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洪秀全与拜上帝会的创立(1 / 1)

1850年11月(道光三十年十月),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尽管起义的发生地远在西南的边省山区,但它以其坚强的组织、严明的纪律和执著的信仰脱颖而出,很快便显示出强大的生机。金田起义像是一份宣言书,庄严宣告:鸦片战争后连绵不断的起事,开始汇合成一股强大的革命潮流,而太平天国正是这一革命运动的中心之所在。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洪秀全、冯云山宣传“敬拜上帝”的活动密切相关。

一 洪秀全的青少年时代

洪秀全(1814-1864),族名仁坤,小名火秀,1814年1月1日(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出生于广东花县西北福源水村一个客家农民的家庭。秀全是他敬拜上帝后的改名。他由“火秀”改名为“秀全”,据说是为了避上帝之讳(当时将上帝“耶和华”译为“爷火华”),而且是上帝亲自命他改名的。太平天国官修史书《太平天日》中,记天父上主皇上帝对洪秀全说:

尔名为全矣。尔从前凡间名头一字犯朕本名,当除去。尔下去凡间,时或称洪秀,时或称洪全,时或称洪秀全。尔细弟之名与尔名有意义焉。

这当然是故弄玄虚。至于为何改名“秀全”,太平天国官书并没有详作说明。但当时有人解释说:“秀全”二字可拆分为“禾乃人王”,粤音“禾”、“我”相近,借“禾”字为“我”字,意即“我乃人王”。

食粥送薯芋,

乌蝇担粒米,

追到新街渡。

洪秀全的生父名叫洪镜扬,是个公正而有才能的农民,被族人推戴为父老,还被邻近各村推做保正。他于金田起义前三年去世。秀全有两位哥哥,长名仁发,次名仁达,都是洪镜扬元配王氏所出。秀全乃继配李氏所出。秀全还有一位姐姐名叫辛英,成年后嫁给狮岭李家。

秀全的父亲和两位兄长都以农为业。秀全幼时,家境已有所改善,于是便在7岁那年入村塾读书。由于他天资聪颖,再加上勤奋好学,“五六年间,即能熟诵四书、五经、孝经,及古文多篇。其后更自读中国历史及奇异书籍,均能一目了然。”秀全读书时间不长就得到业师和洪氏家族的赞许。看到他的聪慧和学业上的成绩,大家都公认他取得功名十分容易,很快便会光宗耀祖。有几位业师竟然不收他的学费,自愿教他学习。秀全还一度到外乡去读书。虽然其家境并不宽裕,但为了不使他辍学,家里还是乐于供给日常开支。有几位族人还赠送衣物予以鼓励。他的老父亲在与别人谈话时,最喜欢谈论自己幼子的聪颖可爱。他每听到别人称赞秀全,便眉飞色舞。只要有人说他幼子一句好话,这位老人便会邀请他回家饮茶或吃饭而继续谈论他所喜爱的话题。

洪秀全在村塾读书一直到16岁。16岁以后就算成年了,于是他也和其他村童一样,离开了村塾,开始帮家里做些农活,有时还到山野去放牛。大家都为他的辍学而深感惋惜。第二年,有一和他年岁相当的同窗好友邀请他陪其读书,以一年为期,以便一起切磋学问。18岁那年,族人聘秀全任本村的塾师,又为他提供了进一步自学钻研的机会。

二 科场失败与异梦

1827年(道光七年),洪秀全15岁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县试入选了,到广州参加府试,结果他名落孙山。尽管如此,洪秀全还是力图走上科举的道路,多次参加县试和府试。可是直至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他31岁时,依然是童生,始终连秀才也未考取。按照当时的制度,中秀才必须被考选三次,初为县试,继为府试,终为道试。在花县县试时,据说秀全“每试必冠其曹”,成绩应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他却总是在府试时落榜。

1833年(道光十三年),21岁的洪秀全第二次去广州府应试。这次虽然落第了,但他在贡院前适逢基督教改正教的华人牧师梁发在街头派书传道。他获赠一套9本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这套书为梁发亲自编写,梁发自号“学善者”或“学善居士”,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华人牧师。他在书中大段摘录了基督教《圣经》中的若干章节,宣扬上帝爷火华(Jehovah,现译作耶和华)为独一真神,号召人们敬拜上帝而不可拜别的邪神偶像。书中也充斥了中国人所熟知的有关天堂、地狱之类的说教。这种很浅陋的宣传品,影响了洪秀全此后一生的道路。

秀全考试完毕即把这套书带回乡里,对目录稍加浏览后便搁置书柜中。当时这套书还没有得到他的重视。

1837年,他再赴广州应试,“初考时其名高列榜上,及复考则又落第”。这使得他在悲苦失意中大病了一场,不得不雇了顶肩舆,由两位精壮的轿夫抬回家乡。他于4月5日(三月初一日,清明节)那天回到家中,病势加重,连续卧床多日。

