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八章知朕者,唐惊也(1 / 1)

明末资本家 么小妖 1460 字 8个月前

大殿之内的气氛有些压抑,王承恩小心的看了一眼皱眉的崇祯皇帝。

王承恩是个太监,崇祯皇帝身旁的司礼秉笔太监,虽然也有些贪钱,对崇祯皇帝却极是忠心,是以崇祯皇帝一般喜欢让他在一旁侍候着。

崇祯皇帝拿起的一份加急传递的折子是金陵的镇守太监宁杰初上奏的,这份折了中写的就是当地的几个秀才举子们联名上告常州的都指挥使唐惊,告他开办《呐喊报》进行妖言惑众,诋毁圣人之言。

这份折子写的并不长,崇祯皇帝看完之后,眉头皱的更紧了,这个时候的崇祯还很年轻,还是血气方刚之时,对朝庭上的那些言官书生并没有什么好感,这些人动不动就是圣人之言圣人之语的,让年青的崇祯皇帝总觉得束手束脚的,一旦崇祯皇帝的言行上让这些拿到什么把柄,便会跳出来指责崇祯皇帝的不是,若是崇祯一气之下打了他们的板子的话,那就是更不得了,这些人伤好之后会更加的神气,因为崇祯的板子让这些人更加的有名气了。

对于现在的崇祯皇帝来说,他最恨的就是那些造反之人,对于是不是诋毁圣人之言,崇祯是不会太放在心上的,所以崇祯看完这份折子后,只是皱紧了眉头,却没有发火,随手拿起了与折子一同送上来的《呐喊报》,打开第一期的《呐喊报》看了起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头版头条上的一个标题《是谁让大明的百姓受穷的》,这是唐同在剧院中发表的那一番讲话,这一篇演讲的内容经过唐同的修改后,将主要的矛头对准了建奴和各地的恶霸劣绅,这篇演讲中,唐同是说了崇祯不少好话的。

当崇祯在文章中看到唐同讲的他崇祯现在的困境以及辛劳清苦的日子时,也不由的触动了崇祯心中的感叹,盯着那一段文章好一阵子之后,崇祯才自言自语的道:“知朕者,唐惊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武官,竟然也有这番见识。”

崇祯看完这篇文章后,已经对唐同抱有了一些好感,崇祯对西洋事物和科技,海军什么的没有兴趣,主要是看了一下《建奴恶行录》,当看到唐同在文章中大骂李自成,张献忠他们的造反是祸国殃民,大力的歌颂了朱元璋赶走元人的丰功伟绩时,崇祯对这个小小的唐都指挥使抱有的好感更多了,心中不禁暗想那些秀才举子们是吃饱了没事干,对朝庭如此忠心耿耿之人,岂会是妖言惑众之辈。

最后,崇祯直接翻到了那篇所谓妖言惑众的《吾之奋斗》,这一看,让崇祯这个皇帝也不禁有些激动起来,心中暗想,真没有想到啊,原来朕的大明竟然也有这么多的优点,虽然这个人对于圣人之言确实有一点儿诋毁的地方,想法也很不切实际,什么开很多工厂,让天下百姓都有事做有饭吃,什么杀尽天下所有的建奴与鞑子,什么让大明的旗帜cha遍天下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实在是有些太狂妄与不切实际了,但总的来说,这个人还很忠心为国的嘛。

王承恩一直在旁边小心的看着崇祯,他与崇祯之间的感情关系有些复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崇祯皇帝把王承恩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而王承恩也是真心实意的关心着崇祯的一切,他知道崇祯自登基做皇帝以来,就没有过上过好日子。

当王承恩听到崇祯竟然说那个小小的唐都指挥使是他崇祯的知己时,心中也不由的大是惊讶,能得崇祯皇帝如此赞许,这人很不简单啊,王承恩心中暗自留了心。

崇祯将那摞《呐喊报》对着王承恩扬了扬,道:“你也看看吧,此人的想法虽然有些狂妄和不切实际,但对朕的大明还是很忠心的,那些地方上的秀才们实在是无事找事,他们是嫌朕的事情还不够多啊。”

王承恩先前时就已经有些好奇了,这会儿上前接过报纸后,道:“皇上,那些秀才举子们也不过是想沽名钓誉罢了,只是把这种事情捅到了皇上您这儿,却是做的有些太过了。”

