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快乐,来源于自在与自由(1 / 1)

十日后,佛陀披上外衣,持着乞钵,离开了王舍城。他越过恒河,朝北而行,沿途往访大林精舍之后,便前往舍卫城。又快将是雨季了,他要回到祇园精舍准备一年一度的安居。阿难陀、舍利弗和目犍连三位尊者,偕同三百比丘与佛陀同行。

抵达舍卫城之后,佛陀直往祇园精舍。许多比丘和比丘尼都已齐集来欢迎他。他们对摩揭陀发生的事故都略有所闻,现在见到佛陀安然无恙,他们才较为安心。契嬷比丘尼也在场,她现在是尼众的主持。

波斯匿王知道佛陀抵达,便立刻前来谒见。在谈及王舍城的情况时,佛陀给他细说每一事件,包括了曾与他的亲妹妹毗提醯夫人的会面。他告诉大王虽然毗提醯夫人表面仍然保持安详,但其实她内心充满悲凄。波斯匿王说,他已派遣了人员前往王舍城,要求外甥阿阇世王解释软禁频婆娑罗王一事。这是一个月前的事了,但到现在还没有回复。波斯匿王已再传口讯,告诉阿阇世王如有需要的话,可以随时到舍卫城亲自向他解释。为了表示他对此次事件的不满,波斯匿王已下令讨回他妹妹嫁给频婆娑罗王时送给摩揭陀的一处地域,这地区就在迦尸的波罗奈斯城外。

安居的第一天,所有的修道中心和精舍都鱼贯拥挤。每十日,佛陀便会在祇园精舍给所有的僧尼说法开示。这些法会通常都是午食后举行的。从远处前来的僧尼因为赶不及乞食,在家众便竭力地做饭供菜,以确保他们不会饿着肚子听法。

佛陀这次第一讲的主题是关于快乐的。他告诉会众,快乐是真实的,而且可以落实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佛陀说:“首先,快乐并不是感官之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只是真正快乐的幻象,也是苦恼的根源。

“就如同一个患了麻风病的人,他被迫在森林里独处。他因皮肉溃烂而日夜受着疼痛的折磨。他于是掘坑燃火,站在火坑上由得皮肉烧焦,以能使疼痛短暂消除,这便是他唯一可以感到比较舒适的方法。像奇迹一般,几年后他竟然病症暂退,可以回到村中过正常的生活。一天,他在森林里见到一群有麻风的人,一如他从前一般在灼烧他们的身体和手脚。他非常同情他们,因为他现在了解到,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忍受这般火灼的。如果现在有人要把他拉进火里,他必定会极力反抗。他了解到他曾以为是舒适的感觉,实在是一个健康正常人痛苦的源头。”

佛陀说:“欲乐就是火坑,它只会给有病的人带来快乐。一个健康的人是会退避欲乐之火的。”

佛陀解说,真正快乐的来源,是自由与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经验到生命的美妙。快乐就是察觉着现在发生的一切,而同时绝无执著和忧惧。一个快乐的人会珍惜现在正发生的每一奇境——一阵凉风、清晨的天空、一朵金黄的鲜花、一棵紫竹树、一个小孩的微笑。一个快乐的人懂得欣赏这一切,却丝毫没有被它们系缚着。明白了一切法的无常无我,一个快乐的人是不会被这些享受吞噬的。因此,这个快乐的人便可活得自在,无忧无惧。他明白一朵鲜花早晚会凋谢,因此它凋谢时,他不会伤心。一个快乐的人了解万法生死之性,他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对死亡全不担忧或惧怕。

佛陀告诉他们,有些人相信要在未来得到快乐,首先要在目前受苦。他们在身心上做出牺牲和承受痛苦,以为这样才会获得日后的快乐。但生命是当下的存在,他们这样的牺牲,是在浪费生命。另一些人认为要得到平和、喜悦和解脱,一定要先折磨自己,他们修习异常的苦行,把自己的身心刻意摧残。佛陀说,这类修行只会令人现在与未来都产生痛苦。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生命短促,转眼即逝,他们便应完全不顾未来,而尽情去满足他们目前的欲念需求。佛陀说,这样执于欲乐,只会替现在和未来都带来痛苦。

佛陀的教导,就是要避免两极。他所教之道,是要理智地生活,以能为现在和将来都得到快乐。解脱之道并不需要勉强身体受苦以得到将来的快乐。单靠日中一食、禅修,修习四念处、四无量心和对呼吸的觉察,一个比丘便已经可以替自己和周围的人创造现在和将来的快乐了。日中一食,可使身体健康轻盈,又可节省时间来多修行。活得轻快自在,便可以更容易帮助到别人。比丘们独身无子,并非是一种苦行,而是为了有更多时间替别人服务。比丘应能体验到生活里每一刻的快乐。如果他自觉因为要守清净之身而被剥削了快乐,那他便不是生活在教理的精神之中。一个依着贞洁之精神而生活的比丘,是会散发自在、平和与喜悦的,这种生活才会成就现在和未来的快乐。