在生病昏迷期间,洪秀全不断进入奇梦,多次见到异象。据《太平天国起义记》的介绍,时断时续的异梦大体是这样的:

最初,洪秀全见到许多人对他欢迎招致,又有龙、虎、雄鸡等进入室内,于是众人奏乐,又有肩舆把他抬到一个华丽光明的地方,有无数高贵的男女欢迎他的到来。内有一老妇引领他到河边沐浴。洗完后,有一班年高德劭之人,内有许多古先圣贤,将他引入一大宫殿,并对他施行换取心肝五脏的手术。最后他终于来到一座极其美丽而华贵的大殿。在最高的宝座上,有一披金发、衣皂袍的老人,一见到秀全就双目流泪,说:“世界人类都是我所生,我所养。人们吃我的粮食,穿我的衣服,但没有一人具有心肝来纪念我和尊敬我。最可恶的,竟然以我所赐的物品去拜祀鬼魔。人们有意忤逆我,令我恼怒,你不要效法他们。”说完,老人即授秀全一柄宝剑,用来斩除鬼魔,但又令他慎勿妄杀兄弟姊妹;又给以印绶一个,用以治伏邪神;再赐给他金黄色美果一枚。秀全吃了,味道甜美。老人还亲自带领秀全出殿,俯瞰人世。“芸芸众生,一切苦痛与罪孽,皆现目前。其情状之恶劣,眼不忍睹,口不忍言。”

秀全受奇梦的影响,在一度神智清醒时,仍头发直竖,穿衣径至老父亲身边,鞠躬长揖道:“天上至尊的老人,已令全世之人归向我了,世间万宝皆归我所有了。”他的老父亲且喜且惧,不知如何是好。

秀全连续卧床40日。在此期间,他经常在室内走动跳跃,大声疾呼:“斩妖!斩妖!”在异象中,秀全又常见到一位他称之为“长兄”的中年人。这人教秀全如何动作,并在他的带领下追寻杀灭邪神。其间,秀全甚至还听到衣皂袍老人斥责孔子,说他于经书中不曾清楚地发挥真理,孔子似自愧而自认其罪。

对于洪秀全的病及其在梦幻中所见的异象,有学者从心理学和病理学中去寻找答案,认为洪秀全“由于考试落第,心中发生悲苦、失望、沮丧、忧郁、羞耻、愤怒、怨恨等等强烈情感,刺激过度”,患了“急性精神病”,因而产生了“奇异的心灵”和“可见的幻觉”。但也有学者在仔细考察洪秀全发病的原因、病中的言行和病后的变化后得出结论说,他所患的病“同时是一场政治病”。不过有两点是非常清楚的:首先,通过病中的梦幻,洪秀全总算洗刷了屡次科举不第的耻辱,他从“天上至尊的老人”那里直接取得了对“全世之人”的统治权,较之科举考试仅从人间帝王手中取得一官半职显然要尊贵得多,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或者说,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其次,虽然此后他有时自称是人间之王,但并没有明确反对朝廷或官府的任何表现,人们也只认其是“疯子”的语言而不予重视;他所斩之“妖”同样只是些“邪神”,也即从宗教信仰层次上所认定的妖魔鬼怪。值得注意的是,在洪秀全的梦幻中,“天上至尊的老人”“披金发,衣皂袍”,看来是得自对洋传教士的印象;而被他称为“长兄”的中年人,虽然没有具体形象的描述,显然也应是耶稣而不可能是其他人。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洪秀全在自己的梦幻中已开始了对孔子及其经书的批判。

秀全健康恢复后,人格和外貌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品行谨慎,行为和蔼而坦白。身体增高增大,步履端庄严肃,其见解则宽大而自由。……恶人畏而避之,而忠诚者趋与交游也。”

三 敬拜上帝四出布道

然而作为村塾师的洪秀全,仍然不能忘情科举。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这位老童生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赴广州应试,直到此次名落孙山后,他才愤愤然发誓:“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罢!”

