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迎帝都许(1 / 1)

董卓逼迫汉献帝到长安后,不久为王允、吕布所杀。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又拥兵作乱,杀死王允,赶跑吕布,控制了献帝和公卿大臣。这批凉州军将领把持朝政后争权夺利,相互厮杀。杨奉从中斡旋,几经周折,又将献帝和公卿护送回洛阳。

汉室天下虽已如大厦将倾,但献帝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仍有影响。谁能把皇帝控制在手,谁就有发号施令的主动权。当时,不少人都看到这一点。谋士荀彧、程昱劝曹操迎献帝,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曹操欣然同意,马上派曹洪去洛阳护驾,表示忠心。

献帝到洛阳后,朝中当权人物杨奉、董承、韩暹等人仍有矛盾。曹操利用他们的矛盾,通过杨奉,得拜镇东将军,袭父爵为费亭侯。然后,他领兵进京,赶跑韩暹。在朝见献帝后,他被授节钺,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当时洛阳残破,守将各怀异心,不听从调令。董昭建议曹操将天子迁往许昌,并献策稳住杨奉,使之不从中阻拦。曹操大喜,依计而行,迁献帝去许昌。杨奉得知,领兵半道抢夺献帝,结果被打败。献帝到许昌后,改元建安元年(196),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曹操权势剧增,袁绍极为不满。其时,曹操实力远不如袁绍,不得已让出大将军一职给袁绍,以缓和与袁绍的矛盾,自己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事。但是,他以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掌管宫中机要,以控制中央大权。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征伐异己,令出于天子,名正言顺。

迁献帝于许昌后,曹操一方面重建宗庙社稷及各种祭祀制度,另一方面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恢复和发展生产,解决军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