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介绍_转的一些东西(1 / 1)

老君门徒 聆风九章 2442 字 11个月前

??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的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境内,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此地群峰绵延数十里,为象山(应天山)一支脉西行所致。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上清溪自东远途飘入,依山缓行,绕山转峰,似小憩,似恋景,过滩呈白,遇潭现绿,或轻声雅语,或静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尽取水之至柔,绕山转峰之溪水,遍纳九十九龙之阳刚,山丹水绿,灵性十足。不久,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自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此外,龙虎山景区应天山象山书院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顿悟心学”派的发源地;金龙峰马祖岩是禅宗史上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马祖道早期参禅悟道的场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国葬俗史上的奇观;“仙女现花”为道教第一绝景、世界第一绝景,等等。《龙虎山志·艺文》载:“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艳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传递一千余载。”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遗产,和它在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发展所作的贡献,被人公认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重在加强对道教文化内涵方面的发掘建设,推出了以了解道教概况,领略道教祖庭的威严的“瞰道教全貌”的“身”游线路;推出了以领会道教崇尚“无为、自然”核心思想的“览道教仙境”的“心”游线路;还推出了以探考张道陵创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神线路,完善各项设施,采取多种措施,使“百神受职之所”、“洞天福地”的龙虎山抖落尘埃,紫气升腾,纳迎四方宾客,替天行道,禳灾降魔,造福于民,被旅游界誉为“道教朝圣游和第一游”。

龙虎山风景区

从上清乘竹筏往下游漂游15里,便到了当年祖天师结炉炼的龙虎山了。龙虎山原名去锦山,因山上一块高一百多米,宽过数百米的五彩山岸状若巨大的去锦而得名。《龙虎山志》卷二曰:去锦石,在正一观下,仙岩上流,崭然壁立数百余尺,红紫斑斓,照耀溪水,光彩如锦。当年祖天师行舟自鄱阳湖逆水而上,行至龙虎山时,便被龙虎山状观的云锦石所陶醉,便决定在此结炉炼丹,云锦山也因祖天师“丹成而龙虎见”更名为龙虎山了。

龙虎山的名称除与祖天师炼有关外,据说还有另一个出处,即“状若龙虎”,若下排上岸,在离主峰不远处往前看,就可见龙虎山有一山曲折盘旋如蟠龙,另一山背卧如伏虎,形成龙虎对峙、龙蟠虎踞的壮观景象。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龙虎山因祖天师在此结炉炼丹,修建道观,使道教遍布天下,龙虎山也因此名扬海内外了。

龙虎山麓之下骨一开阔平坦处,它坐北朝南,而水背山,乃正一观旧址。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携祖天师印剑符箓迁回龙虎山,就在这里建祠,祀祖天师。南唐建天师庙,宋改演法观,明嘉修正一观,建钟鼓楼。天师府迁上清后,正一观渐渐被冷落,最后成为废墟。现正在修复当中。

从正一观继续往上走,便到了祖天师结炉炼丹的水帘洞、炼

丹岩了。炼丹岩前临溪涧、峭石壁立,丹灶遗址尚存,草庐足迹仍在。水帘洞瀑布飞泻,状若珠帘,当年祖天师就是用此水炼成九天神丹的。据传宋祥符、永乐皇帝曾派员跟踪至此,捡到遗丹。今天虽然我们不能再捡到金丹,但到这里看看当年祖天师结绳为梯、结炉炼丹的艰辛,想想他克服千辛万苦、炼丹救人的专心致志,领悟一下他修心养性、求仙慕道的虔诚,对我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龙虎山对面有成片的天师板栗林,据说为当年祖天师亲手所植。天师栗个大香甜、淀粉丰富,是理想的果品和滋补品。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天师栗,唯西蜀青城山有之,乃张天师学道于此所遗。”张道陵是先到龙虎山后到青城山的,由此可见,青城山的板栗是从龙虎山带去的。祖天师活到123岁,其他早期的几位天师也都在百岁上下,据传是与他们长期修行炼志,爱吃板栗有关。