就在这一年,洪秀全辗转来到离家约30里的莲花塘李家教馆。他的表兄李敬芳偶然看到他7年前得到的《劝世良言》,借阅之后大加称赞,认为此书“内容奇极,大异于寻常中国经书”。在表兄的影响下,秀全开始潜心研读《劝世良言》,并将书中的有关叙述与自己6年前的梦幻联系起来,进而认为他梦幻中所到的华丽光明之所,就是天堂;赐给他宝剑的至尊老人,就是要他斩除妖魔、除去世间不平痛苦的天父上帝;而曾经教他、帮他诛妖的中年人,就是救世主耶稣;妖魔,即偶像;而兄弟姊妹,即世间人类。

洪秀全此时如梦初醒,觉得自己已经获得上天堂的真路,以及永生快乐的希望。他后来很有心得地说起:“这几本书,实为上天特赐与我,所以证实我往时经历之真确。如我徒得此书而无前时之病状,则断不敢信书中所言而反对世上之陋俗。然而若徒有前时之病而无此书,则又不能再次证实吾病中所历之为真确,亦不过视为病狂时幻象的结果而已。”他十分自信地宣称:“我曾在上帝之前亲自接受其命令,天命归予。”

于是他与李敬芳一道按照书中所说的方法自行施洗。他们祈祷上帝,许愿不拜祀邪神,不行恶事,恪守天条。两人还各定制一柄“斩妖剑”,同声朗诵一首诗,以抒发自己救世安民的心愿: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投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南西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这是洪秀全“敬拜上帝”的开始。

不久,他又感服冯云山、洪仁玕以及自己的父母兄嫂和侄辈等皈信上帝。

在洪秀全为冯云山、洪仁玕两人施洗时,他们都已担任了村塾师。但在洪秀全的影响下,两人对上帝以外的所谓邪神偶像统统采取了毫不妥协的弃绝的态度,甚至连书塾中供奉的孔子牌位也一概除去。这使得他们也和洪秀全一样,很快失去了教席。

洪秀全深信《圣经》中“从未有先知受人尊敬于本乡及家中的”说法,便与冯云山及另外两人于1844年春结伴,“遨游天下,宣传真道”(洪仁玕因年龄较幼,家中不许而未能成行)。他们沿途贩卖笔砚,借获微利以充旅费,先赴广州,继而由南而东而北,差不多在广东省内转了一圈,但成效甚微,只在清远感化了几位李姓人氏。到了粤北连山厅后,洪秀全打算自己深入八排瑶山地区,便吩咐冯云山等三人回家。另外两人怕跋涉辛苦,自行回花县了。但冯云山坚持留下来与洪秀全一道向瑶人进行宣传。由于语言不通,只感化了一位江姓老塾师。随后,他又和洪秀全一起去广西布道。两人由连山径趋广西贵县赐谷村,来到洪秀全之表兄黄盛均家住下。

在这同说客家话且兼亲属关系的山村,洪、冯两人的才智得到了初步的展现。经过3个多月的宣传活动,皈依受洗者超过百人。由于表兄家生活较苦,洪秀全深感过意不去,便让冯云山和上年来的两个亲戚先回广东。他自己又留了3个月,于是年冬回到广东花县。这时他才知道冯云山留在广西浔州府并未回去。

洪秀全这次出游,前后有8个月的时间。回到广东花县后,他留在家乡教书,同时继续布道。

他在游广西和回花县家乡后,写了很多文章。其中最主要的有《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

据考证,《百正歌》是写于1844年游广西时的宣传材料。全篇计421字(不计标点),前后共出现60个“正”字。说是“百正”,只是约数。这篇诗歌广泛征引了中国的历史典故,宣传了“正”的道德观念。但除了“能正可享天堂福,不正终归地狱境”等几句稍稍反映了《劝世良言》中的思想外,通篇充满了儒家思想的色彩。诗歌中所列举的人物,如尧、舜、禹、稷、周文、孔丘等,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古圣先贤。而桀、纣、庄灵、齐襄、楚平、隋杨等,或是由于君臣、父子、夫妇,或是由于其他男女关系方面的不正,而遭到惩罚。它反映了洪秀全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批判。

写作于1845年的《原道救世歌》,提出“开辟真神惟上帝,无分贵贱拜宜虔”的观点,宣扬天父上帝为古今中外共同的独一真神,“上帝当拜,人人所同”,并非君王私自所专;并谆谆告诫“勿拜邪神,须作正人”,具体地提出了“正道”的典范和反对“不正”的若干要求,即反对**、忤父母、行杀害、为盗贼、为巫觋、为赌博以及吸洋烟、饮酒、堪舆、相命等等。可见,这是洪秀全对世人在宗教信仰及道德修养方面的具体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洪秀全提出“第一不正**为首”,认为**使“人变为妖”、“乱常败伦”,是“天最瞋”的罪恶。只有去除掉以**为首的种种“不正”,“鬼心既革”,才能将“正道淑身”,“反璞而归真”。

