驻扎,因无柴薪烤火,竟将数十里内民房尽毁,以致在太平军进攻时,“民衔兵勇之毁其庐舍也,群起助贼为大围,死伤甚众,吴公薨于行阵”。

清廷面对这些严重情况,却只有头痛医头式的简单应急措施。对将领临阵退缩的问题,咸丰帝曾特赐遏必隆刀,准许赛尚阿和徐广缙等钦差大臣对副将及其以下将弁便宜处置,严加惩处。但他们或自承“不忍杀人,辜负圣恩”,或“以人数较多,碍难概行参奏”塞责。鉴于李星沅时将帅不和,号令难行,咸丰帝特命赛尚阿督师,以为如此则“事权归一,自必节制严明,激励将士,信赏必罚,力矫前此漫无纪律之恶习”。但结果,除了赛尚阿因权位太高,无人敢与其公开对立外,其他矛盾依旧,向荣与乌兰泰更闹到几乎水火不相容。对不断出现的失地丧将帅,咸丰帝也只知不断撤换。先以文职大员为钦差大臣,在其相继被罢斥拿问之后,又转而任命向荣、托明阿、和春等武职大员。这些武将是比文官们稍强些,但他们最多也只是支持数年,最后一样败阵下来。

再就是兵力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八 旗兵虽有20万之众,但早已丧失战斗力。绿营额兵60万,由于吃空额等弊端,实额已大为减少,且其中尚有老弱病残。咸丰帝于1853年4月间宣布已征调20余万人,再加上各地尚须留兵镇守,能续调者当不会超过10万人。为补兵力不足,清廷不得不调东北和察哈尔等处满蒙兵(这不在关内八旗编制之内)入关作战。至1857年夏,黑龙江兵入关兵额已达1.3万人。但此类兵为数既少,加之水土不服,马匹倒毙,其作战能力极为有限,对全局起不了多大作用。

清军增加兵力主要靠募勇。早在广西永安州围城时,清军所募东勇即达2万余人。1853年秋,有人估计各省所募之勇已达30余万人。有的战区,更是勇多于兵。但是将帅募勇一般是救急,“仓卒之际,调兵则耽延时日,募勇则取之目前”,稍有点政治头脑的则认为“多募一勇,即少添一贼”。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自然是来者不拒,以致“应募者大抵市井负贩之徒,乞丐无籍之辈,甚且盗魁恃为逋薮,奸民借以寄食”。有的在奖赏多的情况下,也可能“骁勇异常”,但临阵不听号令,平时恣意抢掠,不利时就一哄而散。有的甚至与太平军暗通往来。所以,有的将帅即主张不募勇或少募勇,或因屡出问题而裁勇。如向荣在1853年即将8000名乡勇裁去7000人。可是,受兵少不足用这一基本状况的制约,又不得不再募,以致形成此军裁、彼军招,今年裁、明年招的状况。招勇这一权宜之计,也因而陷入了无可解救的怪圈之中。

清廷面对军事危局的最后一着是办团练。1853年2月15日,也即太平军攻克武昌之后,行将东取安庆、南京之时,咸丰帝发布上谕,要求各地办团练以自保。谕令说:

念自逆匪滋扰以来,由广西而湖南,由湖南而湖北。所过城池,多被**。现复围陷武昌省城,数万生灵,惨遭荼毒。即未被贼地方,亦复闻警远避,备极流离颠沛之苦。总由地方官吏,平日既不先事预防,临时又复张皇失措,甚至望风先遁,以致居民失其所恃,不得不转徙他方,以全性命。……固思嘉庆年间,川楚教匪,蔓延数载。嗣行坚壁清野之法,令民团练保卫,旋就**平。即今广西、湖南地方,多有团勇保护乡里,贼不敢逼,且有杀贼立功者。况各处乡村,良民多而莠民少,若得公正绅耆,董理其事,自不致别滋流弊。即地方间有土匪,一经约束,亦将去邪归正,共保乡闾。惟在良有司素得民心,必可收众志成城之效。著各该督抚,分饬所属,各就地方情形,妥筹办理,并出示剀切晓谕。或筑寨浚濠,联村为堡;或严守险隘,密拏奸宄。无事则各安生业,有事则互卫身家。一切经费,均归绅耆掌管,不假吏胥之手。所有团练壮丁,亦不得远行征调。……凡土著良民,各有产业。与其仓皇迁徙,抛弃田庐,转不免土匪乘机抢掠,何如坚守乡里,以子弟卫父兄,以家资保族党乎。