龙虎三绝第一绝:进道都仙府、朔道教之源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肇基炼九天神丹于此。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倍受历代帝王推崇,三十六代天师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当于宰相官职),所以天师府被称为“龙虎山中宰相家”。明代朱元璋则更对道教恩宠有加,甚至以仅次于孔子的礼遇对待张天师,而龙虎山天师府的建筑规模是全国所有私家府第中唯一可与孔府相媲美的。故又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历来被尊称为“道教祖庭”、“百神授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道教兴盛时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宫内伏魔殿内的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笔下梁山一百零八将的出处。

第二绝:乘上清竹筏、览泸溪之胜

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有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一百零八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二十多处神井丹池和流泉飞瀑。龙虎山因道教而名,更因泸溪而神。蜿蜒数十里的泸溪河,南源于福建而北注入鄱阳湖,把上清宫、天师府、龙虎山、仙水岩连成一体,形成了龙虎山旅游观光的道教朝觐的最佳线路。坐上泸溪竹筏,蓝天、白云、碧水、丹山尽收眼底,让您远离都市的喧嚣、忘却世俗的烦恼,真正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乘坐上清竹筏,您可欣赏两岸秀丽的山峰、郁郁葱葱的竹林,可看到祖天师张道陵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的龙虎山,更可观溪中引吭高歌的鸭群、溪岸挥着棒槌洗衣浣沙的村姑。当竹筏行至仙水岩时,您便进入了泸溪河的精华景区,天造地设的“十不得”美景(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仙女配不得、莲花戴不得、仙桃吃不得、丹勺用不得、道堂坐不得、云锦披不得、石鼓敲不得、剑石试不得、玉梳梳不得)让您不得不惊叹:泸溪河不是漓江,但更胜漓江......

第三绝:探崖墓之奇、解千古之谜

崖墓葬(悬棺葬)是古越、僚人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是我国多种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别的一种丧葬形式。这种葬法将棺椁置于溪流边陡峭的绝壁上,崖壁与水面几成垂直的角度,且崖壁上有自然的岩洞,便于安放棺椁。

崖墓群安放2600多年的崖墓棺椁

在龙虎山仙水岩的百米绝壁上,有大片距今2600多年的春秋战国崖墓,以其分布广、数量多、位置险、造型奇特、文物丰富而成为研究古越族史及中国纺织史、乐器史、音乐史等学科的珍贵资料。在一九七八年的考古发气、掘中,共清理出墓葬人骨架16具、出土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220多件,经过C14同位素测定,至今至少有2100年的历史,即龙虎山崖墓安葬于春战国时期。

据科学考证,在人类崖墓文化中,龙虎山崖墓堪称中国之最、世界一绝,被誉为“天然考古博物馆”。可是,令科学家们不解的是:在远古原始的春秋时代,百米悬崖绝壁洞穴中的棺木是用什么办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么人才能享受此等“殊荣”等等,已成千古之谜,至今未能破解。为此,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决定:悬赏3

0万元,邀请国内外有识之士破解千古之谜。

尼姑背和尚走不得此峰状似两相依相偎的夫妻,曰“夫妻峰”。《龙虎山志》称:“雌雄石,在仙岩下,两石如人,抵背而立,呼公母石”。相传在此峰对面的仙人城的尼姑庵中,曾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尼姑爱上了一位和尚,两人相约私奔,被法僧追赶,慌忙中和尚扭伤了脚,尼姑便背上和尚逃跑,跑至龙虎山时,张天师验其两人真心相爱,有意帮她们一把,便使定身法将她们定在这里,让她们永远相依。

玉梳梳不得此石状若一断齿的梳子,黄亘于泸溪河中,被称为“玉梳梳不得”。传说它是昆仑山上生长了八百年的黄杨木精所变的御梳,乃天宫稀世之宝。一天清晨,宫女在后花园中拿出御梳为皇后娘娘梳头,突然草丛中冲出一条大蟒蛇,宫女因惊吓而失手将玉梳跌落凡间,正好落在泸溪河中,其中一根梳齿跌断,变成梳型巨石。又说黄杨木听说仙水岩有一美丽的仙女,有意下凡看看,故意遣出一条大蛇惊吓宫玉,自已乘机滚落下凡,为在河边洗浴的仙女作梳妆打扮之用。