同是写于1845年的《原道醒世训》,着重谴责了“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的社会弊端,批判了国与国之间,省、府、县、乡、里,乃至族姓之间“相陵相夺相斗相杀”的丑恶现象,明确提出了“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不应存“此疆彼界之私”,不应起“尔吞我并之念”;热烈歌颂了唐虞三代之世,“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涂,举选上德”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号召天下凡间的兄弟姊妹,“跳出邪魔之鬼门,循行上帝之真道”,“相与作中流之砥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如此则可“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显然,这是洪秀全所提出的改造社会的理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洪秀全在引用《礼运篇》中“天下为公”的现成词句时,有意回避了三代之世已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的提法,这就为他日后按《周礼》等传说中的三代古制创建太平天国打下了伏笔。

四 与罗孝全的最初接触

洪秀全得到《劝世良言》,是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但他通过《劝世良言》而开始潜心研究基督教义,接受敬拜上帝,却已是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而在此时,中国的大门已被英国的大炮轰开。清廷被迫同意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天主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的大批外国传教士得以自由地在各通商口岸传教。

洪秀全的布道活动及其理论创作都是他独立进行的。他之接受敬拜上帝,是通过《劝世良言》这样的通俗宣传品,并又融进了他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这就使得他所阐发的拜上帝的教义同西方的基督教有了很大差异。尽管如此,洪秀全的相关活动还是很快进入了西方传教士的视野。

1846年,正在广州传教的美国人罗孝全得知了洪秀全自行传道的经历,即由他的中国助手周道行写信邀约他前来“襄助宣教”。

罗孝全,1802年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森纳县,于1821年受洗,1828年被委任为牧师。他于1837年到澳门,1842年移居香港,1844年5月到广州传教,1845年7月在广州正式成立了自己的教堂——“粤东施蘸圣会”。圣会的长老有4名,除罗孝全本人外,还有美国人裨治文、英国人吉勒司匹,以及中国人梁发,也就是《劝世良言》一书的作者。

1847年3月下旬,洪秀全与洪仁玕来到广州罗孝全的教堂。罗孝全对他们甚表欢迎。他在3月27日致友人的信中写道:

三四天以前有两位问道者从二三十里外的乡村来,唯一的目的是来接受福音教导。他们都写了一篇材料,陈述他们对心性的修炼,这导致他们来此受教。他们所写的材料简明平易,叙事明白,令人满意,读后使我确信主已乐于感化他们的心,驱使他们抛弃偶像来寻求救主!……其中一位的陈述简直同罗马百夫长科尔乃略的异象差不多。如果是在使徒时代,我就会用圣经语言坦白地说,他见到了天使的景象。天使们向他指示一些事物,教他一些他以前不知道的事物,其中有些他似已部分领悟,另一些他承认还不知道其意义。但他所陈述的这些事物,都是出于圣经的。他已学到的一件事是,偶像崇拜是错的,所以他很快就抛弃了偶像,并教别人也这样做。

罗孝全对洪秀全和洪仁玕的陈述很满意。他在信中说:“他们所陈述的经验是我迄今为止所听到的中国人经验中最满意的”,“这对我的工作是意想不到的额外的鼓励”。“他们现在在这里每天学习”,“我感到,我几乎相信,是主送他们来这里的;如果这样,不用很久他们就会加入我们的教会”。

洪秀全确有申请受洗并加入教会的要求。就在洪秀全滞留广州期间,1847年4月3日,英国兵船突入虎门,钉塞炮台,强迫清朝地方当局同意两年后允许外国人入广州城。这引起了广东人民的仇外情绪。5月23日、8月28日,罗孝全的教堂曾两次遭到群众袭击。在这样仇外的氛围下,洪秀全不仅来到外国教堂学道,而且申请受洗,可见他的信念十分坚决。

教堂为此委派了一个委员会考察洪秀全的情况,向教堂提出报告。据洪仁玕后来回忆,当他们在教堂学习、研究约一个月后,罗孝全曾派周道行等人偕同洪秀全、洪仁玕回乡,在乡宣教数日,秀全与之偕返广州,仁玕则留在乡中未去。周道行等人对洪秀全调查的结果是肯定的。但罗孝全教堂的中国助手中有两位黄姓者,因怕秀全挤掉他们的饭碗而故意设下圈套。他们诱使他在公开考核的场合提出应许其每月得津贴若干,以便维持生活而可于受洗后继续学道。罗孝全此前深知一些动机不纯的中国人的惯用伎俩,因此怀疑洪秀全与他们是同一类人。洗礼被不定期地拖延了。

洪秀全对申请的结果深感失望,自知中了黄姓之计,但悔之已晚。他在广州期间的生活全靠周道行资助,没有津贴就根本无法继续维持,又不知何时才能受洗,于是决意离开广州,径赴广西寻找冯云山的行踪。

