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吸引定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 / 1)

不知道大家身边是不是有这样一群“社交达人”,他们几乎和所有的人都很熟,如果跟他们一起出去,无论走到哪儿都会有他们的朋友。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有一个男同学,他就是大家公认的社交达人。一次,我和他一起去另一所学校考试,他和五六个人坐在校园里的长廊下聊天。

我很惊讶,回来的时候,我问他说:“你的社交能力好强啊,你怎么做到的?”他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只是找大家相同的兴趣爱好罢了。我比较喜欢读书、旅游,你没发现吗?我们坐在那儿聊的基本都是关于书和旅游的话题。这也算是一个社交法则吧,爱好兴趣重叠,自然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

那个男同学的话让我想起了心理学里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先去观察他周围的人,尤其是他的朋友,如果他的朋友乐观、热情的居多,那这个人也一定比较乐观;如果这个人喜欢和沉默少语的人待在一块儿,那这个人也一定不怎么爱说话。”虽然生活中总有很多例外,但不可否认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你是个优秀的人,那么你周围的人也一定很优秀。但具体要怎样做,才能在自己周围聚集一群优秀的人呢?

首先,想要身边的人都比较优秀的话,你得先把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现在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你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靠自己的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阿里巴巴不仅有马云,还有彭蕾等人。

我永远记得自己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的老板给我的忠告,他说:“永远要记得让自己优秀,即使周围的环境很困难,也不能放弃成为优秀的那个人。”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很多时候,我们的耳边总会充斥着这样的言论:“下班了,就应该去喝酒去唱歌,谁还像个小学生似的闷在家里看书啊。”

被这些言论包围的时候,人们很容易随波逐流,所以要坚定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那就让我们不一样。毕竟生活是自己的,活成什么样子,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看什么样的风景,在哪儿看风景,取决于你自己。

我的一位大学老师跟我们讲过他上学读书的经历。在他的青年时代,不读书、不上学是一种社会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很多年轻人都用打扑克来打发时间。但我的老师从不参与这种活动,他自己拿着煤油灯,夹着一本书,晚上坐在田里看书。当时的环境很苦,夏日里,微弱的灯光吸引了很多蚊子,坐一会儿就会被叮到怀疑人生,但我的老师从来没有放弃过。

恢复高考那一年,他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我后来问我的老师:“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老师说,读书带给他许多东西,不仅在精神方面给他支持,还帮他交到了很多朋友。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他的夜读,而且那些夜读的人都考上了大学,现在他们之间还保持着联系。

其次,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重要,只有你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时候,你才能散发出自己的魅力,吸引到和你一样的人。

我以前有个朋友,她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她很善良,但存在感很弱。为了改变自己不善交际的性格,她主动和性格奔放的人一起工作。但这样做让她更苦恼,因为周围的环境让她无所适从,而那些性格奔放的人常常会忽略她的情绪。她不但没有开朗起来,反而更郁郁寡欢了。

一次,她去洗手间,听到同一工作组的人在谈论她,说她每天像根木头一样。这时,她所有的委屈都爆发了出来,在卫生间失声痛哭。之后,她问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坏?”

其实我朋友想的也没错,但她忘记找准自己的位置了。每个人的秉性不同,内向也有内向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意味着守在自己的舒适区不去改变,而是充分了解自己,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找准了自己位置的时候,才能得到一群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最后,学会和自己相处。这一点看起来似乎和主题并没有什么关系,却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和谁相处,说到底都是在和自己相处。最让你痛苦的不是别的,而是自己的无能,所以要学会和自己相处。

只有学会和自己相处,只有学会接受自己,你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愿意结交什么样的人。

我以前遇到过一个房地产商,他爱好做慈善。有一次,一个记者把他比作外国一个非常有名的慈善家。这位记者本来是想奉承一下这个房地产商,但没想到,这个房地产商立马变了脸色,说:“我和他不是一类人,他也不配和我比。我的钱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他的钱都是投机倒把得来的。你怎么能拿他跟我比!”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你优秀的时候,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你就会结交到什么样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