崇祯摆摆手,微微的叹了口气,翻开第二封加急传递的折子,打开一看,又是状告那个唐都指挥使的折子,告的也是同一个罪名,崇祯眉头不由的狠狠的皱了一下,随意的阅览了一下之后丢在了一边,拿起第三封加急传递的折子,一看仍旧是状告那个唐都指挥使的,罪名也是一样,说他妖言惑众,崇祯轻轻的哼了一声,只看了一半就丢到了一边,打开第四封,第五封折子时,只瞧了一眼,便丢在了一旁,随后崇祯皇帝算了一下,状告那个唐都指挥使妖言惑众的折子竟然有二十三封之多,心中也不由的暗想,这个叫唐惊的都指挥使得罪的人也太多了吧,这点儿鸡毛蒜皮的事,竟然也让这么多的人告到了朕的这儿来。

崇祯最后看了那封锦衣卫送来的有关于唐同的情况,当看到情报上说唐同借着别人名义,在卫镇所附近开了许多家工厂时,崇祯心中不禁暗自想到,这家伙也不是完全的不切实际啊,本事还是有一点的,而且这家伙做事也有些太鲁莽了,为了钱,竟然什么事都做的出来,若大的一个猛龙帮竟然让他给灭了,苏淮盐帮竟然也被他敲诈了十万两的银子,不过这些江湖帮派都不是什么好人,被这家伙灭了也没什么,不过朕也得敲打他一下才是,这家伙的胆子太大,竟然敢带着手下的军户去办什么工厂,若是大家都象他一样,那以后大明的军户都去做那个什么工人了,朕以后岂不是就没有为朕作战的士兵了。

可惜的是,这份有关于唐同的情报虽然很详尽,但那个刘百户却依然忽视了唐同手中后膛枪的威力,没有把这写入情报中,崇祯自然也就不知道世上还有一种可以改变战争手段的东西,把握的好,完全可能改变大明的命运。

崇祯想了一番后,让王承恩帮着拟旨,在圣旨中先是斥责了一番唐同的不务正业,罚银三十万两,在一年内交清,以儆效尤,然后又升任唐同为金陵的副总兵,负责江苏一地的水军,打击沿海地区的海盗与走私活动,崇祯之所以会这安排,是因为唐同在《吾之奋斗》中提到了打击走私,开拓海外殖民地的重要*,崇祯虽然不理解,但他的眼睛盯到唐同所说的有利于充实国税这一点上,心想这家伙不是说能有多少好处吗,那朕就让他去做这个好了,如果真的能有点儿用处,也可以缓解一点朕的国库空虚了。

崇祯这个人虽然刚愎自用,但却不是一个蠢人,有些事情经过别人的提点之后,还是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的,唐同所说的那些大明之外的财富,对于一个每天都在为钱发愁的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虽然这样做不合圣人之言,但历史上会有几个皇帝把圣人之言当做自己的道德规范的,而且崇祯这道圣旨既处罚了唐同,安抚了那些秀才举子们,也同样给与了唐同好处,让唐同为自己办事,也为自己找点银子充实国库。

一个小太监带着这份圣旨出了京城,而这个时候,唐同正在为他的三个手下发愁。

唐同的那三个手下就是锦衣卫的那三个密探,不过这时候唐同并不知道他们是密探,只知道锦衣卫来人把这三个人在他的军营中抓走了。

唐同为了手下一千二百名士兵可是花了不少的心血的,为了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凝聚他们的人心,唐同是想尽了办法,象现在这样,手下的士兵被人抓走了,他可不能不问,如果他不管这三个手下的死活,那么军心是否忠于自己,恐怕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

唐同接到张一横他们的报告后,没敢耽误时间,因为全大明的人都知道,一旦在锦衣卫的大牢中待久了的话,还有没有命出来就很难说了,锦衣卫在这个时代,就是一种白色的恐怖,谈到他们都会让很多的人色变。

唐同带了几名士兵与柳生三郎一起,备了一份大礼前去拜访那个抓人的锦衣卫刘百户,这个时候的唐同,还不知道已经有很多人把自己告了,而那个刘百户心中也正为些恼羞成怒着,让手下对那三个人进行审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