1847年7月21日,洪秀全离开广州,又是周道行向他赠送了路费。他前后在罗孝全的教堂呆了3个多月。

这3个多月的学习,对洪秀全此后的道路深有影响。首先,他在广州得以阅读全部新旧约圣经,他在此后所写的宣传教义的论文《原道觉世训》中,便有数处引述圣经为论据。太平天国在与西方来访者接触之前便已刻印圣经,显然也是由于洪秀全早已获有圣经的某种中译本。其次,罗孝全的神学观念是传统的基本主义的正统派,视其他一切宗教为异教和邪教,全力抨击本地人的偶像崇拜,这对洪秀全此后在广西屡次打庙毁偶像、斥邪神的行为显然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 走向紫荆山

洪秀全离开广州后,即经肇庆等地沿西江向广西进发,不幸在途中遭到十几个强盗的围堵抢劫,行李银钱被劫夺一空,只剩些替换衣服。他向肇庆府申诉,府官答以遭劫之地已属德庆州所管,但悯其境遇,给予铜钱400枚。洪秀全进退两难,最后还是决定搭船继续西行。因为盘缠不足,他每天只食一餐,幸得同船的几位客商热心相助,不仅代付了饭钱,又赠送了去浔州贵县的盘费,这才使他辗转来到贵县赐谷村。

在赐谷村黄盛均家,他得知冯云山在紫荆山一带活动,便迫不及待地要与冯云山会面。8月25日,他在表侄黄为正的陪同下前往紫荆山,又经过两天的跋涉,终于和冯云山见了面。

洪秀全自此踏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一带有根本性的转折,甚至是他一个多月前身在广州时还无法想象的。

冯云山对洪秀全的到来喜出望外。3年来,他一直在紫荆山教人敬拜上帝。

紫荆山,位于桂平县北部,北连平南、永安诸山,西通象州、武宣之界,四面高山矗立,中间丘陵错杂,沟壑纵横,林菁繁茂,是汉、壮、瑶等民族杂居的边远山区。紫荆山区总人口约4000人,其中多为从广东迁来的客家人。山民的生计多以种田耕山为主。

冯云山初到紫荆山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他虽有同属客家的乡民们的热情款待,但作为一个已届而立之年的汉子,总不能长期靠穷朋友们的接济,于是向人借来畚箕、扁担,开始靠拾粪和打短工度日。第二年,他到紫荆山高坑冲张家做雇工。书生出生的冯云山即使在劳动中也不忘吟诗明志,唱歌遣怀,于是他的处境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据记载,有一天他去监生曾槐英家帮助割禾,担禾回来歇脚时,适逢一阵南风吹过。冯云山一时高兴,不觉迎风高歌道: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当时曾槐英正躺在南窗下的竹榻上乘凉,听了十分诧异,便问云山是否读过书,因何到此做雇工?云山答道:曾读书应试,在家乡以教蒙馆为生。久慕紫荆山奇水秀,想来观光。因人地生疏,不做雇工,便无缘前来。经过交谈,曾槐英深为冯云山的言谈举止所折服,他尊云山为客人,不久又把他推荐到大冲曾玉珍家做塾师。

有了塾师职业的保障,冯云山更以主要的精力劝人敬拜上帝。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他首先劝说在山内很有影响的曾玉珍父子信从上帝。此后,拜上帝的信徒大为发展,甚至有举家举族领受洗礼的。这些信徒们开始自行立会集结礼拜,不久就以“拜上帝会”之名而广为人知。

冯云山拜上帝的知识来自洪秀全,他所宣传的对象又多为贫苦的农民。那他所宣传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据后来的太平军战士、原拜上帝会信徒之一的李进富被俘后在供词中交代:“当初众人信他说,拜了尚弟(上帝)可消灾难,登天堂。”同是拜上帝会的早期成员,后来成为太平天国军事统帅的李秀成也在回忆时提及:洪秀全自丁酉年大病还魂之后,“俱讲天话,凡间之话少言。劝世人敬拜上帝,劝人修善,云若世人肯拜上帝者,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敬上帝者,不得拜别神,拜别神者有罪。故世人拜过上帝之后,具(俱)不敢拜别神。为世民者,具(俱)是怕死之人,云蛇虎咬人,何人不怕?故而从之。”

冯云山所宣传的内容看来也应大体如此。一些口碑传说还提到:冯云山在与紫荆山父老交往时,有时故意冒犯被祭祀的神灵,引起父老的恐慌,以为他必遭报应,但他事后却安然无恙,从此祭拜神灵的人就越来越少了。这就为他赢得众多的信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拜上帝之人都认定上帝要比那些神灵更为有力。

洪秀全来到紫荆山区之后,不但与久别的老友冯云山见上了面,更为冯云山所发展的众多信徒而欢欣鼓舞。他立刻与冯云山携手合作,共同布道,每天一起“写书送人,时将此情教导世人,多有信从真道焉”。加之又有忠实信徒“四处代传此情,大有功力,故人多明醒也”。

