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殿连同文武楼一起被烧后,又是一番重修,甚至还特意缩小三大殿体积,并将奉天殿改名“皇极殿”,又将华盖殿改名“中极殿”,谨身殿改名“建极殿”。
就这,都没能逃过雷劫。所以,天启即位后的三大殿,只有空荡荡的台基。
这次,就连台基,都被陨石砸得满目疮痍,这也是大臣们高叫上天示警的原因所在。
“皇上,皇上还在里面。”终于,有个大臣想起除他们身家性命外,最重要的东西,群臣又一起涌入塌了半边的奉天门。
“太医,快去给皇上诊病!”某阁老装作忠心的样子催促。
“遵命!”太医都快爱死刚刚发生的陨石大灾了,这样就算宣布皇帝身死,责任也不全在他们身上。文官都跑了,我们还没赶到,看谁好意思硬让我们背黑锅?!
“不用了!朕还没死!”一直挺尸的天启,突然挣扎着坐了起来:“你们……你们好啊,平日里满口忠心,遇见灾难,就丢下朕先跑!”
徽娟用愤恨不已的目光扫视群臣,她是真的痛心,经历此事,可算看清满口仁义道德的“君子”,都是什么德行了。
“皇上恕罪!”文武百官装出惶恐的模样,集体跪下请罪。只有很少的几个文官,脸上的惶恐不是假的,因为他们早已得知,天启会于今天死于一场天灾。
已经死透的人,怎么可能活过来?!!
“你们无罪!朕也没指望你们什么,回寝宫!”天启有气无力地说着,显得心灰意懒。
奉天门值守太监,立刻叫人抬来太辇,自己还想上前搀扶,却被天启的眼神狠狠瞪开。等皇帝虚弱得独自走上大辇,一路回到乾清宫,才对奉天门值守太监再次下令:“你去告诉他们,以后只在乾清门早朝。”
这正是江雷给她出的主意,徽娟毕竟是女身,走出受天地庇护的后三宫,很有可能被某些大势力盯出真相,只有躲在这里不迈出一步,才能保证继续装下去。
将早朝地点由皇宫三大殿的正门奉天门,挪到后三宫的正门乾清门,并不是他首创的,事实上,建州入关后,为了拉近外朝与皇家的关系,采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事实上,就算在地球大明,皇帝和**嫔妃的生活区域,也限定在乾清门以内。按地图比例计算,只占整个皇城的五分之二。乾清门以外的五分之三,都算是外朝。把早朝以及处理朝政的地方,从前宫正门挪到后、宫正门,对于皇家来说,根本没有损失,也没有不方便的地方。
江雷打算过一阵子,就让女鬼重重提拔魏忠贤,再把大明内阁牵入隆宗门,把司礼监设在隆宗门对面的景运门,让掌管天齐最高权力的两拨人,天天门对门脸对脸的掐架。看那些眼光过顶,又百无一用的书生,还好意思骂太监是内宦不。
“奴婢遵旨。”奉天门值守哆哆嗦嗦前去传旨。太监和文官不同,文官的根基在皇宫之外的整个天齐,而太监有巴掌大的皇宫作为根据地。作为皇宫主人的皇帝,一喜一怒,都关乎他们这些宦官的生死荣辱。
现在的情况很明显,他已经被皇帝厌了,能不能保住脑袋都是未知。
“要不要杀了他?”徽娟挥退寝宫的太监侍女,恨声问江雷。
“杀?你杀得完吗?这满天下,有谁是真正忠于皇帝的?”江雷故意和她并排坐在御座上,距离很近很暧昧。既然有心拿下对方,当然不会在守什么君子之礼。可惜女鬼现在的外形是天启,实在让他生不出邪恶心思。
“那怎么办?”徽娟没有对靠过来的他有任何排斥反应,很自然地问着。
“以前,在奉天门当差是件美事,可现在,处理朝政的地方,已经挪到乾清门,奉天门值守立刻就变成了闲职,还管那么多干什么。你已经是皇帝了,自然要把目光放大一些,别在意这些小事。”
“我听你的。我知道,整个皇宫,除了你和我带大的那些妹妹,没有谁是真心为我好的……”女鬼声音里带着浓浓倦意,身子也自然地靠在他身上。
江雷忍住想吐的冲动,任对方倚在自己身上,实在受不了,才抬头看着房顶上的大梁,心中默念:“她不是男人,她不是男人……”
“怎么了?”女鬼注意到他的异常,低头一看才明白心上人为何由此反应,立刻轻笑道:“看我大意的。”说完,形貌一变,换回那个千娇百媚的长公主。
江雷一直翻腾的胃,这才平静下来,伸手将对方轻轻拥在怀里,低声安慰道:“累了就休息一会吧,等下还有无数大事等着处理。”
“我知道……”女鬼话未说完,便在他怀里沉沉睡去。
反正暂时不能使用挪移阵回神木,江雷也不着急,只是静静筹谋以后打算。首先,不能四处晃荡了,既然已经进入天宫势力的眼线,便要小心谨慎。再就是,天宫派来保护皇宫的所谓护宫灵官,只怕应该叫做间谍灵官才对,同样不能疏忽,必须避开对方监视。
幸好后三宫受天地庇护,也不是所谓的灵官能够窥视的所在,以后就算常来,只要不出这个范围,也无需太过惧怕。至于为何常来,还用问吗?这里可有两个稀有命格:徽娟身为女皇,命格自然会转为黄龙,那天启没有动过的皇后,也是正牌的紫凤。
“如此,九命格就只剩磦雀一个没着落了,这倒不用着急,该我的,终究会出现。”对于这点,他还是颇有信心的。“只是如何方便的在神木和皇宫之间来回,倒值得思索。用挪移阵是最好的选择,可别处容易被大势力察觉,受天地庇护的后三宫,又人多眼杂……”
江雷琢磨着难题,脑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交泰殿!二十五宝玺!
所谓的宝玺,创始于秦,一直都是皇权的象征,【秦汉八玺制】一直传承到隋,其后唐朝将八玺变成九玺,又将“玺”改称为“宝”,北宋将宝玺增至十二枚,南宋则十七,明朝又增至二十四,清朝则增至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