清廷委派现任官员回籍,更多的是委任赋闲在籍的官员为各省团练大臣。如山东就委派前山西巡抚萼涵等十余人,江苏委派前闽浙总督季芝昌等十余人,湖南委派前兵部侍郎曾国藩。团练的绅办性质使它起不了战略作用。除了少数地方,如皖北之六安、合肥、桐城,皖南宣城之金宝圩,湖北之随州、麻城,浙江诸暨之包村,认真举办,并对太平军进行顽强抵抗外,一般都“苟且涂饰,未经实力讲求,或募勇以充数,徒取外观;或借端以营私,转成欲壑。无事则恃以为威,吓扰乡间,有警则首先遁逃,流为盗贼”。

团练本身是柄双刃剑。一些地方团练甚至借机抗粮、闹事,与官府形成对抗。如山西、河南“因粤寇之乱,兴联庄会,凡山西接壤州县,均借以抗粮”。山东“自钦使督办团练,尽侵官权,酿成骄横,民不知有上,抗漕抗粮,几于比比皆是”。皖北之苗沛霖始则拥众观望,继则公开对抗,成为皖豫之交清廷的大祸害。团练大臣与督抚不和,互相掣肘,互相参劾,因而妨碍大局者,也时有所闻。

三 吏治及其整顿

太平天国的兴起,对清王朝来说,标志着一个动乱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当兹时而求安民殄寇,拨乱返治之方,舍察吏选将之外,无可期必效者。”有的更认为军事镇压是治标,整顿吏治才是治本。咸丰帝也意识到官吏腐败风气能否扭转,关系清王朝之生死存亡。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咸丰帝在有关诏旨中反复告诫。早在1850年,他就在那份斥责穆彰阿等人的著名朱谕中指出:“方今天下因循废堕,可谓极矣。吏治日坏,人心日浇,是朕之过。然献替可否,匡朕不逮,则二三大臣之职也。”此后,他多次为整饬吏治发布上谕,“苦口训诫,何啻再三”。1853年2月(咸丰三年正月),他更颁布《训臣工戒因循》亲笔朱谕,内中说:

内外文武诸臣,抒忠宣力,视国如家者,固不乏人。然泄泄沓沓,因循不振,禄位之念重,置国事于不问者,正复不少。朕虽非贤主,断不忍诿咎于诸臣。试问诸臣五夜扪心,何忍何安。若不痛加改悔,将来有不堪设想者矣!是用诞告尔大小臣工:自今日始,仍有不改积习,置此谕于不顾者,朕必执法从严惩办,断不姑容。

9月间,他更有针对性地就吏治废弛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长期以来,大吏为调剂属员,多纳贿赂,州县官多一年一换,甚至数月一换,不能久于其任。咸丰帝指出:

自军兴以来,被贼滋扰地方,固因奸民煽乱,亦由吏治废弛酿成巨患。即有一二循良之吏,力求整顿地方者,或因资格较深,循例迁擢;又或因该管上司调署他缺,未能久于其任。致令司牧之官,视职守为传舍,置地方利弊于不问。民风何由而淳?吏治何由而饬?