仙桃吃不得此峰状若一个大桃子,鲜嫩的果肉已经外露,让人垂涎欲滴。传说这是一个仙桃,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从皇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偷来的。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玉皇大帝封了个管马的“弼马瘟”,因官职太小,没有资格参加皇母娘娘举行的蟠桃会,孙悟空知道后大怒,再次大闹天宫,将蟠桃会上的美酒佳肴吃个精光,还将吃不完的仙桃用袋子装了满满的一袋,径直往花果山而去,飞经龙虎山上空时,不慎将刚咬了一口的仙桃弄掉了,便是这个仙桃,仙桃上的那个缺口便是孙猴子咬的。

莲花采不得此峰在仙桃石的附近,是一丛象莲花一样绽放的石峰,因其形似花瓣朝天的水中莲,故名“莲花峰”。在莲花峰的旁边还一只小青蛙,好象一位忠于职守的警卫,警惕地注视岸上的动静,护卫着这丛莲花。传说这朵莲花来自天宫瑶池,为白莲仙女所变。玉帝听说白莲仙女下凡与龙虎山青年农民柳青婚配,违犯了天规,派太白金星下凡捉拿,白莲仙女死也不愿再回天庭,在天兵天将即将捉到她之时,她宁为玉碎,坠地自焚,轰地一声,一团烈火,化成了含风不动的水中莲,向后人昭示其对爱情的忠贞。

丹勺用不得此岩状若一把勺子,称为“丹勺用不得”。传说西汉末年,龙虎山有个怪人叫“绿毛仙”,他冬不衣,夏不浴,生绿毛,隐居碧鲁洞炼丹,炼出的丹药能治百病,炼丹用的就是这把勺子。东汉时,太上老君为支持张道陵到龙虎山炼丹传道,奏明玉帝,将“绿毛仙”召回天庭,丹勺也被交给张道陵使用,这样张道陵的神丹就更灵验了。

剑石试不得此峰状若一被刀劈成两半的试剑石,被叫作“剑石试不得”。据传祖天师初来云锦山炼丹,土地爷不肯:“这是我管辖的地方,岂能容你外地山野之人落脚?如果你道法通天,你的宝剑能把这座山劈开,我就依了你。”天师顿时拔出定剑,一剑下去,刀光剑影之中,一石中分,士地爷连忙拱手相让:“好剑好剑!”现在从竹筏游船上望去,那座石山真的像用定剑劈开了一条缝,所以又名“一线天”。

石鼓敲不得孤峰独秀的神鼓石,又称蘑菇石,被叫作“石鼓敲不得”。传说石鼓原是铅山葛仙寺的神鼓。这面鼓,一年敲一响,鬼怪发抖;一年敲二响,五欲丰登;一年敲三响,六畜兴旺。可有一个游僧不懂寺规,连敲十响,惊动了天师,玉帝降旨封存禁用,神鼓认为错误处分了它,不服,便从鼓架上滚了下来,投奔张天师,滚到龙虎山下为家了。

云锦披不得此峰色彩鲜艳,状若一面红紫斑斓的云锦,故被称为“云锦披不得”。乘坐上清竹筏,幽幽游荡在泸溪河上,来到云锦峰前,但见水势湍急的河面已被染作五色。此峰山如利斧劈削而成,陡削如壁,上连青天,下坦碧水,宽幅百丈,一望无涯,无论从宽大、高峻、平整、色彩、气势来说,云锦山真不愧是丹霞地貌最杰出的代表作了。传说这是一块披肩布,为七仙女亲手织成。后玉帝急召七仙女回天宫,便留下了这件珍贵的纪念品。游遍名山大川的张道陵从鄱阳上溯至泸溪,见云锦山如此壮美,便住了下业,在此结庐炼丹,丹成而龙虎现,云锦山才改为龙虎山的。

(本章完)