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集团自公元263年灭蜀以来,积极准备吞灭东吴,内修政理,民康国丰。又派羊祜、杜预相继屯于吴边,他们在那里怀民修德,举动得吴民欢心。王濬又常年造船于蜀,做好了从长江上游攻吴的准备。西晋统一全国的条件日趋成熟。至于东吴,此时经过长期宗室间争权夺位的内争,力量大为削弱,末帝孙皓又昏庸残暴,上下离心,人民怨苦,毫无战斗力。只是司马氏代魏,需要时间安定内部,才暂时搁下东吴未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二十余年。早在公元276年,羊祜便已上书请战。由于朝臣意见不一,未能果行。公元278年,王濬认为统一大业已成必然之势,伐吴已到了不能再拖的时候了,于是上书切谏,力陈机不可失。接着,杜预也上书请缨。司马炎遂决计兴师。十一月间,发兵二十万,水陆六路,在东西千余里的战线上,同时出击。自东而西,司马伷向涂中(今安徽滁水流域),王浑向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王戎向武昌(今湖北鄂州),胡奋向夏口(今湖北武汉武昌区),杜预向江陵(今湖北江陵),王濬率师乘舰,浮江东下,接应诸路。
东吴人心涣散,晋军所向披靡。杜预、王浑一路克捷。水路的王濬,进军更为壮观。先时,孙皓听中常侍岑昏之计,利用江南多铁和长江天险的优势,打连环索百余条,长数百丈,每环重二三十斤,在沿江险滩峡谷之处横江锁栏。企图用铁链拦住晋船,又用铁锥刺破万一越过铁链的战舰。这严重地威胁着晋军舟师的顺利行进。不过,战前羊祜已得吴间谍,俱知吴人江防情状。有鉴于此,王濬造大木筏数十方,上缚革人,披甲执杖,立于周围,令善水者乘筏先行,吴兵见之,以为活人,望风而逃,暗锥着筏,尽提而去。又在筏上做巨型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以麻油灌注,置于大筏前面,遇锁链,燃炬烧之,须臾皆断。于是船无所阻,乘风破浪而前,“所到则土崩瓦解,靡有御者”(《三国志·孙皓传》)。一路上破西陵(今湖北麻城南),下荆州(今湖北松滋东),取乐乡,兵不血刃,攻无坚城。濬又与胡奋、王戎,水陆齐进,克夏口,拔武昌,顺流鼓棹,直逼建业(今江苏南京)。
当时,东吴宰相张悌率领的御敌主力已被晋中路军王浑部所破,悌亦战死。张象所率迎战王濬的水师万人,又望旗而降。晋东路军也近逼建业。孙皓穷蹙无计,又闻王濬水师“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大,莫不破胆”,只得派遣使者,赍书乞降。公元280年三月,王濬率师八万入驻石头城,孙皓“备亡国之礼”,乘着素车,驾起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士大夫穿起衣服,抬着棺材,请降于王濬营门之下。正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所咏: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王濬接受孙皓的投降,并且送他到洛阳,晋帝封他为归命侯。濬又“收其图籍,封其府库,军无私焉”,接管了东吴国库的财产。于是,割据江东五十九年,传位四帝三世的东吴政权,至此宣告结束。中国终于又归于统一。
王濬因首入石头第一功,拜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并封襄阳县侯,食邑万户。继转镇军大将军,后又迁抚军大将军。太康七年(286)卒,享年八十,谥曰武。(舒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