洪秀全此时所手写的书中,一部分是以上所提到的他以前的旧作,如《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等;但也有新创,如总题为《太平诏书》三篇“原道”作品中的第三篇《原道觉世训》,大约就在此时写就。此篇与前两篇“原道”作品的不同之处,是第一次明确提到上帝的对立面,即各种妖魔邪神的总代表“阎罗妖”。他强烈谴责了所谓阎罗妖“注生死”的邪说,指出:“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最作怪多变,迷惑缠捉凡间人灵魂;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他还抨击了中国历代帝王“信邪神”、“僭越称帝”的错误:“皇上帝乃是帝也。虽世间之主称王足矣。岂容一毫僭越于其间哉?救世主耶稣,皇上帝太子也,亦只称主已耳!……耶稣尚不得称帝,他是何人,敢腼称帝者乎?只见其妄自尊大,自干永远地狱之灾也。”这应是洪秀全根据在罗孝全处得到的新旧约圣经的内容加以进一步发挥的结果。

在洪秀全、冯云山等人的努力下,拜上帝会的势力便以紫荆山为中心,向周围府县蔓延。当时还是普通信徒的李秀成后来回忆说:“在家之时,并未悉有天王之事。每村每处皆悉有洪先生而已,到处人人恭敬,是以数县之人,多有敬拜上帝者,此也。”

六 拜上帝会的发展

紫荆山地区拜上帝的信徒很快就超过了两千人。其中除大冲曾家及后来成为洪秀全居停主人的高坑冲卢六等人外,还有不久即崭露头角的平在山杨秀清、萧朝贵等人。

杨秀清,祖籍广东嘉应州,客家人,1821年(道光元年)生于平在山之东旺冲。按家族的排名属于“清”字辈,是移居广西后的第四代。他5岁丧父,9岁丧母,由伯父杨庆善抚养成人。本人是身兼耕山与烧炭二业的贫苦农民。太平天国的官方文献《天情道理书》记叙他的家世时写道:“至贫者莫如东王,至苦者亦莫如东王,生长深山之中,五岁失怙,九岁失恃,零丁孤苦,困厄难堪。”由于生活艰苦,成年后的秀清身材矮小,脸面瘦削,肉色青白,胡须微黄,耳目常有毛病,甚至还瞎了一只眼睛。家境的贫寒,使得他没有机会读书识字。到后来,他在天京听下属奏事时也承认自己“失学不识字,兄弟莫笑。但缓读给我听,我自懂得”。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养成了坚韧倔强、机警过人的性格。秀清喜交游,广结纳,是个很有抱负的人。《桂平县志》记载说:“杨秀清,居宣二里平隘山,夙有异志。贫甚,以烧炭为生,而庐中常款接侠徒,以卖炭钱负竹筒入市沽酒,归而飨客。道上时引声浩歌,有掉臂天门之慨。”

萧朝贵,生年不详,年龄大约与杨秀清相仿或略小。其生父蒋万兴,为桂平县平在山人。朝贵被送给萧玉胜为子,萧玉胜为武宣县人,后迁到桂平县平在山下古棚村居住。同治《浔州府志》记载说:“萧朝贵,武宣人。亦家桂平。与杨秀清比邻,遂相结纳。”民国《桂平县志》也说:“萧朝贵,原籍武宣,移居于邑之宣二里平隘山,与杨秀清比邻。”这些都是就萧家情形而论。下古棚北去八里,是杨秀清居住的新村。山里人烟稀少,相距八里就算是近邻了。朝贵个性刚烈,做事决断,同样以耕山烧炭为业。从《天兄圣旨》的记载看,朝贵应该有些文化,至少是识一些字的。《天情道理书》说他“僻处山隅,自耕而食,自蚕而衣,其境之逆,遇之啬,难以枚举”。可见朝贵之处境比杨秀清也强不了多少。共同的命运遭际,使得他和杨秀清情同手足、亲如兄弟。

萧朝贵的妻子杨云娇,也是拜上帝会中的著名人物,甚至比萧朝贵更有名。云娇,在太平天国文献中又记作宣娇或先娇,本姓黄,因与杨秀清认为兄妹而改姓杨。宣、先,在客家话中同音。云娇之所以改为宣娇、先娇,可能是为了避冯云山之讳。据《太平天国起义记》记载,杨云娇也曾在1837年(丁酉年)患过一场大病,“卧床如死去”。她的灵魂升天后,有一老人对她说:“十年以后将有一人来自东方,教汝如何拜上帝,汝当真心顺从。”这可能是杨云娇本人故神其事,但她因此而成为拜上帝会中最为有名的女信徒。据说当时拜上帝会中有这样的口号:“男学冯云山,女学杨云娇。”

