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巨浪”历史下的记忆与海洋文明的对决(1 / 1)

在我打算写这样一部书时,我决定用不一样的视角去阐释海洋文明下的“巨浪对决”。这种对决不仅仅是以战争的形式,更多的是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地缘海权、意识思想等方面上。

从木桨时代到风帆时代,从风帆时代到蒸汽时代……巨浪的历史总离不开舰船的历史。无论是争夺新世界的资源,还是伴随着商业贸易的文明交融,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天平的中心点正在偏向大西洋沿岸的国家。那些走向海洋的国家,利用政治权力、航海技术、殖民领地、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将资本注入到国家运转体系中。在今天看来,虽然它们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但是对当下和未来的要义依然存在。譬如,现代欧洲起源的核心推动力,我们就可以在宫廷、港口、贸易航线、海上霸权中找到。欧洲的现代化既得益于数千年的文明交融,也得益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原始资本积累。从这个角度讲,是“大历史”创造、推动了崭新的世界。

在这部关于大历史的书里,读者会看到一条贯穿全书的时间线,还会感受到一条暗线也存在其中,即海权在人类历史、区域历史、国家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非常喜欢“巨浪对决”这个书名,对决不仅仅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战场杀戮,更多的是指向在历史进程中的多元化碰撞。

本书甄选了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0世纪的16场具备特殊要义的海上战事,力图通过不一样的视角勾勒出海洋文明对决的历史进程。在处理这些复杂的题材时,我并没有刻意注重战争场面的描绘,相反有意识地为读者构建一个多视角的非虚构的历史记忆。在创作中,我更加注重人物与时势、经济与组织、政治与制度、文化与生活、地缘与海权、集体记忆与个体特质、原因与结果的交互影响。不过,我并非要创作一部适合详细阐释东西方文明特性以及演进过程的历史著作,我更愿意将这本书的受众群体指向普通读者。

以海洋为途径的文明延伸方式非常独特。譬如,萨拉米斯海战让雅典人走出了希腊国界。本书以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体系作为开篇,是想阐释罗马帝国崩溃的过程中,其文明体系并没有被毁灭掉,在这之后的岁月里,其以多种途径传播到欧洲的西部和北部。这个文明所持有的理念离不开海洋的福泽。

所以,我个人以为欧洲的历史大都是海洋的历史。

当然,这个文明的传播、渗透既要感谢那些希腊与罗马古典文明体系的传承者、崇拜者,也要感谢这个文明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进一步来讲,从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殖民扩张的时代,从15世纪到19世纪,西方文明多以海洋为纽带延伸到非洲、美洲、亚洲等区域。不仅西方,东方也曾以这样的方式将其文明延伸到世界各地。于是,这个世界终于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融世界。

海洋文明间的对决在多个层面都体现了国家兴衰、历史走向等。为此,我在书中对它们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探讨。譬如——

雅典人是如何利用“木墙”让萨拉米斯具备神圣要义的?走出希腊国界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薛西斯一世是以人间的统治神的名义,还是借众神之神的名义指挥着他的海上舰队?

米拉海战里神秘的“乌鸦”到底为何物?它如何让海战变成陆战的?杜伊利乌斯纪念柱对后世有何影响?

提里卢斯-格隆事件并发症是如何成为迦太基帝国走向毁灭的重要节点的?迦太基女王真的存在吗?她与帝国灭亡有哪些关系?以贸易为主的海上帝国是否抵挡得住以军事力量为主的入侵?

什么叫作奥古斯都的门槛?埃及艳后与亚克兴海战有何关系?她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基督山岛的海上战事,最终只是为了俘获一群教士,还是另有隐情?西西里岛如何成为众多国家争夺的焦点?

君士坦丁堡的前世今生是否意味着1453年的战争并未结束?流动火焰如何拯救希腊文明?

特诺奇蒂特兰与一个征服者之间发生了什么?是瘟疫侵害了这个文明,还是其他?

1565年的马耳他大围攻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细节?它与勒班陀海战有何关系?

仅仅是因为争夺西班牙遗产而引发了不多时的四日海战吗?

特拉法尔加海战与一份合约、一个阴谋相关?

为过去复仇的意大利海军是如何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魔山》中的中心角色的?

日俄对决,日本真的赢了吗?

日德兰海战是马汉主义的巅峰,还是荒唐时代的错误?

中途岛如何成为漂浮的地狱的?

…………

这些细节都会在书中体现。当然,这只是书中内容的一部分——这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以猎奇的形式彰显,更多的是以巨浪历史下的记忆和海洋文明对决的内容阐释2000多年来的文明历程,并对当下和未来提供一些思考的路径。

所以,我特别喜欢若米尼的那句名言:“(这是)值得的永远记忆。”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什么目的,就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海洋——在陆地上待久了的人们会越来越觉得海洋是多么重要;在海洋上受益于其财富的人们同样会一如既往地拥抱海洋。

需要说明的是:因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少谬论、错误,还望大家多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欢迎指正、批评,我将不胜感激!另,为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与书中相关的内容,我尽量做了应有的注释,希望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最后,感谢出版方以及为此书做出辛勤工作的同人们!他们的出版初衷和我一致。希望这样一部书没有终结,还有后续。

熊显华

2020年2月9日写于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