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章的第一道关卡,就是理解概念,然后学会使用概念来思考。概念需要用思考来把握,再用语言来表达。使用概念来思考就是系统2的本质。
如果我们不使用概念来思考,就会被一些缺乏普遍性的经验所束缚。只有学会了使用概念,我们才能够把他人的思考和理论套用到自己所处的状况之中,即使这些思考和理论与我们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并不完全一致。
概念是从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中提取出来的共通点。通过使用概念,我们可以把现实的某一个方面单独拿出来,或是把多个相似的事物放到一起去比较。换言之,概念既可以是一把用来观察现实的放大镜,也可以是一台用来衡量比对的测量仪。
当我们在针对某一事物展开论述时,不能光谈自己的经历,而是应该把与主题相关的多个概念组合起来提出主张,再用数据和逻辑来支撑自己的主张(方法33“图尔敏模型”)。如果我们的头脑中没有一定的概念积累,无法做出恰当的组合,我们不仅很难自己展开论述,也很难针对他人的论述做出自己的判断。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仅需要记住这些词和概念,还需要知道哪些词(概念)能够相互组合。
我们平时在表达想法或是描述事物时,都会将词与其他词连在一起使用。所以,每一个词都会存在一些常用的搭配。
例如,“雨”就经常会和“云”“伞”“淋湿”等词搭配在一起(毕竟这些事物在现实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这些事物在现实中的关系,还会在阅读中反复遇到这些词的搭配。以至,每当我们听到(或是读到)“伞”这个词,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雨”。
任何词和概念都会与许多其他的词和概念产生类似的联系。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
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来说也是同样。当我们想要表达抽象的思维、理解抽象的文章,或是从抽象的层面来展开思考时,就会把这些抽象概念的组合从大脑中调取出来加以利用。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网络越是充实,我们的思考就会越快,也越灵活。
我在前文中反复提到过,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思考。前人们同样会使用词和概念来思考,并利用这些词和概念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样一来,当我们在使用同样的词和概念来思考时,也相当于是借助了他们[2]的力量。
掌握词的搭配,是我们理解词和用词进行表达的基础。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最标准的答案就是“多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事实上,如果我们事先没有一定的积累,那么大部分书读起来都会比较困难,很容易让我们失去学习的动力。
幸运的是,为了方便那些因阅读量不足而读不懂现代文的人,市面上已经出版了一些日语现代文的词汇书。许多书中都配有大量的插图,看上去十分精美。但如果您想要学习更精准的语言知识,那么我推荐使用伊原勇一的《现代文词汇》和有坂诚人的《MD现代文·小论文》,其中后者的内容量会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