拜上帝会的势力和影响迅速发展。除桂平和贵县外,其他毗邻地方,如平南、武宣、象州、郁林州、博白等地,都开始有人敬拜上帝。“有势力及有秀才、举人功名之人及其家族多人均入会。有势力者如韦正(即韦昌辉)及其多数族人,举人如胡某带其徒一体加入。”

凡敬拜上帝之人都必须弃绝偶像。信徒们会集礼拜的具体仪式,起初也是沿用中国古老拜神的方式,后来才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进。据《太平天国起义记》叙述:洪秀全在敬拜上帝之初,对于宗教仪式之事并没有确定的主意。当他毁弃家里偶像的时候,只是以纸书上帝之名以代替,甚至用香烛、纸帛敬拜。但几个月之后,他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就撤去了香烛和纸帛。广西的信徒们叙集礼拜时,男女分座。他们先唱一首赞美上帝之诗,唱毕,则由主持人宣讲上帝的仁慈,或耶稣的救赎大恩,以及劝诫人悔改罪恶,勿拜偶像,真心崇事上帝,等等。凡有人皈依教道而愿意入会为教徒,即施以洗礼。洗礼仪式如下:在神台上置明灯二盏、清茶三杯。有一张忏悔状,上写各求洗礼者的姓名。到行礼时,由各人朗声诵读,随即以火焚化使达上帝神鉴。乃问求洗礼者:“愿不拜邪神否?愿不行恶事否?愿恪守天条否?”各人悔罪立愿毕,即下跪。主持人于是由一大盆清水中取水一杯灌于每个受洗者顶上,且灌且喃:“洗尽从前罪恶,除旧生新。”行礼毕,新教徒起立,将清茶饮了,并以盆中水自洗心胸,以此表示洗净内心了。显然,这种仪式完全是中国化的,大致是在吸收了当地其他会门,尤其是天地会拜会仪式的基础上而加以改进的结果。

西方的传教士们对拜上帝会的相关仪式以及其他一些基于传统习俗的做法颇不以为然。根据洪仁玕口述而记录上述礼拜仪式的韩山文牧师即在注文中说:“诸如此类及其他仪式,殊不合于基督教徒对上帝之纯洁礼拜,或为洪秀全所创,或为彼所认许,无论其出于误会真理,或出于沿用中国人长久之习俗,洪氏以为难于一时骤废,吾人则深望其能渐次改正也。”

在洪秀全来到广西、拜上帝会的势力大为发展之后,更有一些惊世骇俗的举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肆捣毁偶像。

洪秀全信仰上帝的最初几年,虽排斥佛、道,但并未有大肆捣毁偶像的举动。早在1844年,洪秀全在贵县赐谷村听说有间六窠庙(六乌庙)奉祀一双唱恋歌而死的男女,并听说此庙十分灵验。但因这双男女并非夫妇,洪秀全乃大加声讨,说是“**奔苟合,天所必诛”,并作诗斥责:

举笔题诗斥六窠,该诛该灭两妖魔!

满山人类归禽类,到处男歌和女歌。

坏道竟然传得道,龟婆无怪作家婆。

一朝霹雳遭雷打,天不容时可若何!

据说自这首诗传出后,本地人大怒,都愿神像显灵杀死洪秀全。但他竟然无恙,而生在庙中的白蚁却把神庙和神像都蚀坏了。当时神像的倒塌只是一个偶然事件。

1847年,洪秀全离开广州去广西后,打庙毁偶像、斥邪神之事屡有发生。据王庆成分析,这些事件的发生,“固然别有政治作用,而在宗教理论上也可能有罗孝全基本主义的影响”。

但一开始也只是题诗斥责。据《太平天日》的记载,洪秀全在离开赐谷村到紫荆山之前,曾路过东乡“九妖庙”,他命黄维正捧砚,自己在壁上题诗云:

朕在高天作天王,尔等在地为妖怪。

迷惑上帝子女心,腼然敢受人崇拜。

上帝差朕降凡间,妖魔诡计今何在?

朕统天军不容情,尔等妖魔须走快!