为此,他提出严禁频繁更换:

现在被兵省分,疮痍未复,亟须廉明之吏,拯我群生。著各该督抚察看该省紧要缺分,及凋敝之区,慎简贤员,俾令弹压抚绥,力图补救。如果抚驭有方,著有实效,即行奏请给予升衔,仍留本任。数年之后,政成报最,朕必破格施恩超迁不次。其余各直省地方,并著各该督抚等随时体察,如有人地相宜,不须更调者,亦可奏请加衔留任,俾得尽心民事,兴利除弊,日起有功。朕将求才于循吏之中,备他日封疆重寄。其各勉图报称。以副朝廷任官惟贤之意。

但大吏们对皇帝的谆谆训诫置若罔闻。迟至1857年(咸丰七年),江苏州县依然是“缺出,而府委随之,道委随之,司委又随之,有数月而三易牧令者矣”。而新上任之州县官,不仅遇事敷衍,委之后任,且既快又多地大肆贪污。如山西,“下吏引疾,府经奉檄而来,仅四十余日,而攫四千金去。民间怨恨之声,至不忍闻,且有聚众闹堂之事”。再如四川,由于“贿赂公行”,“百姓怨痛既深,辄复聚众相抗”,广安、达县、营山、东乡、南江、巴州等州县相继爆发“围城大哄,数日始解”的严重事件。这类事件在整个咸丰朝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州县官如此贪污自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吏向他们进行种种勒索。四川州县“无不以上司到任及节寿陋规为苦”,多者县令“年送一万数千,中下者依次递减”。山西各县此类陋规,每年每县亦“非万金不可”。

除收受陋规外,通过其他渠道的各种名目的勒索还很多。政以贿成,必然要严重影响各项政令的贯彻。如当时为了筹集军饷,解决财政困难,普遍推行捐输、厘金,乃至发行大钱票钞,但经办者却趁机贪污。如山西有“富民愿捐五百者,必勒令捐一千,迨至遵捐一千,则又只令书五百,其余五百”,被“暗饱私橐”。地方官吏的勒捐严重干扰了捐输的推行,军饷筹措因而更加困难。又如直隶各州县,地方官征收田赋,只收现银,上交税款,却搭解大钱票钞。如此转移之间,就能利用大钱钞票严重贬值而大发其财,大钱票钞则更难以流通,“故近京百里以外,大钱不能行使”。连咸丰帝也认识到:“外省钞票不甚通行,实由于不肖官吏,征银于民,易钞于官,以致民间置钞票于无用。”

咸丰朝吏治的败坏,固然是由于积习已深,但当时盛行的军功保举和捐官致使仕途更形拥挤,客观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854年(咸丰四年),有人就已指出:四川的地方官员中,“由科甲出身者,不及一半”。捐官者本即为利而来,表现尤为恶劣。如“历任贪鄙,声名甚劣”的王某,先捐升实缺知府,指省广西,后又捐升道员。至陕西后,此人百般取巧钻营,竟得署布政使,不仅“终日吸食洋烟,邀同亲友演唱昆曲”,还与署盐道韩某勾结,大肆贪污,“一切支发高下其手”。而这个韩某原为成都知府,“贪婪性成”,被勒令病休后,又捐升道员,至陕西就与王一拍即合,“成为川陕著名劣员”。

咸丰帝在吏治问题上虽然反复告诫,言之谆谆,但对听之藐藐的官僚们,尤其是大官僚们,却不愿也不敢采取严厉措施,不能痛加惩处。在他所统治的前7年中,不仅未揭露一件贪污大案,甚至对丧师失地的大员,也仅处死湖北巡抚青麐一人。其他如赛尚阿、徐广缙、讷尔经额、胜保、托明阿、西凌阿和杨霈等人,虽被革职,甚至被判为斩监候,但很快就被开释,不数年,又入官场,有的甚至复为高官。皇帝如此,各级官僚亦相率效尤,所谓吏治整顿也就无法落到实处。咸丰朝的君臣们虽身处战争的非常时期,却迟迟不能从嘉道姑息的阴影中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