法会之后,在家弟子富楼那纳伽纳问佛陀可否与她私谈。她告诉佛陀,她的丈夫须达多给孤独长者现在病重。他受着很大的痛苦,以致不能前来参加法会。他的病况已渐趋严重,生命危在旦夕,恐怕没有机会再见佛陀最后一面。

翌日,佛陀与舍利弗和阿难陀两位尊者,一起前往探望须达多。须达多见到他们,非常感动。他脸色苍白枯瘦,差点儿不能坐起来。佛陀对他说:“须达多,你的一生充满快乐和意义。你曾替无数的人解除痛苦,因而打动民心,被赐‘给孤独长者’的美誉。祇园精舍,更是你创建之伟绩。你为弘扬正法,也不遗余力。你一生依教奉行,替你自己、你的家人和其他人都造福不浅。你现在可以安息了。我会请舍利弗尊者多来探望你,给你特别的指引。你不必到精舍去了,保留你的体力吧。”

须达多合掌以表示感恩。

十五日后,佛陀的法会讲题是关于在家众的生活,他告诉在家众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快乐。他再一次检讨他在早前给僧尼开示过的生活原则——“现在的平和、未来的平和”。佛陀说:“一个比丘过贞洁的独身生活以能享受现在的平和喜悦,这种生活也肯定可以替未来产生快乐。但并不只是无家室的比丘才可享有这种快乐的,在家众也可以依教奉行而获得同样的快乐。首先,不要为了金钱而过分沉迷于工作,以致影响目前的家庭幸福。你和你家人的快乐是首要的。一个体谅的目光、一个衷心接受对方的微笑、一句关怀的话、分享着温馨和专注的一顿晚餐,这全都可以为现在这刻创造快乐。培养当下此刻的觉察,可以避免令你身边的人和你自己受到痛苦。你对别人的目光、你的微笑,以及对别人关怀的表现,全都可以创造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是靠财富与名气得来的。”

佛陀还记得几年前在王舍城与一个名叫私伽罗的商人的一次对话。一天清早,佛陀持钵离开竹林不久,在城外一条小径上遇到一个名叫私伽罗的年轻男子,正向东、南、西、北、上、下等六方叩拜。佛陀停下来询问他这样做的目的。私伽罗说,这是从小他父亲便教他每天清晨必做的仪轨。他一向就是这样跟着去做,但却从来不知道有什么意思。

佛陀告诉他说:“叩拜是一种可以为现在和未来增长快乐的修行。”他告诉私伽罗向东方叩拜的时候,可以观想对父母亲的感恩;向南方叩拜时,可以观想对师长的感恩;向西方时,可以观想对妻儿的爱护;向北方时,可以观想对朋友的关怀;向下方时,可以观想对同事们的感谢;向上方时,他可以观想对所有圣贤的景仰。

佛陀教私伽罗五戒,以及怎样彻视一切,以能不再被贪念、愤怒、**和恐惧等影响他的行径。佛陀又告诉他要远离六种导致堕落的行为——酗酒、夜间在城里的街道上溜达、嗜赌、涉足欢场、与损友往还、懈怠。他又教私伽罗如何断定一个人是否为良友。他说:“一个好朋友应该是恒常的。无论你是贫是富、欢喜或忧愁、成功或失败,一个好朋友对你的感情都是不会动摇的。他会听你的倾诉,与你分担苦恼,他又会让你分享他的喜乐和分担他的悲伤,同时又视你的悲喜如他自己的一样。”

佛陀继续他的开示:“真正的快乐,可以在此生实现,尤其是当你们奉行以下几点:

“第一,与贤德的善者结交以及避免跌入堕落之途;

“第二,在对修行有帮助的环境中生活,以建立良好的品格;

“第三,培养机会让自己多学习正法、戒律,以及你自己的行业;

“第四,腾出时间来关心父母和妻儿;

“第五,与别人分享时间、资源和快乐;

“第六,尽量找机会去培养美德,不要嗜酒和赌博;

“第七,学习谦逊、感恩和简朴的生活;

“第八,找机会亲近比丘,以研习大道;

“第九,一生的生活,都以四圣谛为基本;

“第十,学习禅修以能消解苦恼忧虑。”