这里所说的“天王”、“天军”显然还只有宗教上的意义,当时依然没有捣毁偶像的实际行动。但两个月后,事情有了变化。此时,洪秀全已选择地势险固的高坑冲作为自己的栖息地,又有了一大批忠实信徒,于是便兴师动众地远赴象州打甘王庙。

“甘王”是桂东南著名的神道,据说本是叔侄俩,为五代十国时期象州人,生前均有法术,善决吉凶,能为祸福,死后为人所祀,但被合二而一,称“甘王庙”。甘王庙在浔州府属亦有多处,而以其本籍象州之庙最为显赫。这位在官修志书中颇有德行的甘王,在当地民间传说中却逐渐演变为有许多恶行的邪神。据说,他为了谋自身及子孙之后福,不惜杀母血葬;又曾逼其姐与一下贱浪子通奸;又最爱听****歌曲;等等。而此邪神又曾借一少年之躯,阻拦州官之轿,要求为其加袭龙袍,州官竟然不敢拒其请。其恶名远扬之后,甚至连庙祝也不敢在庙中过宿。洪秀全乃于9月中旬偕同冯云山等人前往象州捣毁甘王偶像,撕烂其袍服,打破其香炉及祭器。洪秀全不仅口数其十大罪,写十天条贴于壁上,还亲书檄文诗一首:

题诗草檄斥甘妖,该灭该诛罪不饶。

打死母亲干国法,欺瞒上帝犯天条。

迷缠妇女雷当劈,害累人民火定烧。

作速潜藏归地狱,腥身岂得挂龙袍?

冯云山也题诗一首:

奉天讨伐此甘妖,恶孽昭彰罪莫逃。

迫我弟妹诚敬拜,诱吾弟妹乐歌谣。

生身父母谁人打,敝首邪尸自我抛。

该处人民如害怕,请从土壁读天条。

这在当时是一种惊世骇俗的举动,目的显然是为崇信“真神”、“正道”的拜上帝会立威。

事后,象州之人曾悬赏一百大元缉拿犯事者。但此邪神又附一童子身上说:“这些人都是诚心的,你们不能伤害他们,你们只有重修我的神像便算了事罢。”象州之人被迫取消了赏格。洪秀全声誉大起,信徒人数增加更速。

此后,拜上帝会又有数起捣毁神庙偶像的行动,它在广大贫苦而又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人民中获得了更多的支持。正如李秀成所说:“数县之人亦有从之者,亦有不从。每村或百家,或数十家之中,或有三五家肯从,或十家八家肯从,亦有读书明白之士子不从。从者,具(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积多结成聚众。”

七 冯云山被羁押

然而,拜上帝会势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他们毁坏偶像,甚至“践踏社稷神明”的激烈行为,也引起了另一些人,即作为地方社会秩序维护者的地主士绅们的惊惧和仇视。

1847年12月初,洪秀全告别冯云山,返回贵县赐谷村。但月之下旬,即发生了当地绅士王作新捕捉冯云山的事件。

王作新是紫荆山石人村人,乃客家富户,与其堂兄王大作都有秀才的功名。冯云山初到紫荆山传教时,与其曾有来往。12月28日,王作新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带领一些人捕捉了冯云山。拜上帝会卢六等人当即将云山抢回。王作新不甘善罢,先后具控江口巡检司和桂平县,声称冯云山是“妖匪”,被曾玉珍窝接至家教习,“业经两载,迷惑乡民,结盟聚会,约有数千余人,要从西番《旧遗诏书》,不从清朝法律。胆敢将左右两水(紫荆山内水分左右)社稷神明践踏,香炉破碎”,“伏乞严拿正办,俾神明泄愤,士民安居”云云。桂平知县在批示中指斥王作新“捏饰大题架控,是否挟嫌滋累,亟应彻底根究”,要求“严提两造人证质讯,确情办理,以遏刁风而肃功令”。江口巡检司于1848年2月1日差传冯云山、卢六到案解县。

冯云山针锋相对,据理申诉:“遵旨敬天,不犯不法,乞究索诈诬控。”他又从儒家典籍中摘录多条有关“昭事上帝”的语句,作为佐证。然而,原告王作新却有意避而不见,屡传不到。卢六于羁押中不幸病故。冯云山乃于5月底向浔州府控诉。在浔州知府的督责下,继任知县判定冯云山“并无为匪不法情事”,虽系童生,但毕竟是广东广州府花县籍,到此即为无业游民,于是便以“无籍游**”之名将其递回花县原籍管束。

冯云山在递解回籍途中充分发挥了自己雄辩的口才,他与两差役侃侃谈道,行不到几里,两人即皈信上帝,并与其一道返回紫荆山,接受洗礼而成为教徒。

冯案前后历时约近半年。在此期间,拜上帝会的弟兄们曾捐款集资营救,此举被称为“科炭”。

冯案发生时,正在贵县赐谷村的洪秀全也曾赶回紫荆山,并亲赴广州,寻求周道行等人帮忙,拟走罗孝全教堂的门路,向两广总督耆英申诉,但终因耆英离粤内调而未果。

正当洪秀全风尘仆仆再返紫荆山时,已经获释的冯云山却又动身回广东花县原籍。两人于路途相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