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大志,关心民间疾苦,是王濬一生从仕的特点。他在做巴郡(今重庆江北区)太守时,因地界吴边,战事纷纭,兵士苦役,民间“生男多不养”,存在严重的杀婴现象,弃儿溺婴,不仅极不人道,更有甚者,数十年之后,国家将无兵可征,无税可调!王濬感民疾苦,遂“严其科条,宽其徭课”,明令凡生儿育女之家,都免除赋役,鼓励生养,赖以成活者达数千之多。十数年后,王濬领兵征吴,这些婴儿已长成青壮之年,他们的父母告诫儿子:“王府君全活了你们,你们应当勉力效忠,不要贪生怕死!”这些兵士成了军中克敌摧坚的主力。
王濬继而转雒县(今四川广汉)做广汉太守,在那里也是“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后升迁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据说王濬在雒县时,夜里曾梦见三刀挂在卧室梁上,一会儿又益一刀,醒来心甚不安,有人解释说:“三刀为州字,益一刀,是为益州,明府将升为益州刺史吧。”说来也巧,后果然应验升为益州刺史。后来“三刀”“梦刀”便成了官吏升迁的嘉话了。王濬到益州时,正值张弘等人起事,前任刺史被杀,人声汹汹,无一宁日。濬到后设方略,出奇兵,尽戮弘等,秩序复旧。益州的西南两面都是少数民族。华夷之分,有史俱存,如何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关系,是历史上用以安边辑壤的重要问题,也成了衡量国家治否、官吏贤愚的重要标志。王濬镇蜀,“修饰政令,内称治理,又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一时间外境亦被怀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