佛陀赞美那些在家庭和社会里都活用教理的在家众。他特别提到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并且说他是个一生致力于创造快乐、服务他人,以及过有意义生活的佼佼者。须达多的心量非常深广,一生都依教奉行。佛陀说,那些比须达多拥有更多财富的人,他们的快乐远远不及须达多给予别人的快乐为多。须达多的妻子富楼那纳伽纳听到这里,已被佛陀对她丈夫的赞美感动得流下泪来。

她站起来,恭敬地对佛陀说道:“世尊,一个有钱人的生活,尤其是有很多产业的,通常都非常忙碌。我认为那些以简单的职业维生的人,他们的生活会比较适合修行。当我们看见比丘们无家庭妻室,只拥有三衣一钵时,我们都很渴望能过简朴无忧的生活。我们虽然都想活得悠闲一点,但毕竟有太多任务缠身。我们应该怎么办?”

佛陀答道:“富楼那纳伽纳,比丘们也有他们的任务啊。独身的生活需要日夜都专念于戒行之中。一个比丘,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大众。各位在家弟子,‘如来’想你们也一尝比丘的生活,我们就叫此种修行方式为‘八关斋戒’吧。每月两次,你们可以到寺院来受持此八戒一日一夜。你们要如比丘一般,日中一食。你们可以行禅坐禅,全日享受贞洁、觉察、专注、轻松、平和与喜悦的僧尼生活。一天过后,你们便可以回到俗家的生活,如常地守持三皈五戒。

“各位在家弟子,‘如来’将会叫比丘安排八关斋戒的事宜,它可以在寺院甚或家里举行。你们可以请比丘到家里替你们主持受戒仪式,指点你们当天的修行。”

富楼那纳伽纳对佛陀这个提议非常满意,她说:“世尊,请问那八戒是什么?”

佛陀答道:“不杀、不盗、不**、不妄语、不饮酒、不穿戴华衣宝饰、不坐卧高软大床,以及不用金钱。此八戒可以使你们免堕昏沉颠倒。这天只日中一食,会让你们有更多时间修行。”

众人都很高兴佛陀做出这项提议,让他们在一些指定的日子里守持八戒。

十日后,须达多家里的仆人前来告诉舍利弗尊者,说须达多的病情突转恶化。舍利弗于是便叫阿难陀与他一起入城。他们到达须达多家里,看见他在**卧着,一个从仆拉来两张椅子给他们坐在床边。

见到须达多正受着肉体上的煎熬,舍利弗尊者便建议他观想佛、法、僧,以能减少痛楚:“须达多居士,让我们一起观想佛陀,彻悟的觉者;正法,智慧与慈悲之道;和僧伽,生活在和合觉察之中的高洁团体。”

知道须达多再活不了多久,舍利弗尊者对他说:“须达多居士,再让我们观想以下的——我的眼睛不是我,耳朵不是我,我的鼻、舌、身、意都不是我。”

须达多依照舍利弗的指示去做。舍利弗又继续说:“让我们继续观想——我能见的不是我,能听的不是我,能嗅的、尝的、触摸的、想的都不是我。”

舍利弗又教须达多怎样观想六种意识——我所见的不是我,所听的不是我,所嗅到、尝到、触摸到、想到的,都不是我。

舍利弗又说:“土这样元素不是我,水、火、空气、空间和意识等都不是我,我没有被任何一样元素抑制或缠缚着。生与死都不能碰我。我笑,因为我从没有生,也永不会死。生不能使我存在,死也不能使我不存在。”

忽然,须达多哭起来。阿难陀惊见泪珠流下居士的面颊,便问道:“须达多,怎么了,你是否因为不能这样观想而觉得伤心?”

须达多答道:“阿难陀尊者,我一点也不伤心。在观想上,我绝对没有问题。我是因为太感动而落泪,我有幸侍奉佛陀和比丘超过三十年,但却从未听过像今天这样的高深教义。”

阿难陀说:“佛陀时常都有这样教导比丘和比丘尼的。”

“阿难陀尊者,在家弟子也能明白和修行这些教导的。请你告诉佛陀,希望他也与在家弟子分享这样的教理。”

当天稍后,须达多便去世了。舍利弗和阿难陀两位尊者都继续留在他身边,替他诵经。给孤独长者这一个家庭,是其他家庭的典范。他全家的成员都皈依了佛陀,而且更在日常生活中虔修正法。须达多去世的前几天,他刚获悉排行最小的女儿善摩揭陀在鸯伽与众人分享教理。她嫁了一个在鸯伽做官的丈夫,但他却是追随那些不穿衣服的异行头陀的。他每次叫善摩揭陀与他一起探访头陀,她都婉然拒绝。过了一段时日,她对佛道的精深理解终于打动了她的丈夫,更替很多当地的人开启了心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